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表身患顽疾,本就不久于人世,又加上爱妻被人毒死,刘表更加心力憔悴,一病不起,虽医者尽力医治,但刘表还是于五月病逝。
刘表死前留下遗嘱,立刘琦为嗣,领荆州牧,刘表还将刘备招至榻前,托以荆州大事,刘备答应刘表,必定尽心辅助刘琦。
刘琦拜刘备为义父,刘备领兵镇守新野,以待曹军。
七月,曹操整装完毕,兴兵五十万众,来犯荆州。
诸葛亮知曹军不可抵挡,便设下空城计,诱使敌将曹仁入新野城,待时机一到,引燃城中火油之物,新野火势大作,曹仁军死伤无数。
曹仁率残兵出城,又遇赵云拦截,厮杀一场,曹仁军只剩数千,曹仁领兵趟白河而过,却不料再次中计,关羽在上游令兵士撤去堵水的沙袋,洪水直冲而下,曹仁军淹死者不计其数。
曹仁拼命冲杀出去,领残兵败归,新野之战,刘备大获全胜。
刘备领兵至樊城,但樊城孤城一座,并不可守,于是诸葛亮建议退守襄阳。
刘备向刘琦求救,刘琦立即派兵支援,并派韩玄、张允、黄忠、文聘、魏延等将同往,刘备携新野、樊城之民渡江,转战襄阳。
曹操大军逼至襄阳,与荆州的主力在襄阳交战。
曹操虽在兵力上占据优势,但襄阳所驻扎的全是荆州精兵,猛将如云,因此曹操攻打荆州异常吃力。
双方都损兵折将,其惨烈程度,不亚于官渡之战。
曹操调兵遣将,却始终无法攻破襄阳,贾诩建议曹操以霹雳车攻城,曹操采纳其计,霹雳车投巨石落入襄阳城中,城中顿时哀声遍野。
诸葛亮不甘示弱,造连弩,能十箭齐发,致使曹军死伤无数。
双方僵持不下,一月之中,曹军每日攻城,城下尸体堆积如山,曹军与襄阳守军皆死伤无数。
曹操令人传话,若襄阳死守不降,待城破之日,必将屠城三日。
于是襄阳城内,人心惶惶,众将意见分歧极大。
诸葛亮谓刘备道:“主公,刘琦公子在军中威望甚浅,将士不甘心为其效死命,今军心不稳,望主公早作打算。”
刘备道:“备受刘景升大恩,怎能临阵脱逃?”
诸葛亮又道:“主公是荆州最后所望,若是死于此处,只怕荆州再难回天。”
诸葛亮苦劝,刘备这才无奈收拾自己部众,连夜撤离,刘备走后,张允、韩玄率众开城投降,曹操得以进驻襄阳。
文聘不肯降曹,曹操亲往拜见,文聘感曹操诚意,乃降。
刘备保住有生力量,再加上黄忠、魏延等将主动来投,襄阳之战,得失相抵。
刘备率众败逃至荆州,刘琦亲往接见,刘琦知襄阳已归曹操,连连摇头,忙集中最后兵力于南郡,与曹操殊死一搏。
九月,曹操攻南郡。
刘琦开仓放粮,军民奋力抗曹,曹军遇难以想象之抵抗。
刘备、刘琦已无退路,南郡守得固若金汤,曹军连日攻城,皆无功而返。
曹操大怒,下令三军,谁若率先攻入南郡,便可封侯,又传令,南郡城破之时,屠城三日,军士们可任意在城中抢掠。
曹军大振,攻城之势愈加猛烈。
南郡守军也不甘示弱,奋力抵抗,双方军力折损无数,南郡城内城外,到处都是尸体,而双方均无从收拾,以至于尸体腐烂,臭味弥漫。
两军比消耗,南郡守军断然耗不过曹军,随着战事日久,南郡守军渐渐不支。
曹操手下诸将勇猛无比,军力源源不断,诸葛亮纵有奇计,也力不从心。
刘琦、刘备见大势已去,迫不得已弃城而逃。
曹操入南郡,下令屠城,三日之后,才重新整军。
襄阳、南郡之战,曹操虽得了两座重要城池,但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军队死伤过十万,且将士力竭,再难持续。
于是曹操下令三军在南郡休整。
刘琦、刘备逃至江夏,才稳定下来,所率部众不足一万。
若曹操再兴兵来犯,将无以抵挡,诸葛亮建议刘琦向东吴求救,但由于杨林的关系,刘琦对东吴心有余悸,于是犹豫不决。
后经众人苦苦建议,刘琦才派使者前往,使者是刘琦亲信之人,但使者前往柴桑,却无功而返。
使者带话过来,说刘琦并不诚心,为表诚意,要将黄祖的首级送来。
刘琦大怒,黄祖是刘表旧部,镇守江夏,从无二心,谁料东吴竟苦苦相逼。
诸葛亮道:“东吴有恃无恐,知我方必定求救,令斩黄祖,是为报先父之仇,也是为了向我方立威。”
虽刘琦不愿意,但形势所逼,为求东吴援助,刘琦迫不得已斩黄祖,并将黄祖的首级派使者送去柴桑。
但是使者至柴桑,却依旧没有带来好消息。
使者带话过来,说刘琦虽然斩黄祖为孙坚报仇,但依旧心不诚,为表心诚,请遣一位人质过来。
刘琦又问使者,东吴指定的人质是谁?
使者道:“东吴主公孙仁说,人质非卧龙先生不可。”
东吴狮子大开口,刘琦、刘备皆感愤怒,都有意不向东吴求救,但事已至此,曹操大军随时可能攻到,若再无援军,只怕荆州基业拱手让人。
诸葛亮道:“东吴之主虽是女流之辈,但其阴险狡诈,不亚于曹操,东吴以形势相逼,知我方不可不从,于是漫天要价,亮不才,承蒙主公大恩,今日愿亲往柴桑为人质,以己身换取东吴援兵。”
说罢,诸葛亮便起身,不带随从,一人只身前往柴桑。
诸葛亮知道,柴桑乃虎狼之地,东吴的女主虽然阴险,但这位女主,也是受人教唆,而这位女主身后之人,才是东吴真正的掌权者,孙仁只不过是被此人牵着鼻子走而已。
由于时日紧迫,诸葛亮不敢怠慢,骑快马而行,只消一日便到柴桑。
来到柴桑之后,诸葛亮并没有立即去面见东吴主公,而是先去见了自己的兄长诸葛瑾,并从诸葛瑾的口中,得知了今时今日东吴的各种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