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建业吴王宫内。
天使郗虑念完诏书后,吴国群臣和扬州官员们立刻爆发了激烈的争论。
以桓阶、陈震为首的潜邸之臣,都主张吴王应该接下天子诏书,改封楚王。
不过,明眼人都能发现,桓阶、陈震二人皆出身荆州豪族……这也成了二人遭受抨击的一大要点。
当然,主张接旨的人不止桓阶和陈震。
丹阳太守孙邵、刘基的女婿王肃、江东陆氏的陆绩等人,都认为刘基应该接下诏书。
而且他们的理由都一样,那就是刘基身为汉臣,绝对不可以抗旨!
有赞同接旨的,自然就有希望刘基不要接旨的,而且这一派的人更多。
廷尉虞翻、前将军吕岱、镇南将军张英、治中严畯、簿曹徐奕、顾徽、陆儁、张允、谢承等官员全都反对接旨。
这一派的理由也很充分,那就是转封楚王会动摇国家根基,会造成扬州、乃至徐州的动荡!
双方言辞激烈,各自的主张都十分有道理。
首先刘基确实不能违抗圣旨,即便刘基已经成为了天下最大的诸侯也不行。筚趣阁
那样就会被曹操打为反贼,除非刘基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下定决心北伐,和朝廷翻脸!
否则就不能操之过急,因为被定性为反贼的影响是很大的。
刘基目前还不敢保证,到时候各州的百姓、官员、士族们会不会跟自己一条心……
北伐……
这种大事绝对不能急!
但是刘基就要依着曹操的愿望,迁都襄阳吗?
刘基肯定是不愿意的。
但是天子已经第四次下诏,刘基如果不想被定性为反贼,恐怕只能随了曹操的心愿……
啧!
真叫人左右为难啊!
究竟是哪个奸诈之人给曹操支了这么一条毒计?!
刘基难以决断,心情郁闷。
下面一众文武也吵得不可开交,让刘基更加烦躁。
“够了——!都别吵了!”
哗————!
刘基一声虎喝,吓了众人一跳。
大殿之中瞬间安静下来,官员们全都站起身拱手而立,以示敬服。
原本仰头望天,摆出事不关己姿态的天使郗虑,也扭头看向刘基。
刘基沉默了一会儿,忽然说道:
“伯绪、仲翔,你们俩到内殿来。”
桓阶、虞翻二人出列,跟着刘基一起进入内殿。
内殿中,刘基又以改封一事询问二人。二人还是各持己见,虞翻建议不接旨,桓阶建议接旨。
刘基听后摇了摇头,他单独叫二人到内殿,就是希望他们能统一意见,帮自己做个决断。
但显然两人都学起了“不粘锅”,不敢在这等大事上替刘基拿主意。
无奈,刘基只能让二人先出去,再把刘晔叫进来。
没多久,刘晔小步走入内殿,来到刘基面前。
“大王!”
说着,刘晔正要跪下,然而刘基却起身一把扶住他说:
“诶~子扬,你我都是宗亲,又相识于年少,私下就不要在意这些礼数了!”
刘晔听了刘基的话,眉头微挑,吴王这是话里有话啊!
刘晔呵呵一笑,还是坚持道:“大王与晔乃君臣也,晔安敢悖逆?请让晔下拜!”
说罢,刘晔强行跪在地上,向刘基行礼。
刘基将刘晔扶起:“既然是君臣,确实应该遵循君臣之道。多谢子扬提醒!”
“臣不敢!国家大事,皆由君断,臣不敢妄言!”刘晔小心翼翼地说道。
刘基轻笑一声,心中有了决断。
刚刚的一小段对话,蕴含的信息量很多。
首先,刘基说“你我都是宗亲”,这暗示刘基依旧想以宗亲的身份自居。
然后,刘基又让刘晔在私下不要拘泥于礼数,这意味着刘基不想接旨的心思。
若单纯看刘基说的话,刘基的内心是纠结的。
但刘基这话是对刘晔说的,这又无疑外加了另一重暗示,那就是说明刘基仍然重视君臣之道。
而刘晔在短短的几秒内,将这三层暗示都察觉到了。
所以刘晔才会执意向刘基下拜,恪守君臣之道。
这就是变相地劝刘基接旨,或者说,告诉刘基:
大王,你的本心认为应该接旨!
因此,当刘基下定决心后,刘晔才会说“国家大事,皆由君断,臣不敢妄言”。
因为这个决定确实不是刘晔做的,刘晔也不敢做这个决定。正如各持己见的桓阶、虞翻一样。
其实自从曹操派人传旨转封刘基后,刘基也时常和亲近臣子探讨这个问题。
步骘和法正都曾就此事向刘基进过言……
今日二人都没有参与争论,于是刘基又把步骘和法正叫进来,最后问一问他们的看法,也坚定自己的信念。
步骘和法正进屋后,刘基让步骘再把之前的进言讲一遍
于是步骘说道:
“禀大王,而今江水左右,钱粮殷实,百姓安乐,人心思定。大王若是划江而治,臣可以担保我大吴能享百年国祚!
“大王若要举兵北伐,清君侧,复炎汉,以我大吴之国力,赌一赌天命之归宿,亦不是不可。只是北方尚有袁、曹二强,大军北上,必促成二强勾结。到时,纵以我南州之富庶,怕也只能和北方二伯斗个两败俱伤。
“因此,依臣之见,大王不如坐观时局,蓄养民力。若大王能再养国十年,则中原可定!”
刘基听完步骘的叙述,不禁连连点头:“国相不愧为国之柱石!孝直,你有何看法?”
法正拱手笑曰:“大王,有步相珠玉在前,臣的那点伎俩实在搬不上台面。
“在臣看来,大王完全可以阳奉阴违。先接旨,改国号,但这迁都嘛……大王不妨拖一拖!”
二人的意思很明确,就是眼下还没到定鼎天下的时候。
刘基点点头:“有你们的这几句话,我就可以那定主意了。咱们出去吧!”
“诺!”
三人从内殿走出,短短的几步路间,刘基想起了前世曹丕伐吴时,贾诩给曹丕的进言。
那时夷陵之战刚刚结束,季汉实力大损,不足为虑,东吴亦经过大战,有所消耗。曹丕瞅准这个时机伐吴,似乎是非常英明的决定。
然而此举却遭到了贾诩的反对,而贾诩反对的理由,和今日步骘的分析几乎如出一辙!
暨以曹魏的实力,尚不足以攻灭吴蜀任一一方。
“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这是贾诩的原话,亦是他想曹丕献上的万全之法!
“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这八个字,其实可以用现代社会、大国争霸时常提到的一个词来概括。
那就是——“和平演变”!
积蓄实力,发展文治,用王者的姿态令对方臣服,甚至更进一步在敌国内部“埋钉子,搞分裂”,久而久之,都不用自己动刀子,别人就先乱了。
如果曹丕能采纳贾诩的建议,估计三国都能提前个三四十年结束,曹魏应该也不会被司马篡权。
不过曹丕不听贾诩的意见也能理解,因为他老子曹操就没听贾诩的!
赤壁之战前,贾诩曾用同样的道理劝过曹操。
然而曹操夺了荆州后就飘了,觉得自己平推江东就完事儿了,哪还需要费那劲儿啊?
熟不知有句话叫做“行百里者半九十”。
可惜人多是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还喜欢落井下石,趁人之危。既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别人。
“我刘基,绝不可效法曹氏!”刘基在心中发下誓言!
坐回席位后,刘基对站在殿内的郗虑说道:“天使见谅,转封乃大事,不可不察也!”
郗虑拱手:“还请大王接旨!”
刘基微微一笑:“接旨,行啊。”
说罢,刘基起身走下台阶。
群臣一惊:看来大王是真的要接旨了!
“大王,且慢!老臣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