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攻打天机阁的事情发生在叶枫和殷未央前往阴阳家密地的时候。
而事情的导火索,却是在殷玉山从玄阴 洞回来,来到殷家驻地之后。
殷玉山一回到殷家驻地,便马上昭告世外桃源所有的学派。
告诉大家从今天开始,便没有殷未央,只有他殷玉山,殷未央已经跳崖自尽,那么现在自己就是殷家唯一的家主,也就是世外桃源的统治者。
因为殷家只剩下殷玉山一个人了,所有诸子百家们都默认了这个现状,也没有人多说什么。
包括在玄阴 洞山崖上被差点杀死的李颂华,在回到道家驻地之后,道家知晓此事,也只是发布了与玄门不相往来的命令,对殷玉山倒是没有半点的不满。
因为这么多年以来,殷家的内乱出现过很多次,而且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殷家老祖也为了世外桃源的稳定性,所以颁布了不少条例来限制,控制夺权,尽可能的不伤害诸子百家的人。而诸子百家的人同样也明白殷家不会追杀那些帮助别的继承人的人,最多引起不满,苟几年便可以了。
所以殷玉山的到来,除了个大家带来震惊以外,也没有别的什么事情发生了。
而殷玉山肯定也和以前的统治者一样,不会做出什么有损诸子百家的事情来。
至少大家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殷玉山毕竟是被人扶持的,身后有一个庞大的势力在觊觎这整个世外桃源,所以殷玉山仅仅只是过了一天之后,便开始宣布让阴阳家赶紧改换门主。
本身叶枫的事情很多人都不知道,而且按照叶枫的想法,也是尽量不要出现在人前。
不过显然殷玉山回来之后,这件事情便不可能在发生了。
而当时叶枫不再,邹烈顶着压力不松口,这才拖到了现在。
不过殷玉山不会这么简单的放弃,于是打起了天机阁的主意来。
虽然阴阳家和天机阁的阴阳子之间联系也比较少,但是并不代表阴阳家和天机阁没有关系,相反,这里面的关系大了去了。
阴阳子本来能当上阴阳家的门主的,也就是邹烈之前的位置,不过因为某种原因,便搬出了阴阳家,建立了天机阁。
殷玉山完全没想到的是,自己刚刚宣布了自己成为世外桃源的统治者,便借故邀请阴阳子出来参加他的宴会。一般情况下,各个学派的人都会给殷家面子。
不过阴阳子完全没有理他,反而将天机阁大门紧锁,原本还可以轻松进入第一道门,但是就连这个门都关闭了。
不管殷玉山的人如何在天机阁下喊叫,阴阳子都没有出现的意图。
当然,殷玉山也决定让人硬闯,不过照样进去的人很少,这里的进去,是指进入第一道门的区域。
不过进去的再也没有出来,真正的有来无回。这印证了那句话,天机阁是九死一生之地。
当时还是白天,殷玉山带着几十个人,愣是对这个天机阁一点办法都没有,周围的诸子百家的弟子,都像看笑话一样看着殷玉山。
殷玉山只好先离开这里,回去再商议办法。
等到第二天的时候,殷玉山便向阴阳子颁布了最后的通牒,说要是阴阳子三个小时后再不出来的话,便夷平整个天机阁。
前一天还说邀请,第二天便说要夷平,殷玉山之心,路人皆知。
而阴阳子作为阴阳家的长老,但是又不仅仅是阴阳家的长老,更是世外桃源的一种崇拜的对象。这么多年以来,阴阳子虽然不出天机阁,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位学派大家,不仅给大家带来了知识,学识,更是运用到了实际上,很多机关技巧,都是阴阳子发明并且无偿传授给大家的。
而阴阳家也是默认这阴阳子的行为,所以虽然阴阳家在世外桃源已经落没了,但是影响力和口碑还是人尽皆知的。
而且天机阁虽然才建立几十年,但现在已经成为了世外桃源的标志性建筑,文化集大成的体现。
所以大家都觉得殷玉山不可能做这种事情,今天和昨天一样,只是为了威胁阴阳子,体现自己的能力。
但是当大家来到天机阁附近这里的时候,才发现今天殷玉山是认真的,他居然拿出了攻城器械!
什么投石车,据弩车,攻城锤,只要你能想到的攻城器械,这里都都。
这才让大家感觉到殷玉山是认真的,便有人前去提醒阴阳子,而阴阳子也是硬气,再这样的情况下也不为所动,完全没有理会殷玉山。
殷玉山这边声势越浩大,阴阳子这边越平静,就显得殷玉山的忌惮来。
时间过去的很快,三个小时很快都过去了,诸子百家的看热闹的人都被殷玉山派的人拦在了外面,天机阁被一群人团团围住。
很多人对殷玉山的行为表示不满,但都是底层人这么说,而诸子百家的高层,比如掌门长老以及大弟子们,却都无动于衷,因为他们想知道,殷玉山是不是真的想要攻打天机阁。
因为殷玉山攻打天机阁之后,无论有没有攻破,都可以以此作为借口,将殷玉山的权力缩小到一个尽可能小的地步。
而且大家都认为殷玉山并不可能真的攻打天机阁,因为在世外桃源中,大家都经历过学派灭门的事情,往往一个很强大的学派,最后却分崩离析,就连学派的核心知识,都被别人吞并。
到后来,大家都纷纷决定,打归打,但是要保留底线,这也慢慢演化成了诸子百家厅,演武厅,辩学殿等比较和平的方式。
如果殷玉山真的将天机阁毁了,那么对世外桃源的打击会很大,如果没有人进行制止,如果这样的事情成为了习惯,那么世外桃源的意义便不复存在,那么世外桃源就会走向灭亡。
因为世外桃源的宗旨,便是要保存这些中国古代优秀思想家的优秀思想。
大家都看着殷玉山,等待着他下达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