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景想着想着就不自觉的窃喜了起来。
他对西域这块地方是没什么兴趣的,毕竟在大契这个世界里,西域的发展很是落后,而且也没有什么经济价值,最重要的是根本就没有什么国运可以败坏。
要不是接义渠军还朝能败坏国运,方景才不会管什么西不西域的呢。
不过,朝廷要是能一直在西域耗血的话,那倒也是件不错的选择。
就在方景窃喜之时,吴迪一行在章超的带领下,已经进入了荒漠之中。
漫天遍野的黄沙,在这里丝毫没有一点生气。
丝周之路。
这曾经是通往东土的重要枢纽。
在海贸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东方的丝绸和瓷器只有通过这里才能运抵西方。
在前朝的时候,丝绸之路更是重要的商贸通道。
谁能控制丝绸之路,那么谁就能牵制住草原民族,不仅如此还能够压制住吐蕃。
在大契之前的朝代,历朝历代都会设立西域都尉府。
天池城就是西域都尉府的驻军地。
章超已经去了大契朝廷请求还朝了,此时的义渠军首领章有为正在府中眺望着远方。
大契会不会接受他们这支前朝的军队呢?
西域的交通已经完全被断绝了,章有为根本不可能知道现在朝廷的动态是怎样的。
此时的他也只能在焦虑不安的情绪中等待着结果。
但,此时义渠军要东归的消息,早就在西域传开了。
天池城。
这里是扼守丝绸之路的重点环节。
蜿蜒九转的琉璃河自天池城穿过,这条河道也是丝路之上的重要河道。
只有琉璃河的附近,才能大规模种植粮草,可以说天池城就是西域的膏腴之地。
觊觎这里地势的人,自然也不在少数。
只不过一直以来东土王朝都较为兴盛,而这义渠军也是前朝精锐中的精锐,义渠军本身的士兵们也是战斗力很强的那种。
所以西域诸国才一直没有成功攻占天池城。
但现在义渠军即将要重归东土了,如此一来的话,天池城岂不是没有人驻守了?
西域诸国全都不谋而合,他们开始向着天池城的方向聚集,想要试探试探义渠军的反应。
章有为也不想在返回东土前再弄出什么声响来,所以一直都让手下的士兵们能忍则忍。
在天池城西部的禺知国,他们是对天池城兴趣最大的国度。
禺知国的过往派遣出了两千多人的使团,突然就要来天池城进行拜访。
章有为对此事颇为头疼。
禺知国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但现在义渠军上上下下都想着能快点返回大契,根本就没有继续战斗的意思。
章有为也只能接待了这些禺知国的使团,并且将他们安排在了天池城外进行安营扎寨。
不仅是这些禺知人,就连库车国和康国也都派来了所谓的使团。
他们的心思根本就不用猜,就是为了在义渠军撤离天池城之后,立刻占领这里。
天池城向来平静微妙的局势,居然一时间就诡异的平静了下来。
不过,这一切还不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兆吗?
吴迪带着四千士兵,此时还在茫茫黄沙之中艰难的行进中。
而此时富庶的江南官场,已经再一次迎来的大震荡。
三府盐务巡抚孙殿,他在处理完了雨杭城的盐务弊案之后,就从雨杭城布政使往下,四个知府将近三十个知县,全都被他羁押送去了燕京城问罪。
孙殿这一举动可谓是直接掀翻了整个雨杭城。
现在不仅仅是雨杭城的官员,就连整个江南的官员都是兢兢业业。
其他地方的盐务亏空虽然没有雨杭城那么大,但市面上的私盐也是很泛滥的。
以前还好说一些,朝廷要是下来人追查了,就杀几只猴做做样子就行了。
但现在皇上钦点了孙殿这尊瘟神来江南,这可就不好弄了!
就比如,淮南布政使到是没有参加盐务弊案,但淮南当局不稳,这也让他这位布政使大人很是头痛。
孙殿出击的速度不可谓不快,在处理了雨杭城的事务之后,立刻就杀向了淮南。
孙殿一路之上都没有走官道住驿站,为的就是怕有人通风报信!
他带着人乔装打扮城了商客,从雨杭城一路向东,翻山越岭进到了淮南的地界。
现在的淮南这块不再是那种阡陌水田交错的景象了。
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工程和工坊。
这些工坊矗立在淮南的乡野之间,房上的烟囱冒着滚滚黑烟。
淮南现在已经成为了仅此于青州的,耗煤大洲!
土铭在花河口留下的丝绸制造的产业,现在也更是兴旺的很。
自从大契朝廷取消了海禁之后,南洋和西洋的商客就纷纷到访花河口码头了。
不管是丝绸还是瓷器,只要是大契制造的产物都成为畅销货。
特别是有一个名叫东第安公司的英吉国商团,几乎每个月都有几十艘大商船到访这里。
无论是雨杭城的茶叶还是江南的丝绸,他们是有多少就要多少,照单全收!
这些金黄色头发,生的咖啡色燕京的蛮夷们,甚至还会因为抢不到货品与自己人争抢打斗起来。
而土铭当时在江南施行的均劳入田政策,也真正的强迫了豪绅们低价出售了农田。
在这一举动之后,江南的农业更是上了一个台阶。
能种自己的田,谁还愿意给那些地主老爷们种田呢?
总的来说,江南一带如今是欣欣向荣,相对比其他的州郡可谓是相当的安宁了。
孙殿也绝对淮南这块要比雨杭城那边好的很多,最起码百姓们的生活过的舒坦多了。
不过,这些和孙殿都没有什么关系,他就知道,这里的经济虽然很发达,但也是私盐泛滥的重区!
很多百姓们都习惯了吃私盐,买私盐。
他们甚至觉得,官盐没有私盐好!
孙殿敏锐的知道,这淮南的盐务问题可是比雨杭城的严重多了。
不过他仔细想了想,似乎发展成这样也是有道理的。
毕竟这天下的盐商几乎都是出身于淮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