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用余华这个笔名刚出道写出《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时,前一个多月书籍的销量那是极其的惨淡不堪。
每天全国购买《许三观卖血记》的人数真的是屈指可数,要不是因为洪学盛教授发的围博以及《许三观卖血记》在金棕榈图书奖中获得了最佳故事奖,恐怕当初举全社之力发行《许三观卖血记》的银河国际出版开局就要破产倒闭了。
也正是是因为《许三观卖血记》的大卖,这才救活了刚刚成立并破釜沉舟的银河国际出版。
而余华的横空出世,也在那一年抢走了华晟《风筝和童年》的金棕榈图书奖最佳故事奖。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同样是作者没有谁会承认别人比自己强,尤其是这位余华完全是位名不见经传的新人。
之前《风筝和童年》这本书一直被传将会是去年金棕榈图书奖最佳故事奖的提名,可到颁奖的时候却被《许三观卖血记》给抢走了。
当时盛装出席金棕榈图书奖评选晚会的华晟全程都是铁青着脸参加完晚会的。
晚会之后,华晟也买来了《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阅读了一遍。
在看过《许三观卖血记》后,华晟也承认这本书确实写的不错,不过在他看来《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多少有些在贩卖悲情、贩卖痛苦。
因此他也曾在围博上直接发表过自己对《许三观卖血记》的评论,这使得华晟的粉丝们在没有阅读《许三观卖血记》的情况下以消费悲剧为由批判这本书。
而现在余华又携新书《活着》再一次出现在广大书友面前,被抢走金棕榈图书奖最佳故事奖的华晟哪会罢休,也在第一时间买了一本《活着》,想要根据其中内容攻讦余华。
当华晟看完《活着》这本书之后,虽然他的内心确实很受触动,也因为福贵的悲惨人生感到唏嘘,但是这丝毫不妨碍小肚鸡肠的华晟去攻讦余华。
于是乎,华晟又再次发出自己的围博,并评论道:“某些作者、某些出版社此前一次因为一本消费苦难的书籍获得了成功,现在居然又一次将苦难作为‘生意’,出版一些将贫穷人的尊严扔在尘埃之中去蹂躏、践踏、损毁的小说,这种出版社、这种作家真是用心险恶。”
虽然华晟这围博没有指名道姓,但是结合华晟他此前曾批判过的作者和书籍,以及最近新上市的小说《活着》,他的书友粉丝们很快就猜测到了华晟这是在剑指新人作家余华和银河国际出版社。
华晟的书友、粉丝在他和公司的经营下,隐隐有向饭圈形式发展的迹象,不少人都被华晟洗脑成他就是天下最牛逼的小说家了。
在这群粉丝看来,仿佛世界上就只有敌我两类,只要是不支持自己所喜欢的作者,那么对方就成了自己的敌人,根本不要说什么求同存异的包容性了。
所以在华晟这条围博发出后,大部分他的书友和粉丝连看都没看,就开始疯狂的喷《活着》这本书,并污蔑余华以及银河国际出版社消费苦难,吃人血馒头。
消费苦难?吃人血馒头?
这个帽子可不是一般的大啊!
不过,还没等银河国际出版社发布围博澄清,就有无数网友们开始自发的为《活着》这本书正名。
有网友直接将作者寄言那一页给拍了下来,发到华晟的围博底下。并回复道:你说余华大大消费苦难?人家在书籍的最开头就写了“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我想请问下《活着》这本小说怎么就消费苦难,吃人血馒头了?
这要是一个两个网友这么询问,那华晟也不会理会什么。他们的声音很快就会被淹没在互联网的浪潮之中。
可惜,因为此前《许三观卖血记》的影响下,余华这个笔名已经积累了不少粉丝,而这次《活着》的出版,更是让这些书友成为了余华忠实的拥趸。
除此之外,还有身为初中语文老师的网友站出来为余华正名道:
“我是名初中语文老师,之前也没看过余华老师的其他书籍,这本《活着》也是我无意间在书店里看到的。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我有必要将这本好书推荐给我的学生们。据我的学生家长们反馈,他们的孩子在看过《活着》这本书后,仿佛一夜间长大了。”
有名学生家长也支持的评论道:“我也是老师推荐孩子在暑假期间阅读一些好书,前段时间老师突然推荐我们去给孩子买《活着》这本书阅读。”
“起初我们还以为这是老师拿了书店的回扣给滞销书籍推销的,所以带着不满的情绪给孩子购买来了这本《活着》,但谁知道我家那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在看过这本书后哭的稀里哗啦的,再之后他仿佛变了个人,连叛逆的青春期都跳过了,现在还时不时帮着家里做家务活呢!”
“出于好奇,后面我自己也看了一遍《活着》这本书,真的被里面主角福贵的经历触动良多,也是看完这本《活着》我才明白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改变!《活着》这本书是难得的好书,我要感谢语文老师,感谢作者余华大大。”
除了这名为人父母的网友外,还有不少类似经历的网友也纷纷在华晟的围博下留言支持起《活着》这本书。
要是不看发围博的名称,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是在余华的围博之下的评论呢。
而华晟的书友粉丝他们此刻的声音却如同大海上的扁舟一样,被网友们浪潮一般的评论给吞没。
这使得华晟不得不开启屏蔽功能,将所有支持余华的评论或是删除,或是屏蔽。
有了前车之鉴,华晟又再次发了一条围博,上面写到:《活着》这本书分明就是将想象苦难堆积到一个人身上,引得读者的同情,说到底还就是在歌颂苦难,消费广大读者的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