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狗没听过围魏救赵这个成语,但是经过解释,他也能明白意思。
“这不就是使诈吗。”
黑狗叹道。
朱敬伦没接话,没时间耽误,立刻命令下来。
“刀疤在看守俘虏。卷毛也留下守城,侯进你负责坐镇。”
“方山,你拿我的文书并书信一封交给九龙都司杨以德。文书留下为证,书信让杨以德送去给英国人。”
九龙城第一次鸦爿战争之前,只是一座炮台,距离香港岛近在咫尺,仅隔着一道海湾。鸦爿战争之后,清军出于海防目的,在炮台原址九龙山上,修建了一座寨城。城周199丈,由石头砌筑,城中建有衙署,移大鹏协副将与九龙巡检司于此办公。在寨城后山还建了一道170米长、8尺高、3尺厚的围墙用于防备英军。
城内共驻兵二百五十名,城上东、南、西三面配炮三十二位,有5000斤炮一位、4000斤炮一位、3000斤炮四位、2500斤炮六位、2000斤炮二位、700斤炮二位,其中大部分炮还是从新安城移来的。
历史上,第二次鸦爿战争之后,英国人割占了九龙巡检司,但是却允许清政府保留下了这座城寨。直到清朝灭亡前,九龙城都一直归清政府管辖。清政府灭亡之后,英国也没有取得九龙城的管理权,导致这里成为一个三不管地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英国对九龙城的管辖权始终没有达成一致,直到香港回归前,才达成一致,港英政府才将这里拆除,修建了一座公园。
几年前,太平军首领李文茂、天地会首领陈开等率兵在广州附近起义,后来分兵攻占了九龙城,最后被九龙都司杨以德率兵反攻夺回。
这次英法联军攻打广州等战役,九龙城始终没有对香港进行威慑性军事行动,朱敬伦相信杨以德跟港英政府肯定有猫腻,守着这里,香港又是一个走私的集散地,跟港英勾结谋取暴利,对武官来说没有丝毫的心理负担,如果不挣这份钱,才是对不起自己。
勾结归勾结,朱敬伦相信,杨以德还不敢反叛清政府,所以自己给他写封信,杨以德肯定知道该怎么办,同时杨以德也有办法将信转交给英国人。
给杨以德信中,朱敬伦会告诉杨以德,自己已经轻取新安城,在信中朱敬伦将自己的兵力如何枪声,如何强行攻下新安城绘声绘色的描绘一番,力求给他一种自己很强大的错觉,又告诉他自己还奉命攻打香港,另附一封劝降信,让杨以德转交英国人。
相信杨以德会将自己绘声绘色听来的情报转告港英政府,港英政府肯定会误读,他们并不知道新安城是怎么被打下来的,绝对不会想到是没放一枪一弹就投降了,现在香港空虚,他们肯定紧张。
到时候派人去沙井哪里请求回援也就顺理成章,朱敬伦也就完成了解救沙井的任务。
至于朱敬伦自己:“黑狗做先锋,带你的营赶往九龙城。我跟魁哥为后援,缓缓开进。一路多打旗帜,广造声势。”
任务分配停当,立刻行动起来。
黑狗出发后半个小时,朱敬伦胡乱扯的那些旗帜也做好了,红的、黑的、黄的都有,花花绿绿极为扎眼。还拖拉着十门步兵炮,带这些炮不是为了去打仗的,真打仗,九龙山炮台上的大炮更有用。带这些大炮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真的是去攻打香港的,增加香港的恐慌。一旦真的开战,朱敬伦会毫不犹豫的第一时间丢掉这些大炮,因为无论如何这些大炮,都不可能跟香港岛上的英军炮台对轰,就是九龙城炮台都不行,所以英军才敢放着九龙炮台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而没有拆毁,因为他们有信心一个火力覆盖就让这个炮台哑火。
出城过沙河,经福田村过深圳河,一路南下,声势很大,还不断的派人跟周边村落联系,告诉大家我们要去打香港了,欢迎各村民壮共襄盛举。一路过元朗、沙头角、大埔等村,各有一些民壮汇合。
九龙半岛这里的村子对香港的洋人并无好感,原因有很多种,在鸦爿战争之前,到还无所谓,英国人占了香港岛之后,九龙半岛上有些地主在香港有土地,租给了一些佃户,结果香港割让之后派人去收租,对方拒绝付租,在洋人法庭打官司也打输了,因此半岛上的士绅阶层对香港异常不满。而这些士绅,也是团练、乡勇和公局等组织的头目,手里都有些兵。
等到傍晚,朱敬伦赶到九龙城寨外的时候,已经汇聚了十几个村子的上千号乡勇,加上自己的士兵,人数两千人,还真有点攻打香港的样子。
这一天,朱敬伦缓慢行军,香港政府则吵成了一锅粥。
负责香港防务的格兰特将军和港督包令意见不一。
格兰特是陆军司令,但在英国陆军向来没有海军地位高,是从属于海军的,所以上次进攻广州东炮台,这次进攻沙井都是由海军司令西马糜各厘指挥,但格兰特的身份摆在哪里,他在香港,香港防务自然应该由他来负责。
俩人的争吵是从收到杨以德转交的那封信后开始的,包令认为香港对英国重要无比,现在还是整个远征军的后方基地,不能有失,主张立刻派人通知西马糜各厘回援,暂时放弃攻打沙井的计划。
而格兰特则认为,岸上的清军不过是虚张声势,但是他同意召回部分英军救援香港,但是不能停止攻打沙井的行动。他认为放任沙井有一只清军军队,十分的危险,长久看来,对香港更为不利。同时格兰特还有额尔金的尚方宝剑,额尔金才是对华全权公使,他们从sh南下前,额尔金可是主张进攻的。所以他们回来后,才第一时间选择发兵广州,给中国人一个教训。
由于有额尔金的支持,在香港的防务问题上,包令、格兰特和西马糜各厘一直都是共同决定,现在包令和格兰特意见不合,西马糜各厘又不在。最后吵到午后,俩人谁都说服不了谁,决定写一封信去给西马糜各厘,由西马糜各厘决定是抽调部分兵力回援,还是放弃军事行动全军回援。
对于俩人来说,这个折衷的方案是俩人都能接受的。包令认为,如果西马糜各厘知道香港的重要性,一定会支持自己。格兰特认为,西马糜各厘作为一个军事将领,会根据战场的情况做出自己的决定的。他相信,如果西马糜各厘全军回援,那么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已经彻底摧毁了沙井的反抗力量。
当朱敬伦在香港人惊慌之中,带兵声势浩大的进入九龙城的时候,包令和格兰特的信已经送到了西马糜各厘手中。
朱敬伦需要走一天的路,人家两三个小时就能到,双腿和英国人的火轮船相比,实在是太没优势了。
朱敬伦并不知道港督和格兰特的争吵,也不知道一切决定权都在西马糜各厘手中,更不知道西马糜各厘那边攻打沙井的军事行动进展的如何,他只知道杨以德对他进攻香港的计划十分不看好。
杨以德倒是热情的把朱敬伦迎进了他的巡检司衙门,可是却一个劲的诉苦,强调英国人的兵力强大,香港岛上的炮台如何犀利等。
这家伙明显是在为英军说话,试图打消或者拖延进攻香港的行动,朱敬伦不认为这家伙已经叛变了,只是他的立场明显出了问题。
一来他跟香港有共同利益,而来也是出于清朝官员那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外交观念,不太乐意招惹洋人,一旦朱敬伦在这里跟英国人打起来,杨以德敢肯定最后最倒霉的会是自己。
朱敬伦打不过洋人,大不了一走了之,九龙城打烂了,可是他杨以德的损失。朱敬伦如果带种,把英国人打败了,攻占了香港岛,对他杨以德也没什么好处,功劳肯定都被朱敬伦拿走了,以后朱敬伦留在这里,他杨以德如何自处,当惯了土皇帝的他,也不想屈居人下。
反正杨以德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不希望朱敬伦在这里跟英军开战。
朱敬伦认真的听着杨以德的理由,不住的点头,但就是不下决定,他在等一个消息。
而这个消息跟沙井的战况息息相关,只是没人知道,此时的沙井已经岌岌可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