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才轮到宗教的首领,还有江湖门派的掌门。
这些人也都是赐座在旁,和朝廷武将们相对而坐。
当然,他们也只是有旁听的资格。
方景转头向传旨太监点头示意了一下,只见小太监立刻捧出了一道圣旨。
“奉天承运……”
最后小太监说道:“本次聚贤庄,天下矿源大会,正是开始!”
“由当朝大学士,芈天正丞相宣布议题!”
因为这矿源大会的议题实在是太多,所以政事堂就先向所有的参会代表们征集了一圈议题。
然后按照轻重缓急排出了顺序,拟定了本次议会要讨论的十个大议题。
只有这十个议题才能在皇上的面前进行讨论,其余的则是有下面的人自由讨论。
芈天正闻言,捧出了一本堂书说道:“今天要讨论的第一个议题便是,朝廷下次恩科选取的考核内容。”
听闻此言,所有读书人的目光全都落在了皇上的身上。
对于天下的读书人来说,这可是要天塌下来的节奏了!
朝廷的科举也是要有应试范围的,考题大纲的变化就意味着朝廷学术方面的变化。
简单点来说,这就是意味着朝廷要改变已经延续了几百年的学术!
现在的朝廷学术,是以儒家为根本的。
这下子,那些法学的大儒们全都慌了神。
朝廷若是真要改变学术方向的话,那就是天大的事情了!
科举向来都是读书人可以平步青云的重要途径,当下读书人基本读的都是圣贤书,也正是因为儒家思想才是朝廷的官方理念。
也就是说,只要按照儒家的理念和大纲来进行学习,那就是有机会考中进士的。
以往朝廷中的进士也都是这样选举出来的。
现在朝廷要研讨恩科的考题,那不就意味着很多读书人都会放弃法学和儒学嘛?
简单点来说,如果考试都不考了,那学这些东西还有什么意义?
就好像方景没穿越来之前的高考,人家都不考英语了,那学英语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是一个道理!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这次议会对法学和儒学来说,一定是沉重的打击!
大部分的儒生学习的都是法学和儒学,他们倒也不是真心的就拥戴法儒两学,而只是因为能够应付科举,仅此而已。
如果真的丢掉了朝廷认可的学术帽子,那么这两家一定会在一夜之间跌落神坛的!
巩文林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他觉得是时候了!
他必须要为法学一战!
等到芈天正宣读完毕之后,这会儿才开始了第一场大讨论。
十多名法学大儒加上地方代表立刻就站了出来,他们旗帜鲜明的支持着法学和儒学。
法儒大家巩文林,更是对着方景皇帝慷慨陈词。
很快,他的门生还有朝廷中的很多官员,都对巩文林表示了支持态度。
地方上的贤良代表们,更是一边倒的表示对法儒两学的支持。
其实他们的支持原因也是很简单的,毕竟随着大契朝廷建国几百年下来,豪强们已经逐步侵蚀了大契底层的力量。
现在江南和淮南等等富庶的地方,私学也是很昌盛的。
这些地主豪强,他们通过办学堂,资助学子的方式招揽人才。
等到这些学子成为了官员之后,便可以轻轻松松的招揽。
而在这些学子的心里,也是觉得学院给了自己成功的机会,自己现在成功了,确实应该回馈。
说白了,学子们和地方豪强之间的关系,早在入学的第一天就绑定在了一起。
一时间,几乎议题的主要旋律都被这些法儒学子们给控制住了。
江南一带,各种书院的弟子们空谈成风。
甚至直接发动了民间呼声的力量,控制住了地方上的官员施政。
而那些地方官为了能够考评升迁,往往也会对这些豪强们妥协,甚至是有更深层次的合作。
所以,这次选举来到燕京城的代表中,几乎都是法儒两派的学子,自然也是要向着自家人说话的。
而不少通过书院考中进士的学子,他们成为了大契官员,其内心也是更加偏重与法学的。
只有到了芈天正这个级别,才能清楚的看到一个国家被法学控制的危害该有多大。
若是长此以往下去,朝廷的根基势必会被动摇。
地方上被地主豪强控制住,随着朝廷进一步的衰落,怕是日后很难从地方上获取到税额。
如果不是土铭在花河府施行了均劳入田制度,花河府的田地税甚至都比不上西北一带。
江南的税收也是不断的被这些豪强们侵蚀,这次土铭的变法,也算是变相的给江南府衙续命了。
可是随着地方豪强的不断壮大,均劳入田这种政策实施下去的效果也是越来越难。
毕竟不管多么好的政策,都是需要有官员去实践的。
这项政策一定会逐步摆脱,田地到最后还是要回归集中到这些地主的手中。
法儒学派和地方豪强们彼此绑定在了一起,豪强给书院提供银子,提供传播的渠道,还会给优秀的学子进行造势,制造各种声势。
而成为了官员的学子,又会多多少少的照顾地方上的豪强。
双方的关系已经逐步扭曲成了一只恐怖的怪兽,正在牢牢的抓住地方上的根基。
这次的辩论,只有土铭舌战群儒。
几乎所有贤良和朝廷的官员,全都站在了法儒这一边。
虽然他们之中有很多见多识广的人在,也是认为土铭的格物致知是有利于大契未来发展的。
但!
他们不能不为自己的仕途和利益着想!
支持法儒,这就是在维护自己家族中的利益!
就在这样的辩论之中,一个上午的时间过去了。
方景听着双方的辩论,忍不住的打了很多个哈欠。
什么乱七八糟的辩论嘛!
这对于方景这个现代穿越过去的特殊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大型折磨会!
不过,看见法儒这边的声势如此之大,几乎所有的贤良和朝臣都站在了一边,方景就更加坚定了自己要支持元学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