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鸾只是上书为党人鸣冤,没想到竟遭逢如此祸患。”
“老夫侥幸逃过一劫。”
“可宦官饕餮放纵至此,天下士族又如何能够独善其身呢?”
蔡邕心有余悸,他思前想后,都没有解决的办法。
身为大儒,也只能随着时代的大势,风雨飘摇。
没有人能够逃脱这一场浩劫!
曹操获得了崭露头角的机会,但他真正的目标,在于皇权天威。
他必须稳扎稳打,一步一步地攀升。
“蔡师,大汉正处于蜕变的关键时刻,我决定推波助澜。”
“知识就是力量。”
“我们掌控了知识,也就掌控了力量。”
曹操没有气馁,而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
“孟德决定如何实施?”蔡邕疑惑道。
一旁的卢植竖耳恭听,竟向曹操施了一礼。
“陛下登基以来,四方蛮夷叛乱不断。”
“这是以血缘、种族来区分,而导致的恶果。”
“传统的地区和种族的束缚,使得神州处于分裂的状态。”
曹操一开口,就充满了传奇。
“孔子身为至圣先师,提倡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他的弟子分属于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多个国家。”
“这些人自称“鲁人”“齐人”等,没有统一的概念。春秋公羊率先提出了‘古者有分土无分民’,周天子分封给诸侯的只是国土,而国土上的百姓,是可以自由迁徙的。”
“后来又有了诸夏、夷狄之论,学生斗胆问一句,倘若一个夷狄,向往鲁国的善政,千里迢迢前来归附,那他到底是鲁人还是夷人?亦或者是诸夏还是夷狄?”
曹操一步步剖析,发人深省。
蔡邕精通儒学,对待这样基础的问题,自然心中有乾坤。
“可称为鲁人。”
“《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
“明当先正京师,乃正诸夏。诸夏正,乃正夷狄,以渐治之。”
蔡邕的回答,是大儒何休对《春秋公羊传》的解释。
简单地说。
王道礼法先在王者亲自治理之国进行试验,一步步成功后,慢慢推广到诸夏。
最后,再推广到夷狄。
何休是汉初胡毋生、董仲舒以后,成就最高的《公羊》学者。
他师从羊弼,受学《公羊春秋》,为董仲舒四传弟子。
何休雅有心思,精研六经,世儒无及者。
时人称之为“学海”。
他和号称“经神”的郑玄互相掐架,成为大儒之间的趣闻。
一个代表着今文经学的最高成就,另一个则是善于古文经学。
郑玄辩驳何休时,求学者不远千里,赢粮而至,如细流之赴巨海。
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其实是营造了今文经学独尊的局面。
也就是推崇董仲舒的学术。
郑玄以“古文经学”,辩驳“今文学经”,狠狠地为儒家挽尊。
但公羊学说,也并非一无是处。
曹操和蔡邕开了头,卢植立即振奋起来,他倒要看看,曹操能有什么样的高论。
东汉的历史学术进程,是先以古今经学的融合,再进一步拓展到“魏晋玄学”,融入了道家的思想。
在此期间的风云人物,自然是何休和郑玄两位大儒。
他们对做官没有兴趣,一心钻研儒家经典,成就不可估量。
“春秋公羊有‘六辅’,分别为:公辅天子,卿辅公,大夫辅卿,士辅大夫,京师辅君,诸夏辅京师。”
“王道大行天下时,诸夏之国越来越多,夷狄之国越来越少。”
“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曹操接着自己的理论,谈到了儒家的“大一统”论。
孔子的“克己复礼”。
孟子“定于一”的主张。
荀子“四海之内若一家”的理想。
这些都是“大一统”的表现。
天下分久,为何能够必合?
正是统一思想的践行。
董仲舒把“大一统”的思想进一步向政治、文化、伦理等领域沿伸,于是有了“独尊儒术”。
“何为大一统?”
“在学生看来,是疆域实现最大化的统一,权力统一在朝廷集权之下。”
“这时候四方的夷狄,成为了朝廷最大的隐患。朝廷从京师洛阳推行王道,至州至郡国至县。”
“如何处置内附的乌桓、鲜卑、匈奴、山越、板楯蛮、武陵蛮、羌氐?”
“他们是夷狄,还是诸夏?”
曹操对大义微言的发挥,可谓淋漓尽致。
将蛮夷斩尽杀绝,很显然不现实。
大汉已经接纳了匈奴、乌桓等,成为附庸。
但他们根本不彻底认同自己的身份,经常反复。
这时候,思想将成为有利的武器。
蔡邕和卢植都是屏息凝神,紧紧地望向曹操。
“我们除了可以自称汉人,还可以华夏民族的概念。”
“什么是民族?学生认为,这是指在文化、语言、历史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
曹操率先提出了“民族”的理念,破天荒地使用了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
明太祖朱元璋振臂一呼,向中原发出《谕中原檄》,率先提出: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得国之正,无出其右。
结果明朝的疆土,也就那么大。
后世起义军再次呐喊“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没多久领袖就懵逼了。
草原还要不要了?
辽东还要不要了?
西域还要不要了?
藏区还要不要了?
于是就有了“五族共荣”,取代旧口号。
也就是这个时期,民族的概念第一次被提起。
梁启超对“民族”做出了诠释,汉朝是没有“华夏民族”的说法的。
曹操为了巩固大汉的统治,决定借助蔡邕、卢植等人的影响力,将“民族”的理论推举出去。
他们探讨了三天三夜,越讨论越振奋。
民族共荣,将为大汉注入新的活力。
后世唐朝就很有包容度,任用了很多番将,才创造了无以伦比的辉煌。
以后要征战世界,这一套理论将成为统治的根基!
大汉只是接纳匈奴、乌桓的内附远远不够,必须摆脱隔阂和掣肘。
如此。
才能建立一个横跨世界诸州的帝国!
民族理论的发酵,最少需要十几年的时间,甚至几十年。
正好为曹操的争霸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