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再议和
松滋之役,南朝损兵折将两万余人,中护军阵亡不足两千。
若说先前只是君辞之名传入南朝,那么中护军以一万余人大破近三万南朝军,其中有一万是羯族人,三位能征善战的老将,彻底闻名天下。
消息传回两朝,萧延勃然大怒,不主战的萧邑趁机大肆攻讦主战派,南朝上下,萧邑的政敌噤若寒蝉。
最终萧延单独留下萧邑,君臣仔细商议此次议和的底线。
北朝帝王元猷有多如沐春风,周荣就有多惊怒交加。
此刻周荣也回味过来了,君辞竟是一早就知道宜都之战是给她铺的黄泉路,所以她才能将周光算计得无路可退,甚至她故意将钱财捐出,给他设了套!
“此女决不能再留!”这一刻,周荣对君辞的杀意达到顶峰,比君辞杀了周成武更让他留不得。
“阿耶,中护军被围困松滋城,何处来的粮草?”周成文暗恨,“世家当真与阿耶同心?”
粮草是蔺知桓送到松滋城,若无这批粮草,中护军必然要被困死在松滋城。
周荣沉着脸,眸光泛冷:“世家若要阳奉阴违,不会使这等小手段。”
“阿耶……”
周荣抬手阻拦周成文继续开口:“君氏女手中有钱财,她想购置粮草不难。”
蔺氏占着宜都,可以不给君辞提供粮草,难道还能阻拦君辞高价购置粮草?宜都郡四周县乡不少,只要君辞出得起钱财,总能度过这一道难关。
这也是为何蔺二郎在得知蔺知桓带着一批发霉的粮食来时,会立刻行动之因。
自然,在蔺二郎眼里,蔺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万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胳膊肘往外拐。
松滋之役后,蔺二郎也心有疑虑,当下传信回蔺氏,早一步回到蔺氏的蔺知桓将在松滋城赚到的大笔钱财交与中公,又打消了他的猜疑。
这些,周荣也已经收到蔺二郎的传信:“君氏女既早已洞悉,只怕屯粮之事另做安排。”
周成文一想到为了获得世家的退步,他得只字不提两个弟弟之死,甚至连君辞都不能明面上连带怨怼,自然也恨着世家,方才不过是挑拨之言。
见阿耶坚信世家,他也不再攀扯,而是道:“阿耶,君氏女要如何除去?”
暗杀?君辞本身武艺深不可测,此路不通。
明杀?要顾及应氏的态度。
借刀杀人?宜都一战的结果已经宣告此计失败。
周荣浓密染了些灰色的眉微微拢起,他沉默许久之后,唇角微扬,冷冽的光带出一抹笑:“明日上朝,命人为君辞颂功!”
翌日,大朝会上,精神焕发的元猷迫不及待要兑现当日的承诺,宣读封君辞为河东侯。
岂料此时有人站出来,洋洋洒洒对君辞一番天花乱坠的夸赞,最后说一个河东侯不足彰显君辞功绩,不少人纷纷附和。
瞅着这些人,元猷总觉着笑里藏刀。
最后有人直言君辞定东胡,稳宜都,夺松滋,是不可多得之将才。
如今北朝最大的隐患,除了南朝之外,便是情势复杂,各自为政的北镇,不若封君辞为镇北公,领着中护军镇守北镇,使得北镇上下一心,一心为朝廷。
元猷豁然起身,冷冷看了一眼一言不发的周荣,他没有同意,拂袖而去,只留下一句:“一切封赏,待中护军班师回朝再行定论。”
周荣看着元猷消失的背影,眼底阴冷。
他不需要元猷同意,他只需要朝中人都有此意的消息传出去。
在君辞等待南朝再度派人来议和的时候,朝廷要封赏她为镇北公,镇守北镇的消息传遍整个北镇,最先得到消息的自然是高恣父子。
“阿耶,这是周贼的奸计,借我们之手除去中护军!”和君辞相识的高阅气急败坏。
“我何尝不知?”与周荣年岁相当的高恣,体格健壮,眸光深沉,“此刻,我们却无计可施。”
北镇有六镇,每一镇都有一支强健的军队镇守,他们各为其主,高恣在北镇经营这么多年,也只是勉强掌控了三镇。
北镇不能有王,个个骁勇善战,谁也不服谁,朝廷从北镇迁都,留守在这里的武将本心有芥蒂,后来朝廷动荡不安,他们心中的不忿化作野心,守着北镇,虽无自立为王之名,却行着自立为王之事。
连北镇出个领头羊都不允,更何况这个朝廷要派来的领头羊还是个小女娃。
北镇加起来十万大军,听到这个消息,人人满面郁色。
六镇首领齐聚高府,高恣只得称病不见,他们想要他打头去反对朝廷。
平日里不臣服他,有事倒是认他为首,高恣冷笑。
几次求见高恣都没有见着人,其余几个首领当下各自商议,派几个心腹大将,齐齐出发去洛阳上书。
结果商议出来,只是通报了高恣一声,这个时候高恣不得不合群,他派了高阅去:“你此去必要小心,万莫让北镇之人成了被借之刀。”
私心里,高恣自然是希望君辞能好好扎根在京师掣肘周荣。
朝廷的风云变幻,君辞从元猷快马加鞭送来的信上也知晓一二,她和元猷都只当周荣是为了挑起她与北镇的对立,无论如何,要北镇和她这两个心头大患总要少一个。
她只得按捺下心,尽快谈妥议和之事,所幸南朝议和大臣来了。
大都督萧邑。
人人都道南朝人杰地灵,尽出风流人物。
第一次见到萧邑,君辞委实不得不暗赞一声:“好个历落嵚崎儿郎。”
鸦色长发从金冠流泻而下,绸缎般光泽顺滑。棱角刚毅,轮廓柔和的脸,剑眉星目,既凌然又贵气。
苍青色的大袖衫领口袖口卐字纹格外精致,腰佩长剑,稳步而来,四方端重。
“君将军。”萧邑带着恰到好处的浅笑,先一步行礼。
君辞还礼,而后各自落座。
与上一次不同,两人都无心唇枪舌剑,君辞直接将索赔递过去。
萧邑接过看后,合上文书当下应允:“如将军所愿,只盼日后两朝互市往来,心无介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