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子先生,你认为人为什么会犯罪?”李耳问道。
申旬思考了一会,回答道:“人犯罪无非就是为了利益。”
李耳又问:“人为什么会为了利益而犯罪?”
申旬回道:“因为人欲求不满,过于贪婪。”
“那么人为什么会贪婪?”李耳接着问。
申旬淡淡地说道:“这就是人的本性,我前面已经说过了。”
“不,这不是我们的本性!”李耳否定道。
申旬怔了怔,问道:“这怎么可能?那老子先生认为,人的本性是什么?”
李耳回答道:“我们的本性是道,而道之本性是圆满的。我们再想一想人为什么会贪婪?不就因为我们感受不到圆满吗?我们每天在做的事情其实只有一件,那就是“求”,我们每天都在求功名利禄,财色名利。这些欲求将我们的道之本性给覆盖住了,使我们看不到自身的圆满。只要人还处在“求”的状态中,他就不可能悟道,也不可能感受到道。“求”只会让我们感到匮乏,这种匮乏感使我们偏离了道。那么,人为什么会贪婪?为什么会感到匮乏?不就是因为人一直在求吗?只要我们放下欲求,好好感受一番,就会明白道究竟是什么了。道其实就是没有欲求的状态,没有欲求的状态即是圆满。也许你会说,人怎么可能没有欲求,没有欲求人怎么活下去?其实连活着都是个谎言,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没有活着,我们根本连出生都没有出生过,更别谈活着了。”
说完,台下瞬间轰动了起来,因为李耳的话颠覆了所有人的认知。
“我们怎么可能没有出生?我们明明一个活生生的人,看得见摸得着,老子先生却说我们没有出生?这是什么意思?”
“是啊,实在难以理解,就算老子先生说我们的本性是道。可我们依然难以理解我们从未出生的含义。”
“道究竟是什么?在老子先生眼里,道真的那么完美吗?”
台下众人议论纷纷,他们实在难以理解李耳所说的话。
“我还是认为我们是人,没有欲求我们就活不下去。”申旬正色道。
李耳摇了摇头,道:“不,我们是道不是人。只要我们还认为自己是人,就永远都会感到匮乏,感到匮乏我们就会变得贪婪,变得贪婪我们就会唯利是图,唯利是图我们就会去犯罪。这就是人会犯罪的缘由,申子先生看清楚了吗?我们一直没有看到问题的根源之所在。我们把人性看成是贪婪的,认为这就是根源了,其实不是。让我们往前推,人性为什么会是贪婪的?因为人总是感到匮乏。再往前推,我们为什么会匮乏?因为我们是个人。再往前推,我们为什么是个人?因为我们认为自己是个人。哈哈,你看,原因找到了吗?如果我们再往前推,我们不是人是什么?那么我只能说出最终的答案,是道!我们都是道,不生不灭,完美无缺的道。你看,回到根源这里来,是不是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所以我才说我们从来没有出生过,也从来没有活过。就像我们晚上做的一场梦,梦到自己被一只老虎追着跑,那么,是否真的存在着老虎?是否真的存在着被老虎追的你?梦醒之后,老虎去了哪里?被老虎追的你又去了哪里?”
“这……”申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话真的是人能说出来的吗?太不可思议了。
所有人都呆呆地看着李耳,他们都被李耳的话给震撼住了。
李耳对道是如此的信任,他似乎完全与道融为了一体,好似道既是他,他即是道一般。
李耳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皆是为道而说,完全没有妥协。他不管世人理不理解,他只想将自己心中的道说出来。
可是世人就是难以理解李耳所说的道。因为世人只看到自己为一具身体,活不到百年就会死去的身体。
基于此,世人不可能不感到匮乏,感到匮乏人就会变得贪婪,变得贪婪就会唯利是图,唯利是图就会犯罪。
这就是李耳认为人之所以会犯罪的原因,因为人看不到道,无法与道认同,无法与道合一,无法惟道是从。所以人无法拥有道德,没有道德人就不会无为,不会不争,不会谦卑,不会柔软,不会处于下位。
李耳认为,道与德是一体的,没有道就没有德。而一旦人成为了道,自然就会拥有道的一切德行。
李耳接着道:“道为什么会有清静无为,柔弱不争的德行呢?因为道看到自己是圆满的,祂完全没有了欲求祂还去争些什么?没有了欲求祂为什么要变得刚强?刚强的人都是为了获得某些利益才会变得如此,如战争,犯罪,争名夺利,杀人等,这些刚强的行为背后就是欲求在作祟。只要我们与道认同,看到自己是圆满的道,完全没有了欲求,我们就能挫除锐气,化解纠纷,顺和光辉,混同垢尘,变得完全与世无争。”
申旬猛的摇头道:“不是这样的,若是按你这么说,我制定的法就全都废了。我的法就是为了制约人的行为而制的,我不能认同你的说法。如果真如老子先生说的,我们的本性是道,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作为道的我们为什么要呈现出一副脆弱不堪的样子?道如果那么美好为什么祂让人来到世间?祂为什么不创造一个天界,让每个人都长生不老?为什么祂要让人来到世上受苦?”
“祂没有!”李耳认真地回答道:“我说过,天地万物就如水中的倒影一般不真实。我们看到的天地万物其实并不存在,我们不要执着于它们。倒影之下,真正存在的只有水。同样的,天地万物的背后真正存在的只有道,除了道再无其他。若是我们执着身体,执着世间万物,我们就会受苦,只有不再执着于它们,我们才能活的逍遥自在,平安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