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儒去找翟堂的同时,周永宁去找了名不见经传的李渔,为了请李渔出马,亲自找到了被建仁绑来的李渔。
李渔的父亲过世了,正在家里守孝三年,今年是第二年。
他自负一身才情,日子过的十分清苦。
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居然会被国舅爷派人绑到京城里来。
虽说国舅爷的名声在民间逐渐变好,但谁知道京城里的贵人有什么特殊癖好。
李渔可是出了名的美男子,坐在黄花梨官帽椅上,时刻夹紧着自己的屁股。
来到京城的这几天,始终是战战兢兢,茶不思饭不想为以后的前途担忧。
不想顺从国舅爷,守孝三年的期限还没满,万一被国舅爷送进昭狱里活活拷打死,愧对了先父。
顺从他吧,等到自己死了以后,有什么脸面去面见列祖列宗。
周永宁走进工社厢房里,见到了模样俊美的李渔,直接了断的说道:“听说你改写了金瓶梅,本伯爷准备借着这本金瓶梅污蔑你的名声。”
凡是有才情的才子,眼睛恨不得长在脑袋上,仿佛只有满身的傲气才能体现他们的才华。
何况是杂记小说大家、戏曲大家李渔,才情直逼写出四大名着的那几位。
就在周宁想着用什么办法逼迫他答应,甚至已经做好了李渔拒绝的好准备。
“好!”李渔直接答应了下来,没有半点的拖泥带水:“全凭国舅爷的吩咐。”
答应的速度太快了,周永宁不禁愣住了,一脸困惑的看着李渔。
他已经准备亲身经历一次才子满身傲骨,义正言辞拒绝他的戏码。
谁能想到,文采斐然的李渔居然直接答应了。
还答应的那么干脆。
周永宁多看了几眼李渔,顿时就让他紧张了起来,再次夹紧了屁股。
周永宁没想明白李渔是怎么回事,答应了,赶紧安排人开始借着东林党的名义败坏李渔的名声。
没过多久,李渔就变成了过街老鼠,遭到了仕林读书人的人人喊打。
再加上他是周永宁的人,彻底搅乱了局面,官绅不遗余力的配合着周永宁败坏李渔名声。
复社后堂里,刘汉儒和东林党官员坐在花梨官帽椅上,谈笑风生,神态十分的从容。
再也没有十几天以前的束手无策,像是已经吃定了周永宁。
刘汉儒胸有成竹的说道:“再有三五天时间,东林党操纵的舆情就要爆发了,周永宁有天大的本事也回天乏术了。”
东林党官员深表认同,呼唤着让下人们准备了好酒,提前开始庆贺了。
“只剩下几天了,周永宁没有时间增加印刷机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孙传庭和卢象升的总督官帽子被摘下。”
“还有三天时间,周永宁增加几台印刷机又能如何,照样是阻挡不了东林党摁死他的步伐。”
“万无一失了,只剩下三天时间还能闹出什么幺蛾子。”
周延儒坐在官帽椅上,没有跟着东林党官员一起喝酒,手里还是端着茶水。
本来他也为剩下短短三天时间,感到欣喜不已,只是听了刘汉儒等东林党官员的话,感觉不怎么吉利。
每次事情临近结束,东林党官员提前庆贺,总会出个岔子。
希望这次这个例外。
周延儒想了想,却也只能是个例外,只剩下三天时间已经不足以让周永宁折腾出幺蛾子了。
周延儒放下了手里的珐琅釉盖碗,准备换上一只青白柚酒杯,与在座的东林党官员一起庆贺。
还没等他的手接触到清白釉酒杯,‘砰’的一声,复社后堂的门被人推开了。
张溥急匆匆地走进了复社后堂,气喘吁吁的说道:“周阁老什么时候派人污蔑一个叫李渔的读书人,京城里到处都在散播他的坏名声,在老百姓心里已经快成为十恶不赦的奸臣了。”
李渔?
东林党官员听到这个名字仔细思索了一番,想了半天也没想明白他是谁,不是官绅的一员。
更没有什么名气,不足为虑了。
东林党官没有把李渔当回事,继续庆贺即将摁死了周永宁和他背后的太子党。
周延儒却是皱起了眉头,立即把张溥叫到身前,声音略带一丝不安:“你出去询问,到底是从哪听说的这个李渔,又是谁在散播李渔的坏名声。”
周延儒得知这个微不足道的消息,心里已经开始不安的了,隐隐感觉事情不对头了。
只过去一炷香时间,张溥去而复返,一脸的奇怪:“学生询问了一圈都说不知道,不是咱们自己人败坏李渔的名声。”
刘汉儒再有几天就要能成为言相了,一脸不屑的摆了摆手:“一个小人物罢了,名声坏了就坏了,管他被谁污蔑了。”
周延儒听了张溥这话,脸色大变:“不好,又让周永宁这个混账闹出了幺蛾子。”
东林党官员看见周延儒的脸色不对,心里不安了起来,匆忙放下了手里的酒杯。
一个个困惑的看着他,询问周永宁做了什么,让内阁宰辅周延儒脸色都变了。
周延儒叹了一口气:“如果本阁老没有猜错的话,污蔑李渔的人应该是周永宁自己。”
自己人污蔑自己人?
他图什么。
刘汉儒的脸色阴晴不定起来,听到周延儒的话,似乎是想通了什么:“难不成这个李渔和陈忱一样,看起来名不经传,实际上是个很有才情的杂记小说大家。”
写出一本流芳百世的杂记小说太难了,哪有那么多的杂记小说大家。
周永宁已经找到了一位陈忱,哪能再找来一位,未免运气也太好了。
就在东林党官员一肚子怀疑,不相信李渔也是个杂记小说大家的时候。
‘砰’的一声,复社后堂的门再次被推开了。
张采拿着一本书走了进来,脑门儿都冒汗了:“周阁老快看看这本儿闲情偶寄,是那名叫做李渔的寒门读书人写出来的杂记小说,今天突然出现在官营书馆最显眼的位置。”
张采把手里的《闲情偶寄》交给了周延儒,又拿出来一张报纸:“另外报纸上也开始印刷闲情偶寄,还有曾经坏了我们大事的说书先生,在周永宁的安排下纷纷说起了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