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赣州的桥
有朋友问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以来,赣州给我印象至深的变化是什么?“桥”,我的脑海中立刻闪现出桥的形象来。
赣州是一座江城,两江拱抱,三面环水,自古以来,人们出入城市,就离不开桥。由于江面宽阔,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造桥技术所限,从宋代到共和国成立之初,横亘在赣州江面上的桥,虽有三座,但都是主要供人行走的浮桥。
浮桥由小船拼接而成,一般三只一组,每组之间用缆绳连接起来,上面铺上厚木板连缀而成,然后用钢缆、铁锚固定在江面上。儿时,每每进城的时候,都要经过西津浮桥。隐约记得,桥面上大人小孩,挑夫菜农,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因为水流湍急,加之行人众多,浮桥有时摇晃得很厉害,一不留神就要摔跤。特别是那时节水运仍然繁忙,来往的船只不少,每天早上和下午,浮桥都要开启一次,以便让船只通过。遇上这个时候,就只好望江兴叹,坐在旁边等候了。
为适应日益繁忙的交通运输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8年后,即1957年,章江之上,赣州西河大桥建成通车,这是赣州历史上第一座公路大桥。此桥为钢混梁式结构,全长256米,主跨七孔,每孔跨径33米,桥面宽10米,两边人行道各宽1.5米。7年后的1964年,赣江的另一支流贡江之上,赣州东河大桥开始兴建,当年红极一时的“赣州桥”牌香烟,用的便是这桥的图案。这座钢筋混凝土八墩九孔大桥,其桥名还是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的呢。
与浮桥相比,现代钢混桥梁有着诸多优势。沿用达800余年之久的浮桥,于是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1985年和1991年,西河人行桥、南河大桥相继建成,西津浮桥和南河浮桥随之拆除。三座古浮桥中,仅保存了长度最长的建春门浮桥。这座浮桥长约400米,由100多只小船相连而成,现已成为赣州这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活化石”和重要城市景观。建春门浮桥始建于南宋时期,由时任赣州知军的洪迈所建。与该桥同样传世的是,洪迈还着有《容斋随笔》一书,这是唐宋笔记中规模最大、影响极深的一部,备受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喜爱。建一桥惠及世人,着一书传之名山,立功立言两相宜,洪迈的一生可谓无憾了。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进入新世纪以来,飞架于赣州三江六岸的大桥一座接一座腾空而起。据不完全统计,按照城市规划,近几年内,赣州城区的大江之上将挺立18座大桥,城市交通由此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且来数一数吧,目前已建成的桥中——贡江有4座,分别是梅林大桥、贡江铁路大桥、东河大桥和建春门浮桥;章江有8座,分别是西河人行桥、西河大桥、杨梅渡大桥、南河大桥、全球通大桥、赣州大桥、南河浮桥和黄金大桥。正在建设或即将动工的6座桥中,贡江之上有贡江大桥,章江之上有新世纪大桥、章江大桥、飞龙大桥,赣江之上有赣江高速公路大桥和赣江大桥。这些不同时代不同形制的桥,已不仅仅是供人们往来于大江两岸之用,它们还装扮着城市,装点着赣州人民的美好生活。2008年先后竣工的新南河浮桥和章江南岸栈桥,更是成为市民休闲生活的重要场所。
由江城而为桥城,如歌曲《北京的桥》中所唱,赣州的桥同样千姿百态、瑰丽多彩。“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赣州的桥,不啻为沟通之桥、跨越之桥、和谐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