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辩论会
张载不知道赵昉的小九九,但听他所说确实有理,遂答应下来去陕西当观察使。
几天后,在朝臣们的坚持下,张载并未赴任,而是决定在太学讲学三个月,然后再去赴任。
这一来皆大欢喜,张载被赐封为郿伯,这是他原本历史上的封号,赵昉提前给了他。
也正好,他迟了三个月去赴任,横渠镇那里也有时间建造观察使衙门。
观察使是这两年才实职的,陕西的观察使衙门原本就没有,前一任观察使还是跟布政使使用同一座衙门,既原来的经略安抚司衙门。
关中地区在唐代就受到严重的摧残,安史之乱来一次,而后的晚唐五代更是使得那里十室九空,民生凋敝。
大宋开国前三十年,陕西最大的城市长安城周边,也就是整个京兆府的农田灌溉仅仅两千顷,比唐朝少了三倍。
长安城人口不足十万,真正的十去其九,太宗时又开始连年征伐,也多是在陕西发生的,整整百年过去,陕西才恢复不到一半当年的模样。
宋神宗元丰年间统计人口,大约是两百多万户,也就一千万多一些的人口,这还是仁宗朝善政,又跟西夏谈和的结果。
赵昉现在倒是灭了西夏,但也没几年,陕西自然还没恢复到原本的繁华,但这正是他下一步的战略目标。
重振陕西经济已经在朝堂上提出,并得到通过了,原因是西域的丝绸之路将要重新开启,大宋要在长安打造中转站。
自打塞尔柱帝国使臣来后,双方已经谈成合作的项目,刘昌祚道现在没回来,正是坐镇敦煌去了。
这位北宋名将,如今的亲军都督府签事,在灭夏一战中展现出的才能,连狄青都赞叹不已,认为他可以接自己的帮了。
而李宪坐镇瓜州,原本西夏的西平军司,一面支援沙洲、敦煌一带的防卫,一面盯紧在青藏高原的黄头回鹘。
虽说回鹘各部都是臣服于大宋的,可毕竟未曾并入大宋,加上西夏境内的河西回鹘有些不愿意放弃部落生活方式,那一代还不是很安定。
而且西域还有回鹘最大的一支高昌回鹘,这回鹘的汗国,有完整的统治体制,谁知道后面会不会发生叛乱。
高昌回鹘同样向大宋称臣,被西夏隔绝好些年了,这次打通西域,他们也来朝觐过。
赵昉并没有要求他们并入大宋,现在想要恢复唐代的疆域为时尚早,只是跟他们商量保护丝绸之路的通畅。
至于将来,那是一定会纳入大宋版图的,赵昉决不允许汉唐故土独立成一个个小国,不然后世就会成为国外势力策反的地区。
张载的讲学获得巨大的成功,俩个多月后,大宋境内的大儒们全都到达汴京,一场辩论大会即将开始。
这是宋儒的好习惯,任何一位大儒有自己新的见解时,都要受到天下群儒的辩驳,而能够在辩驳中驳倒大家,这学说才能立得住脚。
赵昉今天也走出宫门,亲自去参加这场思辨大会,文臣们也不放过这机会,一个个放下政务跑去凑热闹。
北宋的儒学注重内圣而轻视外王,这是从周敦颐开始的,继承晚唐的儒学融合,在道家和佛学的理论补充下,有种莫向外求的思潮。
原本的张载也是秉持这一理念的,但很显然,现在的他改变了许多,《正蒙》一书也跟历史上的有些不一样了。
这是赵昉的思想对他的影响,赵昉虽然在学术上没什么建树,但别忘了他从小过目不忘的本事。
熟读了几乎所有他能找到的儒学着作,加上他后世的知识和认知,虽然后世的新儒学他并不赞同,但不得不说有受其影响。
加上二十一世纪最被推崇的是王阳明,心学的理论他即使没研究过,但大体上讲什么他还是知道的。
陆王心学,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体系,而南宋的儒学更追求外王,这是由于北宋灭亡对士大夫们的精神冲击造成的。
无论是陆九渊兄弟,还是朱熹,都对外王之道谈论颇多,为的是强国报仇,打回北方去。
张载被赵昉影响,自然也讲外王之道,只是他毕竟是北宋时代的人,对于内圣的重视,依然还是在外王之上的。
今天思辨上,他被人驳斥最多的也是外王术,认为儒学应该是正心、修身为主,以恕己之心恕人,王道之路应该仁义为先才对。
可外王之道有霸道的嫌疑,跟王道求仁是有差距的,不应该被提倡。
一时之间争论四起,张载以西北为例,从大宋开国对西夏的仁恕讲起,驳斥了原先外王之道的仁义是迂腐的。
真正的外王应该是王霸结合,与明白道理的人讲道理,跟不讲道理的人只有讲霸道。
赵昉在台下大声声援,可这会儿人家才不管你是皇帝呢,宋代的士大夫就是这么拽,讲学就是讲学,谁看你身份地位。
登时他就被好几个大儒驳斥,一个个引经据典的就差指着他鼻子骂了。
他也不以为意,明白这是正常的学术交流,皇帝在这只是听讲的一份子,可以参加不同意见的争论,不能以势压人,才能被人尊重。
但他也不是吃素的,从小对儒学、道学、佛学都是下过苦工的,只是没那资质成为宗师罢了。
但不等于他没有反驳的能力,一条条的争辩,同样引经据典的逐条辩论,更是从史书中拿出证据,会场热闹极了。
他自己都没想到,今天这场辩论会,不仅让张载坐稳了宗师之位,更让天下人看到当今皇帝竟然如此博学。
当然张载今天获胜,不仅是因为本身的理论够坚实,还有一个原因正是支持他的大有人在,而且都是儒学大师。
一个王安石,这位的理学理论本来就是经世致用为基础的,自然支持张载的外王之道。
另一个是程颢,程颢跟哥哥程颐是有区别的,二程相提并论不等于他们的见解完全相同。
上文就说过,陆九渊的心学,后世认为最大的可能,正是他继承了程颢这一脉的学术,跟朱熹继承的程颐大不相同。
明天请假一天,后天继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