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会议,在美国的资本领域每天都在进行着,只是区别在于平时开会的议题都是大不相同,但是在这一天,大部分的资本机构,都在讨论着一个议题,而这个议题都是关于嘉应科技的公开A轮融资计划。
纽约金融大厦的美林公司最大会议室里,关于嘉应科技的估值问题,他们已经争论了整整一个上午。
最开始的参会人员比较简单,副总裁级别到董事长一共才9个人,但是由于各自所持的意见不同,又增加了公司总监级以上16个人参与进来。
从小会议室,一直换到最大的会议室,从最开始的讨论,到现在喋喋不休的争吵,仅仅经历了三个多小时。
董事长佩雷斯是个黑人,看着菜市场一样的会议室,伸手用力拍了拍桌面,“砰砰砰”的声音在音箱里响起,会议室顿时安静了下来。
他现在对嘉应科技的估值心里也没有底,4.5亿美元的报价是当初他和副董事长摩尔一起商量出来的,当时公司的总裁赖特认为这个估值不够诚意,但他和高盛集团大部分的董事会成员一样,始终认为这个报价足以打动嘉应科技公司,毕竟这是个来自华夏的公司,仅此而已。
但是随着报价被驳回,加上他通过人脉打听到被驳回的不止是他定下来的4.5亿估值,连高盛集团5亿的报价也被拒绝,于是才召开这个会议,重新开始评估这家看似不起眼,偏偏却又有一个专利在吸引好几家企业的华夏公司。
佩雷斯看着会议室众人说:“我们这么争吵毫无意义,或许我们应该使用最民主的做法,在场的各位不论职位高低,将自己认为的估值数字写在纸条里,然后我们将总数加在一起,再除以在场的人数,我想得出的数字将会是最合适的估值金额。”
“OK,那就这么办吧。”副董事长摩尔点头。
总裁赖特闻言便吩咐自己的秘书根据在场人数准备好便签纸,分别发给了每一个人。
大家思考了一会儿,才终于在便签纸上写上自己认为最合适的金额,然后折起来放在桌面上。
十分钟后,总裁的秘书踩着高跟鞋将桌面上的纸统一收集起来,放在佩雷斯的面前。
佩雷斯将这些便签纸拿在手里,然后看了眼摩尔和赖特说:“我来打开纸片,摩尔你来念,赖特你来登记,最后再来计算平均数。”
“OK。”摩尔和赖特都比了个手势。
佩雷斯开始动手,打开便签纸后看了一眼,点点头交给了摩尔,后者接过后看一眼,开始念了起来。
“6亿美元”,8亿美元,5.5亿美元,哦上帝,这个数字很有趣,1美元,这是想让我们放弃这笔投资啊。”
随即,写着1美元的便签纸被他揉成一团扔进了纸篓,然后看了看坐在对面的白皮肤中年女人,不用说也知道,这个报价肯定是她写的,因为所有人都赞同这笔投资,只有她和几个同事一直持有反对意见。
佩雷斯这时看向这个中年女人说:“艾伦,请回去你的岗位,我想这个会议并不适合你,我也将重新评估你是否可以胜任现在的职位。”
艾伦见佩雷斯这么说,于是收起桌上的笔记本站起身说:“佩雷斯,华夏人始终是华夏人,永远不可能有发展,他们的思维非常有局限性,别看现在有个专利在那里耀武扬威,用不了多久,我们伟大的美国天才便会开发出比哈喽浏览器更加实用的产品,我希望公司不会亏损的太厉害。”
说完后,她便转身离开了会议室。
这时又有几个参会人员也起身离开,让佩雷斯和摩尔不禁对视一眼,然后互相点头,多年合作的他们心中已经有了决定,但是要等会议结束后再行处理。
艾伦等人离开后,统计继续。
几分钟后,佩雷斯打开最后一张便签纸,看一眼后,双眼顿时瞪的贼大,然后眨了眨眼皮,晃了晃脑袋,似乎怕看走了眼,确认无误后,才将这张纸传给了摩尔。
摩尔接过后,看一眼便念叨:“4.2亿美元。”
“不不不,摩尔,你再看看。”佩雷斯提醒了一下。
“是4.2亿啊。”
摩尔嘴里下意识地说着,然后又看了一眼,这时他也做出了和佩雷斯同样的反应,然后才重新说道:“我的上帝,请原谅我工作不够仔细,是420亿美元。”
佩雷斯这时看向赖特说:“420亿美元,一定是你的手笔了。”
赖特低头笑了笑,然后抬头说:“我们取的是平均数值,我想你们现在的总和加起来应该80亿左右,加上我的420亿,取得的平均值应该是20亿左右,符合我心里的预判。”
佩雷斯疑惑道:“我很想知道你这个20亿估值,到底源自于何种判断?虽然我并不会用华夏这个标签作为参考,可是这毕竟是个年龄不到20岁的年轻人创办的企业,怎么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报价吧?”
“就是因为他只有19岁,就能开发出哈喽浏览器,我相信他以后还会有更加杰出的产品,嘉应科技以后在互联网行业,必然是前五名的存在,我们越早投资收获越大,而且有一点大家都忽略掉了。”
“忽略的什么?”
赖特环视一周说:“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是美国一家林美公司去投资嘉应科技,哪怕是以2亿美元的估值来投资,市场的反应都是说这个林美公司一定是疯了,但我们是美林公司,全球金融领域投资专家是美林公司的标签,我们代表着品牌,我们以20亿美元的估值投资过后,谁敢说嘉应科技只值得19亿美元的?”,说到这里,他顿了顿继续说:“所以你们都忽略了美林公司本身就是投资领域的专家,当美林公司投资嘉应科技以后,美林公司的影响力也足以抬高嘉应科技价值,这是我们常说的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