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任重而道远何夕回到自己的住处,一点睡意都没有。何夕将遇见的问题一一写下来。管理问题,技术问题,人员问题,市场问题,等等。思忖片刻,苦笑道:“我算是知道为什么,叫行百里者半九十。很多事情是越做越难,越难就要做了。否则就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随即何夕自己安慰自己。不管是好东西,坏东西,最少现在有一个东西了。这就不错了。随即何夕思忖好长一段时间,写下一封奏疏。那就是关于营造北京城的奏疏。一句话说明这个奏疏的内容,那就是北京城所有工程都要用钱核算。这看上很简单,但是在大明朝廷却是一个石破天惊的事情。在之前修建城池的时候,那是征召百姓服徭役。将某一段城墙包给某个县。然后朝廷验收就行了。有的县令有能力,县里出口粮出工具,有些县令没有能力,就让百姓自带干粮服役。而大部分原材料,也是这种模式供应的。某个县有这个矿产,上面让这个县上交多少多少这种矿产免除徭役。或者减免赋税。所以说,明初大规模修建城池,在朝廷开支方面,其实并不是太多的。朝廷更多是征徭役,而不是掏钱。在何夕看来,这里面有惊人的浪费。首先,官吏对于百姓的压榨,从来不手软。甚至比资本家还要狠,最少资本家是有利润的。不做亏本的买卖的。但是有些官吏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们的权力本就没有本钱,又何来亏本?所以这些官吏对百姓使用,从来是贪得无厌的,那是真的将人往死里用。人命在他们手中,并不值钱。大工程一般都有人员伤亡,只是古代徭役的人员伤亡太大。甚至出现这样的事情,朱元璋营造中都的时候,营造中都的工匠,在皇宫的横梁上写下了一些诅咒的话。可见他们的怨气。其次,粗放重复的劳动。专业化的劳动,是可以减低成本的。但是徭役这种制度,本身就不可能降低成本。因为农民服徭役,按朱元璋的制度来算是十年一次,一次三个月,所以他们不会为了这十年一次的劳动,去学习什么专业技能,更不会想什么更精巧的办法。于是,大家都用最笨最浪费的办法去工作,其中自然有大量的浪费。更不要说,很多配套设施只用一次,就废弃了。最典型就是各地的铁矿,朱元璋用的时候开采,够了就封矿,其实代表的就是这种工作方式。北京有一个地名叫琉璃厂,那就是营造北京城时候造琉璃瓦的地方。而在宫殿修建好之后,这琉璃厂也就不怎么需要的。产能削减,甚至废弃。但是实际上,这琉璃厂不能转为修建其他琉璃品吗?用一次,就废弃,不算浪费吗?但这种浪费,是社会生产方面的。具体到朝廷上,却是最省钱的方法。因为朝廷账册上,不会花很多钱的。但是这个成本其实转嫁给整个社会。但是如果一切都明码标价,商业化运作。那需要金钱是一个天文数字。何夕仅仅是预估,大概就有两千万两上下。几乎是大明一年赋税了。这还是,何夕在大明发展工业,已经将很多成本降低之后了。如果没有何夕的作为,那成本只会更高。而且何夕仅仅是预估,其中到底会遇见什么?何夕也不知道。不明白。工程建设很难一切顺利,更不要说,何夕而今连一张图纸都没有的情况下预估了。更是不靠谱。何夕觉得,翻一番,甚至翻两番都是有可能的。明成祖修建北京城,花了多少成本?这是一个史学家都很难说清楚的事情。但是两千万两这个数目,却是朝廷绝对拿不出来的钱。何夕很明白,这个计划送上去,绝对不会被批准的。何夕需要对这个计划进行分解优化。首先是钱,银票这个杠杆。自然是要用的。另外围绕着北京建设修建很多厂矿。将来也是财产。是归朝廷所用的。另外还有房地产,等等。总之,何夕从很多方面都在扣钱。想尽一切办法,将营造北京城,变成一个改变北京地区产业结构的,将辽东工业的火苗引入北京的大动作。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何夕对辽东的关注度反而下降了。于是,何夕仅仅交代杨士奇处理善后事宜。并下令将沈阳铁厂的研究人员,迁徙到遵化去。或许,他们就是工业入关的第一批人员。今后还会有很多的了。何夕随即浏览一些辽东的情况,浮光掠影的看了一些辽东这些工厂。了解了一些傅友德在日本的状况。只能说傅友德真有耐心。明军并没有大举出动,但是日本人与高丽人血流成河。明军仅仅是在几个关键场合,打出致命一击。从而左右战场局面。而今战场已经在本州岛上了。而且距离日本京都越来越近了。其实在何夕看来,如果不是傅友德为了消耗日本的人力物力,打断日本人反抗的骨头,求长治久安。傅友德可以动用水师,直扑京都一带,而不是从陆路一点点地挪过去。倒是日本金银让何夕满意。虽然这些金银都是直接送到南京的。但是何夕可以知道数目。有这么多黄金白银做本,何夕的很多计划都是可以展开的。虽然这些黄金白银是带血的。处理了这些事情之外。何夕最后要处理的事情,就是去长春见燕王一面。燕王想要对元廷展开最后一击,这一件事情,在朝廷上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冯胜私下对这一件事情很不满,但也无可奈何了。如果不是秦王之死,说不定现在就已经发动了。但是朝廷内部的变化,自然会让边将感到不安。何夕需要去见燕王一趟。谈一谈这一件事情,做好衔接。要感谢辽松运河。有了辽松运河之后,从辽东到长春一带,很是方便。何夕当年路过的几个百户所,虽然还有残存的战火气息。但已经恢复过来了。甚至人数更多了一些。因为辽松运河北边,有数个城堡,十几万军民的长春都司。他们的一切后勤都要通过辽松运河运输。如此一来,辽松运河的货物通行量自然大增。也就带动了辽松运河两岸的繁华。而长春堡变化更大。之前长春堡更多是作为军堡来用的。长春堡外面没有多少农田。而今却不一样了。长春堡外面数十里的田亩,看上去才刚刚开垦的荒地,从这一点上来说。荒地想要变成熟地还需要好几年。想要自给自足的话,更需要几年时间。但是这算是一个好的开始。只是何夕没有想到的,他在长春堡没有看到燕王朱棣,反而见到了张玉。大概是张玉是燕王最信任的将领,燕王才将后背交给他。何夕问道:“张指挥使,燕王而今在何处?”张玉说道:“回禀大人,燕王殿下而今在肇州城三河口。”何夕思忖片刻,知道在什么地方了?就是嫩江与松花江的汇合的地方,也算是水道上的要道。乘船可以四通八达。也算是燕王的眼光不错。是一个战略要地,更符合在东北地域以河道为主的进军方式。只是,何夕却也有一些隐忧。那就是太深入了。已经与当初,纳哈出所部所聚集地方相差不远了。孤军深入,三面临敌。不知道该说是大胆,还是狂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