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赵昉被教育了
“大哥是说象兵是对付骑兵最好的武器?”
听完赵昉的回答,赵祯好奇的问道,那些宰辅大臣们也是满头问号的望着他。
赵昉撇撇嘴道:“这事爹爹不知道?还有你们都是饱读诗书的呀,诸葛武侯南征,最难对付的不就是南蛮的象兵吗?”
晏殊满脸疑惑的看着他,迟疑一下问道:“殿下这些年是不是没再读书了?”
见赵昉一愣后,他赶紧加了一句道:“臣说的史书。”
“史书?”
赵昉不解的看向他,自己的确不怎么爱读史书,读完春秋和春秋三传后,基本上就放弃了其他史书,注意力都在儒家经典上面。
这是他认为自己有着后世的记忆,根本不需要熟读史书,而且史书带给他的才气不多,不如带有哲理的书籍。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认为,春秋之后的史书,几乎都被篡改过,为尊者讳不就是孔圣人提出的吗。
现在被问及了,他迟疑一下只好点头道:“的确没读史书,孤更喜欢儒学经典和佛道两家的经典着作。”
晏殊听完叹口气道:“难怪,殿下没认真读过史书,自然不知道历代王朝为何不养象兵,除了野史中楚国曾有过外,其他再不闻象兵存在了,只有南蛮之地才会有。”
赵昉一愣,脱口而出的问道:“为何呀!象兵的确战斗力很强呀!天竺国最擅长饲养战象,而且更是以象兵多寡来计算战斗力的。”
晏殊摇摇头道:“饲养战象一来开销极大,二来一旦战象发狂,造成的伤害比被敌军攻击更大,完全得不偿失,而且此事还是无解的,战象不同于战马,虽然智力不低于战马,但野性难驯呀!”
“这……”
赵昉迟疑了,这问题的确无解,马是经过千万年的饲养,已经是家畜了,对主人的忠心其实不输于狗。
而且马的智力不低于人类小孩,跟牛羊猪完全不同,聪明的战马甚至一生只认一个主人,比大部分人还忠心。
可战象即使驯化的再听话,毕竟还是野生动物,智力虽然不低,但还是无法彻底掌控它。
庞籍见他迟疑,叹口气道:“殿下可知,历史上中原王朝不是没跟象兵交手过,每一次都是咱们大胜,破坏力巨大的战象,在人类的智慧下,根本不堪一击,这也是为何咱们不需要战象的理由。”
赵昉一听惊愕住了,根据自己有限的历史知识,中原王朝何时跟战象交手过,就连诸葛亮七擒孟获,也被后人质疑那不是正史。
毕竟记录当时历史的后汉书和三国志都没有详细记载,就几句话交代了南征就了事了。
记录这事的是后唐书和资治通鉴,虽说这也是史书,可毕竟隔了太久了,有把野史当做正史记录的嫌疑。
“殿下不知道,那臣告诉你,元嘉二十三年,南朝宋征讨林邑国,也就是现在的占城国,林邑王用战象迎战,但被宋国大将宗悫击败,方法很简单,以猛兽模型加上狮虎咆哮声让战象失去控制。大隋仁寿年间,驩州道行军总管刘方同样是征讨林邑,诈败引战象入陷阱,攻占林邑国都城,恢复岭南旧制。”
庞籍绘声绘色的说起前朝大败象兵之事,把赵昉说的一愣一愣的,暗骂自己没见识,原来不是中原王朝不知道战象威猛,而是根本打不过咱们。
他不知道,其实在明朝建国不久时,同样发生明军对阵象兵的大战,全歼对方战象,那一战打的是巴蜀,明军由大明开国名将傅友德指挥。
这更是说明了至少在明朝初期,四川也是有野生大象的,不然无法组建象兵。
而后万历年间再一次对阵象兵,对象是当时的缅甸,同样全歼对方象兵,明军指挥的统帅是名将邓子龙。
汉人多次击败象兵,都是利用大象是野生动物,畏惧火和异样的声响,说白了战象再厉害也只是个工具,真正左右战争的是人。
这下赵昉明白了,自己还是太无知,认为穿越的灵魂,自带超级知识存储量,肯定比古人厉害,现在被人抽耳光了。
“是我没见识了,既然如此那就取消吧。”
赵昉无力的承认自己失误了,见他有点萎靡,晏殊皱眉道:“殿下不用妄自菲薄,虽然咱们不需要象兵,但殿下说的其实也没错,战象的确能够威胁骑兵,若是使用得当,未尝不是大杀器。”
这道理不用说赵昉也懂的,用兵之道在于指挥之人,还是要看互相间指挥者谁的算计更高明。
若是战象藏于军中,对方不知道,在战场焦灼时突然出击,完全可能击溃对手,引起连锁反应。
明白对方好意,赵昉绽开笑脸道:“晏相不用担心我,此事只是我考虑欠妥,不是犯下大错,我能看开的。”
听他这话晏殊点头笑道:“殿下心胸宽广臣瞎操心了,其实战象咱们不可用,还有一层无法解决的事,那就是大象喜热不喜寒,咱们交战的对象一直都是西北和北方,人和战马没事,战象到那就活不成了。”
赵昉一听脱口而出道:“给它们穿棉衣呀!”
话一出口登时愣住了:“棉衣……靠!我怎么忘了这茬了。”
醒悟过来的他,马上看向赵祯道:“爹爹,赶紧给狄青一道圣旨,让他回来时带一些熟练纺织吉贝布的女子回来,还有种植木棉的农人。”
“大哥这是要干什么?吉贝布有那么好吗,还要专门请人回来织?还有木棉种来何用呀?”
赵祯满脸疑惑的问道,赵昉连忙解释道:“儿子说的木棉不是木棉树,而是西域和广南等地种植的那灌木木棉。”
赵祯这才恍然大悟,点点头还是不解道:“那东西爹知道,听说是纺织吉贝布的原料,可吉贝布虽然耐磨却不好看呀。”
宋代当然知道棉花,只是名称叫做木棉,棉花其实在秦汉时代就传入中国,只是在海南岛和云南广西一带。
到了南北朝时期,从西域也流传进来,但只在新疆到甘肃一带种植,一直到宋朝才开始慢慢进入陕西。
到了南宋后期,棉花才真正进入江淮一带,但直到这时候人们还是不会利用棉花的重要保暖作用,只拿来纺织棉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