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闽国大乱。王延政于建州称帝,建立大殷政权,闽国一分为二,内战进入到最激烈的阶段,不久之后,福州禁军将领朱文进、连重遇弑杀王延羲自立,王延政派兵攻打福州,其将领李仁达阵前倒戈,叛投福州朱文进。
闽国毕竟是王氏几代的基业,闽国各地将领和官员纷纷响应王延政,将叛贼朱文进、连重遇诛杀,迎接王延政进入福州,闽国迎来了短暂的统一。随后南唐趁火打劫,背刺建州,王延政急忙救援老巢,无暇对福州进行精耕细作。
李仁达此前背叛王延政,故而惴惴不安,担心王延政处理完建州事务后会反攻倒算,于是趁王延政回师救援建州之际,发动“福州兵变”,控制福州。李仁达自知实力不足以抗衡王延政,于是拥立了一位和尚——卓岩明作为傀儡皇帝,并向中央朝廷——后晋称臣。
很快,李仁达又将意志不坚定的部将和卓岩明诛杀,总领福州事务,同时向南唐和后晋称臣,以防备王延政的反扑。
当时后晋陷入“晋辽大战”,且在第二年就宣告灭亡,所以无暇南顾,虽表示承认李仁达,但根本无法向福州提供任何有价值的帮助;南唐李璟正在建州与王延政激战,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因此欣然接纳李仁达的称臣,并承认其对福州的割据。
很快,建州被南唐攻克,王延政被俘虏,南唐吞并了五分之三的闽国,只剩下福州、泉州。为扩大势力,福州李仁达找茬攻打泉州,却不料泉州将领留从效渔翁得利,割据泉州,并向南唐称臣。
至此,南唐吞并了除福州以外的全部闽国领土。于是,李璟对福州李仁达含情脉脉,“来吧,入朝喝茶吧。”“四凶五鬼”集团的领袖陈觉为了抢夺福州功劳,矫诏调兵,擅自进攻福州,一路推进到福州城下,攻克了福州外城。
李仁达走投无路,便于946年10月改名为李达(此前被李璟赐名李弘达),主动避钱弘佐的讳示乖,派心腹徐仁宴、李廷锷等驰赴杭州,向吴越国称臣,请求军援。
钱弘佐召集文武百官商讨对策。结果几乎所有人都表示反对出兵,跟上一次反对出兵建州一样,大家又反对出兵福州,有了上次建州的惨痛教训,这次反对派们的声音更洪亮了,摆事实讲道理,偷鸡不成蚀把米的赔本儿买卖坚决不能再做了。
唯独内衙都监水丘昭券坚决要求出兵。水丘,复姓,水丘昭券同志也是“皇亲国戚”,钱镠的母亲就是水丘氏,也就是说钱镠有个姓水丘的姥爷。据说钱镠出生的时候,红光满屋,钱镠的父亲钱宽被吓懵圈了,认为这是生了一个怪物,于是就想把小钱镠丢弃在一口大井旁,水丘氏得知后极力劝阻,这才救了钱镠一命,所以钱镠的乳名就叫“婆留”,而那口井也被后人命名为“婆留井”。水丘氏对钱镠有重生再造之恩。
不过水丘昭券跟钱镠的辈分就不好考证了,不知道是甥舅还是表兄弟。总之,是以“皇亲国戚”的身份进入了核心权力圈,成为内衙都监。
水丘昭券同志高瞻远瞩,说吴越国与闽国唇齿相依,且救邻恤灾乃古之通义,没有不出兵的道理。南唐昨天吞并了建州,今天若再吞并福州,那么明天就该来杭州了。
钱弘佐深以为然,于是说道:“唇亡齿寒,春秋明义。吾为天下元帅,曾不能恤邻难,将安用之?诸将跃马食肉,独不肯以身先我乎?有异议者,斩!”
就在半年前,后晋朝廷刚刚授予钱弘佐同志“天下兵马都元帅”的荣誉头衔,被钱弘佐拿来说事。
只因自己是“天下兵马都元帅”,就要替天行道?显然这是堂而皇之地口号而已。那么唇亡齿寒才是钱弘佐决定出兵的原因吗?这也只是钱弘佐的借口。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钱弘佐年幼势孤,文武将校多有不服,因此迫切需要一场对外战争来整合政治资源,树立威望、锻炼队伍,迅速建立起以钱弘佐为核心的权力体系。这才是钱弘佐决定出兵福州的关键因素。
钱弘佐命水丘昭券挂帅,红顶商人程昭悦掌管后勤,宰相元德昭为军师,以大将张筠、赵承泰为统军使,率军三万,水陆并进,军援福州。
于是就上演了前文闽国专题中提到的“白虾浦之战”。
南唐早就做好了抵御吴越国武装干涉的准备,在福州沿海各处适合登陆的地点都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重兵布防,而只有福州南面的白虾浦防守较为松懈。这不是南唐的疏忽,因为白虾浦的自然条件并不利于登陆作战,滩头是一大片泥泞的滩涂沼泽,如果敌人选择在此登陆,无异于自寻死路,成为守军射手的活靶子。
吴越国军队最终选择了在白虾浦碰运气,因为吴越国的地面部队已经进入福州城协防,但反攻失利,被南唐军队压缩进内城,内外联系被切断;如果吴越国的水面部队不能及时撕开缺口,那么南唐很有可能会把吴越国地面部队连同李仁达一起包了饺子。
对于这次登陆,吴越国做了一定的准备工作,用竹筏充当登陆艇,应对滩涂沼泽,然而效果并不理想,被南唐守军的超饱和式火力覆盖所逼退。
此时,吴越国水师焦急地徘徊在近海,进退两难,似乎又要复制几年前的建州之战,告慰抑郁而死的仰仁诠同志。
南唐军中有位闽国降将,名叫孟坚,他将吴越国援军的处境看得十分通透,一语道破天机:福州孤城,弹尽粮绝,海上吴越援军力不从心、进退两难,只需用强弓硬弩守住白虾浦,牵制住海上,福州城旦夕可破。
然而南唐主帅冯延鲁却下达了一条匪夷所思的命令:守军撤出白虾浦,任由吴越水师登陆。
正是这条命令,让吴越国援军上演绝境反杀,实现逆风翻盘,而原本稳操胜券的南唐军队则一溃千里,国力大伤,从此一蹶不振,直至被大宋吞并。主流历史观点一致认为这一战才是南唐的“灭国之战”,南唐亡于李煜,而罪在冯延鲁的白虾浦。
冯延鲁为什么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有人说是因为孟坚多嘴,大领导冯延鲁不愿被一位降将抢风头,既然胜券在握,那么冯延鲁自然是想怎么浪就怎么浪,浪里个浪;有人认为冯延鲁不会打仗,连“击贼半渡”都不懂,简直就是军事白痴……
在南唐专题时,我们已经对“四凶五鬼”之一的冯延鲁以及当时的南唐政治环境有所了解,冯延鲁的做法虽然导致了非常惨痛的失败,但不吹不黑,稍作分析,便知冯延鲁为何下此命令,甚至可以说冯延鲁完全有大胜的可能:
孟坚的主张是非常传统的老套路,一个字——拖。把城池团团围住,内外隔绝,围点打援,等到城中粮草断绝,即可宣告获胜。这样做的好处是伤亡率低,成功率高,最大的成本是时间成本,动辄三、五月,而且时间成本的背后是巨大的物资成本,几十万大军、几个月的人吃马嚼,花钱跟尿裤似的。
小结一下,这种套路的优点:安全;缺点:烧钱、费时间。
与之相对的另一种攻城办法,是更为热血的攻坚战,洞屋、云梯、挖地道……所谓百道攻城。死伤大,但节省时间。
命是自己的,钱是国家的。
广大将士们都喜欢使用传统消耗战的老套路,大家围个圈,丢呀丢呀丢手绢,等个半年一两年,然后领赏领钱领钱钱。什么,强攻?伤亡率90%+,你认为你会是那10%吗?一次是,两次是,你敢保证次次都是?
屁股决定脑袋,作为一军统帅的冯延鲁,他有更深层次的考虑。你笑他不懂军事,他笑你不懂政治;你笑他不懂政治,他笑你不懂南唐。
冯延鲁的主张就是速战速决,欲毕其功于一役。他说福州城之所以还在负隅顽抗,就是因为海上的这支援军,这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只要我们能将这支援军击溃,福州自然会在绝望中投降。怎么才能击溃他们呢?那就只能放他们上岸,然后一举围歼。
严格来讲,冯延鲁的打法才是原汁原味、正宗古法围点打援。单从军事的角度来看,不能说冯延鲁有什么错误。可他为什么偏偏就打败了呢?
冯延鲁赢在了军事,却败给了政治。
首先,南唐是被迫卷入的这场战争,起因是陈觉因贪功而矫诏出兵,假传圣旨,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爆发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南唐的后勤准备相当不充分,粮草辎重、预备兵源等等,全都是捉襟见肘,根本支撑不起一场巨大的消耗战。
这就是冯延鲁放弃长期围城打消耗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是不想消耗,是南唐自己消耗不起。
正因陈觉擅自调兵把南唐推进战争的无底洞,“清流党”对“四凶五鬼”集团展开了疯狂的弹劾,纷纷要求李璟停止战争、严惩战犯;“四凶五鬼”内部也存在利益冲突,压力同样给到了前线。冯延鲁顶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即便粮草辎重充足,他也必须采取速战速决的方法,不能打持久战、消耗战,以免夜长梦多、后院起火。
这是冯延鲁放弃消耗战的主要原因之二。
以上是冯延鲁做出诱敌深入、围点打援作战计划的原因,却不是战役失败的原因。那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还是跟政治有关。
南唐虽然名义上吞并了除福州以外的全部闽国领土,但实际控制的却只有建州一隅,其余的比如泉州,均在原闽国军阀的控制中。闽国降将中的大多数都是迫于形势而投降,心存观望,与南唐貌合神离、同床异梦,比如留从效,他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地让南唐输掉这场战争。
南唐本土的将士中,有一部分人嫉妒冯延鲁的军功,也有的是偏向于保守的消耗战而反对较为激进地围点打援……这些人也不愿用自己的利益为冯延鲁的决策买单。
闽人放水,自己人磨洋工,里外都要看冯延鲁的笑话。当吴越国援军登陆后,南唐军队打得三心二意,吴越国军队刚一发起冲锋,南唐军队就四散奔逃,一溃千里。
福州李仁达得救了,遂向吴越国表示归顺。
少年英主钱弘佐终于一雪前耻,极大振奋了国内士气,为自己赢得了足够多的威望,巩固了自身政治地位。
就在李仁达归顺的一个月前,947年2月,钱弘佐终于铲除了程昭悦。
程昭悦依靠钞能力搞定了吴越国权贵杜昭达、阚璠,快速跻身核心权力圈,随后反手就给这二人送了盒饭。没有根基的政治暴发户,最忌讳的恰恰是这种神操作。
很难说在扳倒杜昭达、阚璠上面,程昭悦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程昭悦想让他们死,某些“大人物”也想让他们死,所以大人物在幕后顺水推舟,程昭悦前台表演,他只是吴越国政治斗争中的一枚棋子,大人物只需改改剧本,就足以让这个小演员彻底消失。
于是,就有人秘密举报了程昭悦犯有三项重罪:多聚宾客,蓄兵器,与术士游。
钱弘佐把铲除程昭悦的重任交给了水丘昭券。铲除程昭悦总共分几步?答:分三步。第一步,带领一千多士兵包围程昭悦宅第;第二步,冲进去;第三步,杀之。
水丘昭券拒绝了这项任命,“如果他有罪,就该光明正大地将他绳之以法,依法依规公开审理、处决,而不是搞暗杀。”
其实这反应出钱弘佐对自己的实力没有足够的信心,怕程昭悦狗急跳墙,所以才想要不讲武德,年轻人嘛,都不讲武德。
最终,钱弘佐把这个重任交给了心腹——内牙指挥使诸温,让他伺机逮捕程昭悦。诸温很对得起他霸气的名字,成功将毫无防备的程昭悦拘捕,随后便判处其死刑,且立即执行。随后为软禁中的钱仁俊同志昭雪平反,恢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