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李哲的这个“凡事留一线”的提议,让解放阵线没有从根儿上绝种,剩下二、三千人。而米国在武装直升机进行地面收割的时候,死伤了近几十人。
对米国的海军陆战队来说,几十人的伤亡不算小,但也说不出来什么,毕竟战争是会死人的。
突袭是在得到许彪情报的第二周开始的。
米国的海军陆战队还是很狡猾的,得到情报后,并没有急着采取行动,先是和自己卫星侦察到的情报,进行了一番的比对,然后又派出一个侦察小队,伪装成商人,来到德班。
虽然这个小队不能如许彪那样进入到解放阵线的驻防内部,但拿着许彪提供的地图,再一次确认这五个地方的位置,是不是准确,有没有遗漏。
因为并没有进入到解放阵线的内部,所以,对于是不是遗漏了火力点儿,并不知道,否则,以米国的积贼,那二个亿,还真不一定能全拿到手。
“艾拉,说好了情报到手,没有问题,就把款项结清。已经给他们三天了,怎么还没动静?”李哲看着一起来南国的艾拉,问道。
“瞧把你急得,有点格局行不行?拿到情报以后,人家不得有一个确认的过程吗?”艾拉说道。
“有什么可确认的?向谁确认呀?如果他们有情报,何必花钱从我们手里买呢?”李哲不解的说道。
“这你就不懂了。人家买的是细节,你还真以为沃克那帮家伙对德班两眼一抹黑呀?早就有卫星监控了,而且监控不是一年、两年了。只不过对解放阵线的内部,有的地方卫星监控不到位,尤其是对那些有伪装的地方,分不清虚实……”
听艾拉这样说,李哲不由得吃了一惊:
“既然沃克有卫星长期监控,为什么还花这么大的代价找我们呢?这不是浪费吗?”
“这是典型的米国风格——确保万无一失。在米国的军队中,什么最值钱?不是那些高精端的武器,而是米国士兵。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确保在地面进攻的时候米国士兵没有无谓的牺牲,所以,他们宁愿花大价钱,也要把情报收集到他们认为精确的程度。
就说这一次的行动吧,除了卫星监控之外,还给了南国一大笔钱,加上我们的……这等于汇集了三方面的情报了。
得到我们的情报,他们要去伪存真,然后才能最后形成一个行动方案。给南国和我们的钱是不少,其实,轨道卫星常年监控,花费比给我们的多得多。
现在你可以理解当年米国越战和韩战,为什么不顾国际影响,主动撤出来的原因了吧?不是因为花不起钱了,而是因为死不起人了。所以呀,一些武装组织,包括一些国家,抓住米国的这一弱点,时不时的敲打一下,或者硬刚,米军对此也是无可奈何。比如现在的北韩……”艾拉说道。
“那是不是说,你们米国就是一个欺软怕硬的主儿?原本我还有点不好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的挣沃克的钱呢,现在看来……他还要感谢我呢。下一次,在有这样的机会,你就多要一点儿,越是这样,估计沃克们越是感激我们呢。”李哲笑着说道。
“虽然我不应该这样说,但事实就是这样,我们米国正如你们华夏那位智者说的那样,是一个纸老虎!欺软怕硬,专门怂恿别人去干仗,然后自己从中渔利。真的碰到硬茬子,自己溜得比谁都快啊!
尤其是现在,想称霸、干掉对手,主要是利用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术,即用各种施压手段、‘颜色革命’、‘软刀子割头不觉死’,利诱、谎言、欺骗、意识形态大忽悠达到目的。
这些都是需要付出大量的米元,但好处就是,不用我们米国人亲自下场,不会有米国人伤亡。之所以这些手段很有效,因为米国有强权、武力为后盾。这也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公理:
谁的拳头硬,谁就是真理!
而一旦以上的那些手段无效了,马上就会使用另外招术,武装干涉。而这种武装干涉和以前不一样了,同样不会亲自下场,而是借手代理人,发动战争。
对特别强硬和比较强大的对手,米国通常是打代理人战争。
代理人战争的好处就是,不管打赢打不赢,也不会有米国人伤亡,无非是搭点钱,到时候多印点米元就解决了。
这也是总结了早些年,北韩战场、越南战场打不赢,美国就出兵,然而伤亡惨重,仍没打赢的教训。
虽然那时候米国的武力已十分强大,但战争有的时候,不是你武力强大就一定能打赢的。而亲自出兵若不能赢,就十分不划算,最终还要谈判、撤兵,开打时的战略目的不但达不到,很可能还要丧失权力区域,损失惨重,全球丢脸——用你们华夏的一句谚语就是:
陪了夫人又折兵。
而现在,不客气的说,我们米国的科技和武力,要说世界第二,估计没人敢说第一。这就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实施有效的远距离打击,摧毁对手,如果需要,再无所顾忌地出兵参战。
先用强大武力痛击对手的战力,让他们没有还手之力,然后在必要的时候,陆战队闪电行动,占领对手一切要害机构、权力部门,‘斩首’或抓捕或驱赶领导人,摧垮其政权,如对伊拉克、阿富汗。
这样的结果就是,就算最后亲自下场,也可以保证米军伤亡极小、极微。总之,杮子还要找软的捏,才能显出霸权威风,所向无敌。
认真的说,这些软杮子,对米国的‘危害’其实并不大,有的时候,用不着非要那么‘以狮搏兔’。之所以要这样做,更多的是让世界知道米国的强大。
而碰到了有核武、敢拼命的硬茬儿,比如大到北极熊,小到北韩,它就要三思而却步,对伊朗它也十分忌惮,不敢妄动刀兵。”
艾拉的这一套“欺软怕硬”论,听得李哲目瞪口呆!好半天,没说出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