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头名
“老太爷,我送您回去吧。”汪清道。
袁秀才点点头:“等下你们也回庄子歇歇,午后再过来,听我的,不用在外面一直等,他没事的。”
他看胡秀才也准备往回走了,忙过去打了招呼:“我们这里有骡车,让他们送你们回去。”
胡秀才笑道:“我就住城里的宅子,也就不远,哪里用得上送?”
汪家大嫂二嫂忙行礼:“我们也住在大强家,就在附近,亲家老爷,您先坐车回去吧,我们也准备回了。”
袁秀才点点头:“你们也别急,你家几个小子也是不错的,回去歇着吧,早着呢。”
都在附近,他也不再说话了,坐上汪清的车很快离开了考场。
再说汪涛。
已经在草纸上做今天的题了,第一天考的是帖经,也就是填空题和默写题,从四书五经中抽一个段落,写出上半句,要求你填下半句,或者填剩下的好几句。
这些不难,只要你平时够用功,这些就是送分题,唯一的要求就是字迹清楚,卷面工整,且不能写错。
上午他是在草稿纸上,倒是无所谓,下午抄题时就得十分注意了。
看着题多,十几二十张纸,真正做起来也快,大半上午,他基本就做好了,认认真真检查了两遍,确认无误,他就开始往卷上抄了。
抄了小半,感觉肚子有些饿,他放下了笔,小心地把卷子吹吹晾干,做好的卷子放进考篮,这才拿起食盒里的吃食。
水囊里的水还有些温热,他没打算再叫衙差过来买开水,没必要,午后一个时辰他就会做好所有的题,到时候就出去了,炒米也不用吃。
他就这样一口小馒头一口肉松吃了个大半饱,又喝了几口水,没喝多,这么多人上茅房,可想而知,里面是怎么样。
果然,午后不过一个时辰,他又检查了一遍没问题,考场里已经有人起身交卷了,他也不想多待,拉起响铃。
很快来了人,当他面糊了卷头,然后就收走了。
出了考场,汪清汪风迎上来:“大少爷。”
“两位师傅,咱们走吧。”出来的人不多,他也不想等堂哥他们,反正也不同路。
第二天考的是墨义,也就是围绕经义问的简单问答题,让你解释某个四书五经中句子的含义,或者要求你对答下一句。
说白点,还是要你熟读四书五经,平日要倒背如流,再仔细点,基本都能答出来。
第三天是帖经和墨义一起考,如此,难度开始深了,题目范围也宽了。
但这些难不倒汪涛,这几年他下了死功夫,从不惯着自己,可以说连消食散步的时候他都在背书。
毫无疑问,他还是很快做完了所有的题。
第四天考的是经义,解释围绕四书五经中的一个段落或者一个句子,让应试者说说自己的理解和认识,通俗的来说就是读后感。
这个是拉分题,不同于之前,书背的好就行,这个题要想写得好,引经据典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耐人寻味了,好一点的引经据典跟泛泛可陈的哪里能一样?
最后面还有一道诗赋题,县诗不会要求你做的多好,但同样是拉分题,如今大庆朝读书人还是很喜欢风雅的。
你诗赋作得好,考官耳目一新,心情一好,备不起给你的分就高不少,这就能把自己跟不少人拉开来。
汪涛的诗赋还是可以的,外公说他的诗很是有些灵性,这点像他的父亲。
四天考下来,袁秀才让外孙把答案默下来,头四天孩子回来他是问都没有问的,现在不一样了。
汪涛记忆不错,主要一些题都默出来了,剩下的也口头跟外公讲了。
袁秀才扬起嘴角:“涛儿,如是这样,应该考的不错,咱们就静等结果吧。”
今天二月六号,十二号结果出来,也快得很。
斯文这会儿脑子有些放空,也不知道儿子考的怎么样了,要说学问,他是一点不担心,县试是最基础的知识,儿子学得很扎实。
只是从没有上过考场,一下子面对上千人,还要脱衣服基础,他会不会紧张,有时候人一紧张,脑子里都是空的。
“啪”。
斯文脑袋被书砸的一响,老天,有没有搞错?三十一二岁的人了,还被老师拿书砸?
他的一双大眼睛看着山长,实在有些懵。
“你还委屈了是吧?都什么时候了,马上就大考了,你还能天马行空?”
胡文起笑起来,山长眼一瞪,立马低下头,袁一鸣面色正常,只翘起的嘴角显得有些不怀好意。
“老师,我是担心涛儿,县试结束了,也不知道考的怎样了?”
山长没好气:“既然已经知道考结束了,担心有什么用?再说自己的儿子能不能过县试还不知道?”
斯文叹气,把自己的担心说出来。
山长沉默了下:“汪涛吧准备怎么办?”
斯文道:“我跟岳父商量的是,府试后在府城等我消息,如果我中了,在京城的话就接过来,在别的地方就看看了,万一不中,可能就在府城跟我住一起上府学了。”
杨山长想想还是说:“皇上找我谈话了,想我下个月接手国子监,如果汪涛接来,可以跟我后面。”
斯文大喜:“能跟他师祖后面当然是最好的了。”
袁一鸣眸子闪了闪,这次自家如果中了,也把孩子接来,等大一点也让师祖带着。
转眼就到了发榜日。
汪清汪风一早就去了考场外等榜。
今日袁家私学也休沐,不休不行啊,县试的孩子都读不下去书,就是袁秀才自己也烦躁不安,倒是给外孙布置了写字的功课。
时间一点点流逝,连袁母跟两个舅母都急躁起来。
“老太爷,大少爷,中啦,头名,大少爷是头名。”
汪涛此刻正扶着外公在前院边晒太阳边走路,一下子懵了,然后咧起了嘴:“外公。”
袁秀才“哈哈”大笑起来:“好小子,好外孙,给外公长脸了,走,咱们跟你外婆说去,让她也高兴高兴。”
当天下午,袁秀才就知道了,袁家学堂二十一人参加考试,十六个人通过了县试,也算是相当好了。
当然最出彩的还是他外孙--兰县县试头名,一个不满十三岁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