事出反常必有妖。
虽然夏寻很想深入虎穴,但想想自己的修为,觉得还是萎缩发育比较好,所以他也只能拒绝道:“小道家中亲人重病告急,所以只能辜负道友的盛意,待家中之事处理完,必去道友府上,登门拜访!”
话说出口,夏寻也知道,国师弟子必然会对他动手,方才客客气气的说,夏寻却不领情,现在又怎么会放他轻易离去。
果不其然,话音刚落,国师弟子的脸色就阴沉下来,冷厉一声,“不识好歹!”,就捏动法术,朝夏寻攻来。
恍然间,夏寻的身影也已消失在原地,而他原来所在的地方,此时也多出数道篆些着金色符文的黑符,黑符落地,就如同利剑一般,直直的钉在地上。
紧接着,国师弟子的动作一点都没有迟疑,挥手间,又是数十道黑符敕令而出,朝着夏寻刺去。
这次夏寻没有再选择躲避,而是直接正面迎击,手中太阳真气凝聚,火红的真气汹涌而出,焚烧着射来的黑色令符。
火焰散尽,夏寻的身影也从中疾驰而出,掌中火红色太阳真气成刃,高举而下,直斩国师弟子。
“砰!”
面对夏寻至上而下的挥斩,只见国师弟子好不慌乱的凝出太阴真气,黑气如舞,同夏寻的火掌对在一起。
强大的真气波动扩散开,吹得四周的士兵人仰马翻。
即便是成为修道之人,夏寻还是习惯武者的打斗方式,真气凝聚在手中,拳掌相接,反而术法就成为辅助作用。
不过这也是炼精化气这一阶段,修道者还没彻底入道,而法术消耗过大,极费心神,所以并不适用他们战斗中频繁使用。
只有达到练气化神,气神合炼后,法术才会渐渐成为主流,大圆满金液玉露还丹,便可御剑而行,逍遥天地间。
在同国师弟子激战中,夏寻之前的苦修,所缺少的实战,也终于得到补充,战法结合,对于真气的运用和道法的体悟也更加深刻。
在此过程中,夏寻的修为也自然的显露出来,得知夏寻扮猪吃虎的国师弟子,心中甚是愤怒,同时还夹杂着兴奋。
因为夏寻显露出的实力,也间接证实他的猜测,夏寻身上藏有秘密,而这个秘密,让他心动。
要知道,他身为国师弟子,传承洞虚衍道,太阴真君门下,有着完整的道法体系,再加上自己师傅成为国师后,得到大量的修炼资源,吸食蛇族精气,才有此修为。
现在出现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甚至看上去更年轻的修道者,境界居然和自己相同,这让他看到迅速强大的契机。
修道者,与天斗,争命数,与人斗,争气数。
遇上的,便是缘法。
所以出手之下毫无保留,一心要将夏寻拿下。
而就在国师弟子紫色道袍上的金乌纹路脱落,具化成无数的金乌时,他后方的马车却是突然出现异动。
守卫马车的士兵接连的发出惨叫声,而马车的牢笼中的蛇族,也都苏醒过来,“嘶嘶~”声密集让人心畏。
不过这些蛇族在牢笼被破开后,并没有选择攻击周围的人,而是四散的逃离,潜入路边的草丛中,很快便看不到半点踪迹。
如此变故,自然引得国师弟子的关注,看到四处收集来的蛇族被人放走,自然怒不可揭,心中除却愤怒之外,还有恐惧。
他可是知道,自己的那位师尊,还在等着这些蛇族修炼功法,要是这些蛇族出现问题,而且还在自己手上出的问题,那自己绝对逃不开干系。
到时候师尊责罚下来,那种痛苦,他想都不愿意去回想。
所以他在看到那道青色的身影还在释放蛇族时,便挥动脱落具现的金乌,径直射向青色人影。
刚飞出少许距离的金乌,在半空之中体内却是直接射出条条金色细线,上面有着纯真的道家真气流转,对于妖有着天生的克制。
“青蛇小妖,你找死!”
国师弟子愤怒的大吼一声,身下的三头怪鸟瞬息百步,也跃向青色人影。
至于身后的夏寻,连带着他身上的秘密,国师弟子已然不再去想,现在他最想做的,便是捉住那位放走蛇族的蛇妖。
在感知到青蛇人影身上的要妖气后,国师弟子便有种狂喜,因为化成人形的蛇妖,用来修炼太阴真功,效用比一万条小蛇还好。
瞬间,他连那些放走的蛇族都不管,眼中只有化成人形的青蛇。
而此时,那道青色身影也回转身形,轻秀的面容落在夏寻眼中,依旧那般熟悉——小青。
当然夏寻认得出对方的身份,对方可不认识他,只见回转身形的小青,手中凝聚出一道青色长鞭,避开金乌射来的金线,迎上骑着三头怪鸟的国师弟子。
“啪啪啪”
青色玉鞭落在空处,发出清脆的声响,而小青也凭借着身体的韧性,数次躲开三头怪鸟的攻击。
不过当她再次出鞭攻击国师弟子时,玉鞭却是被国师弟子拿捏在手,随后一扯,竟直接将小青连人带鞭拉向他跟前。
同时手掌中黑色太阴真气凝聚而出,挥掌而出。
发觉自己危机的小青,已然没有退路,金乌腹中射出的金色细线,不知何时已然将她周身围住,根本逃无可逃。
心一狠,小青也不松开青色玉鞭,手掌中青色妖气成型,竟是准备同国师弟子殊死一搏。
见到小青这副姿态,国师弟子面纱下的脸,笑的越加肆意起来,因为刚才他便感觉到,这只蛇妖刚化成人形不久,修为上比他弱不少。
现在双方对拼,胜负自然不言而喻。
甚至他都想到,自己在捉到小青后,吸食她的精气后,修为一日千里的情景,到时候说不定还能突破到和他师傅一样的境界。
日后,说不得还能同自己师尊一般,成为皇朝供奉的国师,修炼资源,源源不断,成仙做祖也未常不能。
然则乐极生悲。
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