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盘古军暂时隐藏在山中努力发展的时候,北魏和后秦之间的战争并没有因为冬天的到来而完全停止。
对于北魏来说,再退一步整个东并州就再无更好的可守险要;而对于后秦来说,也不可能把已经吃到肚子里的地盘再吐出来。
虽然因为下雪,双方交战的频率和烈度都降低了不少,小规模的交战却始终没有停止。
而且后秦想要更进一步的企图特别强烈,因为他们已经得知北魏北方的军队快要被契丹人打垮了。
北魏的北方军团一旦彻底战败,整个河套地区就会全部丢失,辽国大军将兵临雁门关。在这种形势下北魏很可能秘密从南部前线抽调兵力北上支援。
自己这边只要再加把劲,随时都有可能突破拉锯的防线一路北上,至少也能吞下大半个北魏地盘。
因此在那一刻之前,对北魏军的压力丝毫不能放松,随时准备迎接期待中的大胜。
不过降雪还是帮了北魏一个大忙,因为战斗烈度的降低也意味着物资消耗的降低。战争从来都不仅仅是比拼军队人数和战斗力,很大程度上也是经济国力的比拼。
北魏本就地小民少,主要财赋来源的北并州也不是什么天府之国,一直持续之前那种高强度的战斗,肯定撑不了太久。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北部军叱利骨终究强撑到了第一场雪来临。草原上的冬天要比南面要严酷得多,辽军也不得不停下了攻势,只能等来年冰融后再重新发动进攻。
不过这就苦了各方治下的秦人百姓了。
前线的战斗就算是全部停止,可在军队不撤回的情况下,后勤补给也是一刻也不能断的。北方的大雪寒风中,不知冻死了累死的多少破衣烂衫的秦人民夫。
可以说,由盘古军这颗小火星引燃的连锁战争很大程度上消耗了北方各方胡人势力的实力,这个冬天也算是各方喘息的一个机会。
这也是唐笠这段时间心中的一个隐忧。
北方的冬天比较长,几个月之后各方是否还能像之前一样继续开打谁也说不准。一旦各方罢兵,自己这支两头打劫的队伍,必然会成为后秦和北魏两方都要围剿的对象。
经常和陈道清聊天的唐笠,大致知道一些近两百年的北方历史,自己并不是第一支也不是唯一一股反抗胡人的秦人武装。
其中有几股秦人势力当年的声势要比此时的自己浩大得多,像冉闵那样的甚至正式建立过政权。可他们无一例外都被击败扑灭了,其中好几支都是各方原本敌对的胡人势力联合起来剿灭的。
胡族入华的前一百年最为混乱,也是秦人反抗最为激烈的时候。后来胡人也学乖了,不但对自己地盘上的秦人武装采取了第一时间剿灭的策略,对于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秦人武装,前一刻还在相互攻杀的胡人下一刻就会联合起来先对其进行绞杀。
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许是胡人入主中原后战略眼光长进了,也许是横压天下近千年的大秦在胡人心里的积威太盛,还有可能是百年前冀州冉天王的《杀胡令》给胡人造成的心理恐惧太过深刻。
总之剿灭所有秦人反抗势力是所有胡族的第一要务,已经实际上成为了各族胡人的默契和共识。
这也是唐笠一开始十分奇怪这莽莽太行山里,自己居然是唯一一股“山大王”的原因。无论是突厥人还是羌人,只要发现有秦人结伙进山都会直接认定是反抗势力,第一时间就会倾尽全力进行围剿,绝对不会让其有发展壮大的机会。
这样一看,当初贺鲁花那样贸贸然的进山围剿就解释得通了,那根本就是每个胡人将领的下意识反应。当然也有他太过轻敌,想不到盘古军在山里那么能打的原因。
唐笠甚至认为,要不是北方一直都在混战,人少的胡族青壮基本全都是兵,必须得有秦人给他们种粮食、当民夫、治理地方以及收税,北方的秦人早就被种族灭绝了。就像另一个世界的印第安人一样。
因为这个隐忧,唐笠坚定的认为决不能让各方战事停下来,至少不能让突厥人和羌人的战事停下来。
在山中坐等是没用的,自己必须继续下山不断攻击,让双方一直保持一种热血上头的状态。当然策略还是要有的,不然就不是搅屎棍而是去当吸铁石了。
于是,就在即将过年的时候,唐笠率军再次出山了。
这次唐笠选择的目标是后秦军的补给队,因为目前后秦军是明显占据优势的一方。这从之前劫掠的两方辎重队细节上就能看得出来,后秦军的补给很明显的更为充足。
天寒地冻的,唐笠这次只带了两百人出山,却全部都是最精锐的人手。
李程的斥候队已经扩充到了百人,又从各队中抽调了一百骑术过得去的老兵,且所有人都配了双马以增强机动力。反正此时抢进山的马匹数量十分充足,纵使损失一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本来山里也就根本养不活那么多,冬天没有草料,马可要比人能吃多了。
这二百人出发前都换上了之前缴获的北魏军战甲,当初留下这些为的就是这一刻。
被胡人统治得久了,不但很多胡人都会说些秦话,很多北方秦人也都会说点胡语。就连唐笠自己都跟着学了不少突厥话和羌话,冒充起来并不是很难。
除了这二百人以外,还另有一百步兵随行,他们是留在大山边缘接收和转运战利品的,当然也能在必要时出山接应。
照例先在山中向南潜行,只是有雪的山路难行,唐笠带人走了两天才出山。
受秦人文化影响,文化粗陋的胡人也都是过春节的,临近过年时向前线运送的物资也频繁和丰富了许多。
天冷加上下雪导致道路难行,后秦补给车队能走的线路非常有限,盘古军很容易就找到了伏击的机会。
仍然是老套但好用的山谷伏击、落石封路。
可能是因为天气太冷,这支有五十多辆大车的辎重队,押运士兵却不是很多,也就四屯两百人而已。平时这种规模的辎重队,押运士兵至少有四个百人队。
羌人显然也长了记性,先派了五十人进入山谷探查,却没有发现任何异样。
打熟了伏击的盘古军经验已经很丰富了,早就料到对方会这么做,全都在两侧的山上藏得严严的。
隐藏在山上的盘古军能够很容易的看见庞大的辎重车队,因为白雪皑皑的旷野上实在是太显眼了。可对方要想发现隐藏在山顶树林中的他们却是千难万难,伏击的一方总是要占很大便宜的。
这几天雪不大,却也在埋伏多时的盘古军士兵身上盖了足够隐藏行迹的一层,对此这些一辈子过的苦不堪言的秦人汉子并没感觉到有多么难以忍受。
探路的一屯后秦军只是派了一人返回告诉大队前方安全,其余的人手全都守在山谷的出口处。可这种小心谨慎却根本没啥用,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轰隆而下的大石和巨木瞬间就把狭窄的出口堵了个结结实实。
留下五十个箭法最好的士卒在山上持续点射,唐笠带着其余一百五十人在推下障碍物后,就立刻从另一侧下山骑上战马向山谷入口处奔去。
谷中反应过来中伏的后秦军如果立刻掉头,出谷的速度肯定要比唐笠他们要快得多。但辎重大车想要在狭窄的山谷中掉头可就难了。
随大车一起行动的一百五十后秦军又有军法约束,不能随意抛下辎重独自撤退,一番犹豫之下就被唐笠带着的一百五十人成功堵住了入口。
山谷不长,打头的大车都要到达出口了,后面还有几辆尚未进入。这也自然是盘古军提前算好的。
骑术最好的李程,带着骑战本领最强的五十斥候队跑在最前面,还没等唐笠带着的另外一百骑马步兵到达,就很轻松的把落在最后面的几十个后秦军冲散了。
连根毛都没摸到的唐笠等人也不着恼,奔到谷口后立刻下马,分出一半人手上前,和李程的斥候队一起把几辆尚未入谷的辎重车上的物资卸下一半,然后几辆并排着将入口堵了个结结实实。
另外五十人跑到不远处对着一片没什么痕迹的雪地就是一阵刨,很快就取出了提前藏在这里的百十根巨矛。
等到盘古军把这些巨矛往那几辆空了一半的大车上一架,才反应过来试图打通入口的后秦军顿时就傻眼了。
这种根本就是一整棵小树的巨矛,是用来对付高速冲击的骑兵的。谷内狭窄,根本加不起速的他们只能望矛兴叹。
再加上那几辆堵死谷口的大车可要比巨盾好使多了,不但更加牢靠,还能从后面推着快速前进,简直就是一堵带着嗜血长刺的移动城墙。
也就是谷内狭窄的山道上还有其他大车,不然盘古军都能推着手里的家伙一路碾压到底。
其实论兵力此时双方的数量是差不多的,后秦军也就是被两侧山上砸下的石头和射出的弩矢放到了几十人,其中很多还没有完全丧失战斗力。
可盘古军这边全是阵型严整的老兵,后秦军那边却还有好几百被强拉来做苦力的秦人民夫。这些人在这种情况下可没法保持冷静,后秦军此时也腾不出人手去弹压四处惊慌乱窜的他们。
再说这些被强征的秦人民夫,一路上吃不饱穿不暖,早就憋了一肚子怨气,在一定程度上还故意给后秦军捣了一些乱。
唐笠看准时机,在车阵再也推不动后,立刻下令所有人越过大车开始突击。在捅翻了几个打头的羌兵之后,占绝大多数的秦人伪军就崩溃了。
唐笠见到胜局已定,立刻带着所有盘古军士卒高喊:“杀光羌人!其余免死!”
用秦话喊几遍后,还故意夹杂着用突厥话喊一遍。
虽然及时下定决心,对剩余不多的羌人动手的降卒和民夫不多,效果却非常好。不知不觉冲在最前的羌人被两边一挤,很快就动弹不得,被结成阵列的盘古军一通乱捅,不到半刻钟就死了个一干二净。
留在山顶上的五十人除了抽冷子放箭以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随时通报被堵在谷外的一屯后秦军的动向。解决完谷内敌人的唐笠从他们那里得知,那五十人早就跑的没影了。
对此谁也没有办法,唐笠他们想要绕过山谷是不可能的,不然后秦辎重队也不用非从这谷内穿过了。要爬过堵路的障碍倒是不难,但战马是肯定过不去的,没有战马也追不上对方。
干这活已经熟练至极的盘古军,一边捆绑投降的秦人伪军,一边指挥民夫们打扫战场。搜集的主要是武器和铠甲,就连死掉的后秦军身上的厚衣服都没放过,要知道大部分民夫穿的都很单薄。
唐笠清楚,逃走的敌军不久就会带来大队人手围剿自己,所以这五十车物资想要全部带走是不可能了。
分出二十人,带着数百民夫和几十个俘虏,带上卸空了一大半的十几辆辎重车一路向东尽快进山隐藏。唐笠则带着其他人骑上马向北诱敌,尽可能的为他们争取时间。
当然他自然也不会把带不走的战利品再还给敌人,临走前点了一把大火,将谷中的东西烧了个一干二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