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之战,以东吴大获全胜而告终!
而西蜀的军队,可以说是又输了战争,又输了品德。
在初战未能取胜之后,蜀军竟然以假意和谈的方式,使吴军麻痹大意,并击其暮归,也取得了一些战果。
但是令蜀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东吴的骑兵部队横空而出,并且以仅仅一万之众,就击溃了十万蜀军,其实力之强大,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蜀军被击溃,只能仓皇逃窜,最终在益阳被东吴的军队围住。
若战局再这样发展下去的话,蜀军将难逃被全歼的命运,可是当所有人都认为东吴的军队会赶尽杀绝的时候,东吴的军队,却破天荒的答应了蜀军议和的条件。
吴军不仅仅对蜀军网开一面,东吴方面,还针对蜀中一带所出现的严重的蝗灾,提供了粮食的支援,在议和成功之后,东吴的粮食就开始一批又一批的运抵成都,拿给成都的灾民吃。
当然,为了议和,蜀军也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那就是将荆州的土地,割让给了东吴,不过从总的来看,这笔代价还算是合理,因此自战败之后,刘备已经失去了对荆州的掌控权,这荆州,早晚保不住,还不如送给东吴当做人情。
刘备输战争输品德,反观东吴方面,不仅仅赢得了战争和城池,还使得外界对于东吴的评价,都格外的高。
就连深居于皇宫之中的天子汉献帝,也罕见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说东吴“不争城池,却为民众争利,甚可也”。
汉献帝当众褒奖东吴,使得以皇叔自居的刘备。恨不得找个洞钻进去。
这场战争,汉献帝虽然明里没有说什么,但是刘备却也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办法再获得天子的信任了……
由于在战争中,刘备给了群雄一个寡廉鲜耻的印象。因此,对于蜀中一带的蝗灾,再也没有人认为是东吴方面操纵的,只是认为此是天灾,非人力所能为,而刘备却将蜀中的蝗灾,胡乱的怪罪到东吴的头上,并且贸然兴兵。最后导致功亏一篑,这是刘备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
于是,当刘备灰溜溜的回到成都的时候,他的心情跌落到了谷底,接连几天都没有面见臣工。
而臣工们也多有些离心离德,最初他们投奔刘备,是因为认为刘皇叔宅心仁厚,忠义尽职,但是当长沙之战结束之后。臣工们都对刘备的人品产生了怀疑。
当然,击其暮归计策的始作俑者法正,他不断的向天下人告知。那个馊主意是自己出的,与主公无关,主公只是受了自己的蒙蔽,才使得被全天下人谴责。
但是法正的言论,却没有办法改变外界对于刘备的评价,因为就算是主意是臣下出的,若主公是一位人品端正的人,是断然不会同意如此的计策的。
法正见自己污了主公的名声,深感愧意。于是一病不起,终于于建安十九年四月去世。年仅四十岁,法正之死传到了刘备的耳中。刘备潸然泪下。
法正虽然足智多谋,但是却由于长沙之战,致使晚节不保,不仅仅毁了自己的一世名声,还使得主公刘备深受其害。
现在,刘备虽然名义上还是西川的主公,但是他实际上已经在蜀中百姓的心目中,已经没有了威信了。
蜀中一带由于虫灾,致使田地里颗粒无收,百姓们之所以活了下来,是因为有东吴送来的援助。
在每一袋从东吴送来的粮食上,都绘着东吴的名号,无论是谁,只消一看到,就知道这些粮食是来自于东吴。
为了解决蜀中百姓的吃饭问题,东吴每天都会将粮食源源不断的送到蜀中,而在这个过程中,东吴方面却没有收取刘备任何的费用。
因此蜀中的百姓们,已经对东吴顶礼膜拜,不少百姓已经在家中焚香祷告,祈求东吴的主公孙能万事安康,吉祥如意。
既然有了东吴的援助,百姓们吃饱了饭,自然就没有了其它的想法,那些攻下了官府的饥民们,在得到了东吴的援助之后,也放弃了抵抗,老老实实的束手就擒,而蜀中的官府,也对这些被迫参加暴乱们网开一面。
在稳定政局的过程中,诸葛亮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他的东奔西走,运筹帷幄,才使得蜀中一带的混乱局势,在短时间内平定了下来。
如此一来,蜀中的百姓和官员们,也可以过几天安稳的日子了,诸葛亮也觉得自己的使命已经结束了,应当去柴桑城履行自己的承诺了。
诸葛亮打算不告而别,不想让主公知道自己与杨林之间的协议。
在离开之前,诸葛亮还留下了诸多治国之道,他特别嘱咐妻子黄月英,自己只要一离开,就将这些书简送到主公手中。
黄月英依依不舍,但是诸葛亮去意已决。
正当诸葛亮打算离开成都的时候,从东吴那儿却来了客人,这位客人,诸葛亮也是熟识的,竟然是与自己齐名的庞统。
卧龙凤雏,终于在成都城里汇聚。
昔日诸葛亮与庞统交好,只不过因为两人的政见不同,最终使得两人天各一方,现如今,两人各为其主,而且也因为主公的命运不同,致使自己的命运也不尽相同。
故人相见,自然分外话多。
诸葛亮邀请庞统喝酒,庞统也并不推脱,与诸葛亮大醉了一场。
在醉过之后,庞统才向诸葛亮表明了自己的来意,道:“孔明,我此次来,是特意来传一句话给你的,至于要我传话的人是谁,孔明你只要一听便知道了。”
诸葛亮道:“究竟是什么话,士元,你倒是说来听听。”
庞统又道:“那人让我来转告你,他对于历史,还是有一些眷念的。因此,应当某人去做的事情,还是应当某人去做。至于承诺,可以就此作罢。”
庞统没有说得太细。但是诸葛亮却已经听出来了,这话一定是杨林说的。
只是对于杨林的这句话,诸葛亮却有些没有听懂,什么叫做“对历史的眷念”,什么又叫做“应当某人去做的事情,还是应当某人去做”,只有最后的那句话,诸葛亮是听懂了的。杨林的意思,是自己不再需要去柴桑受软禁了,自己可以在成都城内,继续辅佐刘皇叔。
对于杨林的意思,诸葛亮颇为感激,但是转念一想,杨林说这句话的意思,不正是已经坚信,现在的蜀中根本就翻不起浪,纵然是刘备身边有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刘备也只可能一蹶不振,至于想和东吴对抗,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了。
诸葛亮心中隐隐觉得不甘。再看庞统,诸葛亮问道:“士元,难道说,你现在是杨林的人?”
庞统也不隐瞒,径直说道:“孔明说得正是,当下,我正是在杨大人的麾下从事,杨大人机智过人,总是能让我看到一些新奇的东西。因此,我才甘心为杨大人效命的。”
大名鼎鼎的凤雏。竟然毫不隐晦的表露了自己的态度。
庞统对于杨林,已经可以用“信服”二字来形容了。在诸葛亮看来,庞统一直恃才傲物,他若是心甘情愿为一人效命,那么只能说他是从心眼里佩服这个人。
没有想到,与自己齐名的庞统,竟然对杨林的评价如此的高!
只可惜,自己已经是刘皇叔的军师,因此,诸葛亮是断然不可能和庞统同朝为官的……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盟。
虽然诸葛亮和庞统私交甚密,但是却因为所属的立场不同,所以两人对于重逢,都颇为克制。
在饮过酒大醉一场之后,庞统也只是规规矩矩的向诸葛亮传话,并没有说其它的。
而在传好了话之后,庞统就立即告辞离开,而诸葛亮也并没有挽留。
庞统离开之后,诸葛亮就让黄月英立即将自己准备好的那些治国之道给收好,取而代之的,是诸葛亮开始精心的准备如何去平息西南方向的叛乱了。
蛮王孟获见蜀中大乱,以为有机可乘,便自立为王,若是长此以往纵容他,那么蜀中的政权将名存实亡。
所幸的是,蜀军虽然在长沙之战中死伤大半,但是征讨南蛮的兵力还是有的,还有一点就是,在长沙之战中,蜀中的将领,却没有受到什么损伤,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李严、严颜等将,都是强力的将领,除了对阵东吴之外,他们还没有害怕过任何的军队。
诸葛亮只是对东吴的军队发憷,不过若是其它的军队,诸葛亮可不虚任何人!
长沙之战大败,诸葛亮也需要一场战争的胜利来安抚人心,有了东吴的粮食援助,军粮也是有的。
于是诸葛亮便禀告刘备,说南方叛乱,不可纵容,诸葛亮愿意自己领兵,去平息南方的叛乱。
此时刘备已是六神无主,诸葛亮怎么说,他就怎么信。
于是诸葛亮率兵五万,带上了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前往南方,去平定南方的叛乱。
孟获虽然造反,但是他有几斤几两重,诸葛亮还是很清楚的,在平定了南方之后,诸葛亮就决定将矛头指向汉中了,如今荆州已经拱手让人了,蜀军能够进攻曹操的线路,就只有汉中一条了……
话分两头,吴蜀再次议和,刘备虽然是一脸的郁闷,但是杨林,却是非常得意。
实际上在两家议和的和约上,所涉及的内容并不多,其一就是东吴对蜀中的粮食援助,其二便是东吴对于荆州的管制权。
当杨林将自己和刘备所议定的内容禀告了主公孙仁之后,孙仁也毫不推脱,径直同意了杨林的决议。
因此杨林和刘备签订协议,同样是一式两份,同样是用上了印玺。
刘备一脸苦瓜脸就回去了,而杨林则兴高采烈的回营,随即便商议着撤军的事情。
而后孙仁便派来了东吴的官员,前往荆州赴任。刘备手下的官员们,一见到主公已经失势了,哪里敢刁难东吴的官员。忙将政事交接,随后便离开了。
如此一来。东吴便接管了荆州九郡。
大军回到柴桑,孙仁率领文武官员们出城相迎,军队凯旋,享受了英雄般的待遇。
尤其是杨林所率领的近卫军,更是被所有人奉为天人!
起初这支部队,并不为人所知,只有在主公孙仁偶尔的言语中,群臣们才知道。原来主公正在训练一支名为近卫军的骑兵,而负责训练的人,则是东吴的长史杨林。
一支军队,从组建开始,再到训练,再到上战场,一般要花上三到五年的时间,就像是东吴的水军,昔日周瑜训练这支水军,可以说是非常刻苦。所以东吴的水军才能够所向披靡,最终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强大的曹军。
但是这支近卫军,从组建到上战场。却只花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而且这支骑兵部队所展现出来的强大的战斗力,却是其它的军队所没有办法媲美的。
因此,这支军队,被人吹得神乎其技,更有人将这支军队说成是“天兵天将”,令人顶礼膜拜。
当然,太多的光环,也没有影响到这支近卫军的整体安排。
孙仁在犒赏了近卫军之后。就让近卫军们前往秣陵,继续操练。而现如今,孙仁所派去的能工巧匠已经开始在秣陵筑城了。迁都的前期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除了近卫军之外,杨林作为立首功之人,其人气,也在柴桑城内涨到了极致。
现在,谁还会说杨林是说书先生出身?谁还能说杨林身份低贱,有失礼仪?
程普等军中众将,对于杨林的评价,毫无疑问的全是褒扬之词,程普当着群臣的面,道:“杨大人机智过人,纵观天下,恐无人能出其右,近卫军的实力之强,是杨大人的功绩!”
除了参加了长沙之战的将军们,就连并没有派得上用场的甘宁,也跃跃欲试。
甘宁毫不隐晦的表达了自己对于近卫军的兴趣,说自己虽然是军中将领,但是在率兵打仗方面,却显然是不如杨大人的,恳请主公孙仁,将他调入近卫军中任职,在这支军队中,哪怕是只当一名小小的骑兵队长,甘宁也感激涕零。
当然,甘宁如此说,并不是真的想去近卫军中当一名小小的军官,而是因为甘宁发现,他如今已经进入到了瓶颈的阶段,无法再提升了,而若是自己能够在近卫军中任职,说不定自己又会成长了。
不过可惜的是,孙仁并没有答应甘宁去近卫军中任职的要求,孙仁说道:“甘将军勇猛无比,自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我东吴的军队,将军各司其职,甘将军若走了,只怕军队会乱套,而近卫军是骑兵,甘将军去了之后,用处并不显眼,是大材小用了。”
除了军中的将领之外,文官们自然也表达出了对杨林的佩服之情。
就连一直对杨林看不顺眼的张昭,也在孙仁的面前,当众赞美杨林,道:“杨大人之才,可比周兴八百年的姜子牙,可比汉兴四百年的张子房,有了杨大人的辅佐,相信主公之事,必定可成!”
诸葛瑾还特意将杨林邀请到了自己的家中,述说旧事。
对于蜀军的大败,诸葛瑾虽然对自己的胞弟感到惋惜,但他毕竟是吴臣,既然是吴臣,那么自然是要以东吴的利益为重。
长沙之战的大胜,使得荆州回到了东吴的管辖之中,如此一来,杨林与诸葛瑾的三年之约,已经实现了,虽然事实上杨林拖延了一些时间才完成任务,但是诸葛瑾又怎么会钻如此的牛角尖呢?
在自己的家中,诸葛瑾向杨林道歉,道:“杨大人果然是神人,竟能够以此种方式夺回荆州,现在,不仅荆州重回我东吴的管辖,就算是西蜀,也成为了我东吴的附属,如今的蜀中,根本不敢对我东吴说半句不字,若是刘备再敢轻举妄动,我东吴只要断了他们的粮食,他们就会不攻自乱。”
虽然对自己的胞弟来说有一些抱歉。但是事实上的情况正是如此。
现在西蜀政权之所以能够维持下去,全靠了东吴的粮食援助,按照杨林的说法。蜀中一带的生态平衡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原本的天府之国。只怕五年之内会颗粒无收,在这五年的时间内,若不是东吴持续不断的援助蜀中,只怕蜀中就会乱套了。
用了简简单单的方法,就将蜀中牢牢的掌控在了自己的手中,而刘备,却不敢对东吴说半个“不”字,东吴的西线敌人。终于土崩瓦解了……
杨林的计策,所起到的效果,可是惊人的好,诸葛瑾有些惭愧自己曾经怀疑过杨林,心想若是自己执迷不悟,还是逼迫杨林的话,这计策如果失败了,那岂不是自己的责任了?
面对诸葛瑾的道歉,杨林笑道:“诸葛先生不必如此,在下为东吴的利益行事。若是有些地方令诸葛先生疑心,还请诸葛先生不要介意的好。无论是对刘备献上西川的地图也好,还是在蜀中一带捕食麻雀也好。都是主公的主意,主公特别吩咐,万事要保密为上,否则的话,计策失败了,就会功亏一篑。”
诸葛瑾忙道:“这是自然、这是自然……”
两人虽然都是东吴的重臣,但是无论是在名声上还是在主公的信任程度上,诸葛瑾都是及不上杨林的,因此诸葛瑾对于杨林。自觉得落于下风。
不过诸葛亮倒也并不在意,因为打从杨林收复了荆州之地之后。他对于杨林,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既是如此,诸葛瑾又怎么会在意自己和杨林谁在上风,谁在下风呢?
杨林与诸葛瑾交谈甚欢,之后,杨林告辞离开。
杨林正准备回自己的宅邸,不想却在途中又遇到一个人。
此人身材魁梧,将杨林拉到了角落里,杨林也并不挣脱,因为拉扯此人之人,也算是自己的熟识了。
此人正是王宝,官拜武威中郎将,统领护卫军。
杨林问道:“王将军,你将我拉到这角落里来,究竟是为何事?”
王宝叹了一口气,道:“杨大人,你现在风光得意了,又怎么能忘了洒家这位受苦的兄弟?洒家让杨大人帮一个忙,不知道可以不?”
杨林奇道:“王将军,你什么时候受苦了?”
王宝道:“怎么不苦,洒家近日里,可是无聊透顶了!”
原来王宝自觉得身为将军,却没有办法领兵出征,这使得他的心中颇为不平衡。
自从赤壁之战之后,孙仁收服了军中诸将,因此王宝的用武之地,也越来越少了。
无论是合肥之战也好,还是长沙之战也好,孙仁都没有派王宝参与,而是令王宝老老实实的统领护卫军,负责柴桑城内的安全。
护卫军统帅虽然职位高、职位重,但是在当下和平的时期,王宝所率领的护卫军,也只能做些巡视一下城池和行宫的事情了。
因此王宝感到非常无聊,又听闻杨林所率领的近卫军在长沙之战中大出风头,于是王宝便心中有了念想,心想自己与杨林与自己私交甚密,自己的要求,杨林应该考虑考虑吧?
王宝道;“杨大人,洒家想去近卫军中任职,洒家也想率领着骑兵,过一过打仗的瘾,杨大人,不知道你应允否?”
杨林笑道:“有何不可?只消王将军满足了一个条件即可。”
王宝忙问:“是什么条件?”
杨林道:“只需要王将军找一名近卫军的军士,与他单挑武力,并且将他胜了即可。”
王宝笑道:“那自然是可以的,杨大人,你切勿太小瞧了洒家了!”
于是王宝便和杨林达成了口头上的协议,只需要王宝找一名近卫军的士兵,随后两人比较单体的武力,只要王宝能够打赢他所找出来的那名骑兵,杨林便同意让王宝在近卫军中任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