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对包公奉旨不尊,抗命不返的这段剧情,张舟道士与云真和尚会感到意外?
因为这不是公案书中应该出现的情节。
之前说过,公案书的主体框架,中心思想,是为统治群体背书,将统治群体切割成黑白两面,主体部分的君臣肯定是好的,坏的是那些贪官污吏,国家蛀虫,最终好的那一部分肯定会将坏的那一部分清除消灭,还世间一个清明公道。
这就是公案书的主体框架,中心思想。
所以,在公案书中绝对不会出现昏君,就算有昏君,那也是被奸臣小人蒙蔽视听所致,只要有人拨云见日,将真相上呈天听,那被蒙蔽的君王定会恍然大悟,迷途知返,斩杀奸臣小人,贪官污吏,还世间一个乾坤朗朗,一个日月昭昭。
君王,是统治群体的最高层,无论如何都不能是黑恶奸邪之辈,至多至多就是被蒙蔽视听,一时不查,其本心本性还是好的,主体没有问题,只是出了点蛀虫。
这种写法是好是坏,是正是邪?
暂且不做讨论。
反正公案书的主体框架,中心思想就是这样。
除了那些臭名昭着,无可翻案也不容翻案的桀纣之君,公案书里不能出现真正的昏君。
准确的说是不能真正揭露统治群体的罪恶!
如现在苏问所说的三侠五义,庞昱案中,最大的恶是谁,谁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是那安乐侯庞昱?
是那庞太师庞吉?
是那皇贵妃庞艳?
不不不!
真正的罪恶根源,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庞昱的好妹夫,是庞吉的好女婿,是庞艳的好男人——仁宗皇帝!
他才是最大的恶!
没有他这个皇帝妹夫,哪里来欺善害民的安乐侯?
没有他这个皇帝女婿,哪里来权倾朝野的庞太师?
没有他这个皇帝丈夫,哪里来蒙蔽圣听的皇贵妃?
他是统治群体的最高层,也是最大的祸首,最大的毒瘤。
一切皆因他而起,一切由他而来。
但你能说他吗?
不能,反派永远只能是安乐侯,是庞太师,是庞贵妃。
仁宗皇帝乃君王至尊,岂能是邪恶奸邪之人?
至多至多……就是被蒙蔽了圣听。
这就是公案书的主体框架,中心思想。
但现在苏问似乎要脱离这个主体框架,这个中心思想。
皇帝连发十二道圣旨,命包公火速返京面圣?
包公奉旨不尊,强留陈州半月,也要完成赈灾之事?
这是要干什么?
难道接下来皇帝要与包公发生冲突?
可不能这么写,这么说啊!
皇帝是正面角色,包公也是正面角色,这两个正面角色要是发生冲突,大打出手,那这公案书不就歪了吗?
皇帝还好说,可以用奸人蒙蔽糊弄过去,这种情节在其他公案书中也能见到,只要最后及时醒悟,迷途知返,将错误修正过来,那他就还是一个好皇帝。
可包公这边……他是万万不能与皇帝冲突的。
忠君,是古代思想的主流,天地君亲师乃纲常之理,君只在天地之下,无君更甚于无父!
无论如何,君王都是君王,臣子都是臣子,纲常伦理,断不可逆,否则就是在挑战整个时代的礼法秩序。
公案书中不能有真正昏庸不明的君王,更不能出现欺君罔上,违逆纲常的清官名臣,除非……你想死,你想写一本反书,你想挑战千万年积累建立的礼法纲常!
苏问现在就有这个势头。
张舟道士与云真和尚紧盯着台上的苏问,想要看他怎么将这段剧情说下去。
是将这公案书说成反书?
还是巧妙的自圆其说,仁宗仍是明君,包公仍是忠臣,君臣一心圆满收场?
两人更倾向于后者。
这倒不是他们有什么立场倾向,而是他们实在不知道,要怎么样才能将这包公案写成一本反书。
包公这样的人设,他怎么反皇帝?
所以,两人更倾向与苏问自圆其说,包公机智化解危局,仁宗及时看穿诡计,君臣一心,共诛奸邪,打败庞太师这个大反派,圆圆满满,快快乐乐的收场。
当然,也有可能悲剧收尾,仁宗昏庸不明,包公蒙冤而死,但张舟道士与云真和尚不觉得这种发展,这种情节有什么意义,纯粹是为死而死,为悲而悲。
嗯……不知不觉间,这两位方外之士,空门之人已是苏问的忠实读者,忠实听众,这般关心剧情发展,都快忘了这只是一部公案话本,虚构之事,虚构之说。
张舟道士与云真和尚如此,众鬼也是一般。
它们虽然没有两人懂得那么多,但也被苏问编织的剧情网入了书中。
皇帝连下十二道圣旨,气势汹汹的要包公返京,这摆明了是一场鸿门宴啊。
包公如何应对?
众鬼紧盯苏问,等待后续。
苏问也没有在这个时候卖关子,继续说道:“包公接下十二道圣旨,终是重返开封汴京,返京之后不敢停留,命众人返回开封府,自己孤身入宫面圣!”
“包公入宫之时,已过晌午,但却发现宫中朝会未散,百官未走,金銮殿内,圣上高座龙椅,文武分列左右,左列文官之首,赫然站着一人,狰眉狞目,咬牙切齿,正是新历丧子之痛的当朝太师——庞吉!”
“庞吉眼目通红,带血带恨,死死盯着步入殿中的包公,似要从他身上撕下一块肉来。”
苏问折扇一敲,旁白说道:“不用多说,半月时间,庞吉已在圣上面前罗织好了包公罪名,知晓今日包公返京面圣,特将朝会拖延至此,要在百官之前将包公定罪发落,以报杀子之仇。”
“包公知晓,却不理会,径自入殿向仁宗大礼参拜:包拯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包公大礼参拜,但龙椅之上的仁宗皇帝,却未像往日一般,和颜悦色的让包公起身,而是冷声质问:包拯,你可知罪?”
“包公跪在殿下,神色不变:包拯何罪?”
“你有何罪?”
苏问转声道:“包公话音方落,那太师庞吉就跳了出来,张口数出包公三行大罪!”
“包拯!”
“你巧言令色,欺君罔上,以御札御铡通假之言,谋三口御赐铡刀做权柄依仗,其罪一也!”
“你罔顾天恩,坏法滥权,以狗头铡杀安乐侯庞昱,践踏天家颜面,朝廷律法,其罪二也!”
“你奉旨不尊,违抗君命,圣上连发十二道圣旨召你回京,你却在陈州强留半月有余,其罪三也!”
“你为开封府尹,御使中丞,龙图阁学士,当朝二品大员,备受天恩,圣上隆眷,却欺君罔上,坏法滥权,奉旨不尊,轻贱皇命,犯下此三行大罪,不忠不义,无君无父,如此你还敢问你何罪之有?”
“混账!”
“老狗!”
“奸贼!”
“好歹毒!”
“吼吼吼!”
苏问话音方落,便见台下众鬼沸腾,一阵嘶吼叫骂。
苏问也不在意,待台下众鬼稍静之后,再继续说道:“庞太师回京半月之久,早已做下如山铁证,这三行大罪有理有据,字字诛心,若得圣上首肯,那便是包公也无法辩驳。”
“包公知晓,也不费力与庞吉争辩,只抬头望向仁宗皇帝:陛下也认同太师之言,包拯之罪?”
苏问旁白定调道:“此时此刻,仁宗之言,将定包公生死,因为这三行大罪之凭据,都在那御刑圣旨之上,若仁宗有心饶恕,这三行大罪便无用,若仁宗听信庞太师之言,那这三行大罪便是包公催命符。”
“那狗皇帝如何能放包公?”
“枕边风,最是毒,他肯定站他老丈人!”
“昏君!”
“包公就不该接这差事!”
台下众鬼紧张议论。
苏问继续说道:
“仁宗皇帝坐在龙椅之上,眼中也有几分怒火:包拯,朕赐你御刑,让你便宜行事,虽有先斩后奏之权,但也不能随心滥用,那庞昱乃朕御笔钦封之安乐侯,皇亲国戚,你如何能用狗头铡他,朕下圣旨,命你回京交代此事,你却强留陈州半月之久,将朕十二道圣旨视若无物,你……眼里还有朕这个皇帝吗?”
“仁宗盛怒质问!”
“庞吉冷眼在侧!”
“百官沉声不语!”
“包公命悬一线!”
“如此……”
苏问折扇一敲,沉声说道:“包公却还是面色不变,只将顶上乌纱官帽取下,面向仁宗说道:如此,包拯无其他可说,只有一句,上敬陛下!”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包拯今日,为反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