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后记
一本书大体有一个定位。这本集子,定位就是“江南之南”的赣州,写的都是赣州的景、赣州的情、赣州的人、赣州的事。本集子旨在提供一册有关赣州的本土读物,为赣州存留一份温馨的文化遗痕和时代记忆。
我有一个观点,叫作“人生就是交代”。一本书的出炉,也总是为着某个交代。从交代的角度:此前拙着《文化行吟》,侧重于家园厚土人与事,那是对故乡的交代;《虫心雕文》,侧重于书里书外情与理,那是对墨香的交代;即将出版的《知道了》,侧重于平凡生活感与悟,那是对众生的交代。这本集子,毫无疑问,是对江南、对赣州的一个交代。此生何其有幸,生长在江南、在赣州,经年累月受到此方水土的浸淫、滋养和呵护,行走一遭,总得给她一个交代。
书名为什么叫《江南之南》?赣州是“江南之南”吗?江南的概念,各有各的理解;江南的范畴,不同时代也有各自的划分。赣州属于江南,在行政区划上明明白白。唐太宗年间设江南道,江西便属其中;唐玄宗时江南道一分为三,江西属江南西道。江西省名至今可见其历史渊源。而一座庾岭,成为了江南的分水岭,赣州之南已非江南。作为江西南大门的赣州,无疑就是“江南之南、岭南之北”。再前溯到南北朝时期,陆凯诗赠友人范晔,佳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据说便是在赣州大余的梅岭折梅相赠。
需要说明,集子中收录的文章写于不同时段。沧海桑田,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文中有的状貌当然也已发生变化。比如二十世纪通天岩山门前有一尊弥勒塑像,现在似乎已不复存在;赣州城区滨江大道,二十世纪末还有浓浓的乡村味,而今已高楼林立。许多时候,文字肩负着存史功能,出于对历史的尊重与记忆,尽管实景已然有所改变甚至脱胎换骨,但本集子的文字不做调整。
书稿出炉,还有一个惯例,那就是鸣谢。其实也不是为了惯例而惯例,这是发乎肺腑的。本书的面世,得到了赣州市文联、赣州市作协等相关方面的倾情支持,谨致谢忱!
陈相飞
辛丑春日于江南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