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后富弼从辽国出使回来,敲定了增加二十万岁币,辽国盟誓放弃关南之地事宜。
随即韩琦和范仲淹被调回京城,已经担任皇城司副使的赵昉,现在消息灵通,不用靠王中正辗转传递了。
听到这消息愣住了:“不对呀,庆历新政不是明年才开始的吗,这哥俩怎么提前回来了?”
上辈子他虽然不出色,可就是读历史的,不是学宋史可也比普通人更了解历史,庆历新政是大事件,他如何不记得。
“难道因为我的缘故,历史发生改变了?”
想到这他坐不住了,还真有这可能,自己改变了西夏提前谈和,更没了定川寨战役,宋夏第一次战争的三战变成两战就结束了。
这让大宋早点腾出手来,开始变革也是正常的,毕竟仁宗不是现在才有这心思的,早在他登基后不久就有这想法。
原因很简单,真宗把大宋财政折腾个精光,一个炼丹,一个封禅泰山,瞎折腾了十几年,没把大宋搞崩溃算是幸运了。
朝廷没了钱就没办法养军,宋军的战斗力正是从那时开始直线下滑,而且真宗那样奢靡造成全社会的跟风,吏治腐败更是在所难免。
赵祯从小就聪慧,如何看不清现实,因此很早就想要改变,只是一直没机会,现在终于腾出手了。
可赵昉却很清楚,自己父亲虽然有心变革,却不是个坚定的人,而且这次变革最大的问题,是范仲淹等人犯了大错。
跟后来的王安石一样,犯了急切的毛病,而且历史上凡是改革者几乎都会犯这毛病。
忧国忧民没错,改革也没错,但操之过急往往成功不了,还会让情况更糟糕。
这也是后来王安石变法,主持庆历新政的那帮人,没有一个支持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吃过亏,明白事有缓急轻重,可王安石不明白。
权倾天下的张居正,同样在身死之后,推行的新政被废止,可见变法是一件多难的事情。
而且王安石还造成了一个很不良的坏头,南宋之所以把北宋灭亡栽在他变法的事上,不是没有道理的。
要知道在他之前的党争,宋朝的官员打压对手都是把人赶出朝堂就收手了,讲究一个君子之风,不会赶尽杀绝。
而他却对对手赶尽杀绝,这造成了官场风气大坏,蔡京正是学他把对手往死里整,让北宋后期能臣无立锥之地。
也因此在民国之前,王安石的名声都是臭大街,后人把他抬上神坛不过政治需要罢了。
范仲淹等人没有留下恶名,但改革失败对大宋造成的打击同样是巨大的,它让一大批仁宗时代的干才,全部被清出朝堂。
整整十年大宋在苟延残喘,拆东墙补西墙的维持着表面的繁荣,禁军更是腐烂到只剩下西军能战,其余的都是混日子的。
特别是杨延昭死后,河北的禁军就再没了战斗力,幸好辽国没有在那时选择战争,否则灭国恐怕会提前。
“不行,我得参与进去,不能让那些人胡来,不然小爷今后接手个烂摊子还咋整。”
想到这赵昉连忙起身,招呼着自己的四大金刚和书童刘季孙,屁颠的往皇宫里赶去。
刚刚到达崇政殿门口,就被守护在这卢守勤给拦下:“大郎且慢!官家跟相公们在谈事,禁止其他人入内。”
“老卢你疯了,你敢拦我?”
守卫将士们一个个低着头不敢上前,可卢守勤却拦着不让开,笑眯眯的拱手道:“大郎要是在宫中那是皇子,小人自然不敢拦,可如今你是皇城司副使,朝廷官员小人就必须拦了。”
看着满脸笑眯眯,慈眉善目的老太监,赵昉气的跳脚道:“死老头你再拦我试试,小爷找我爹有大事,信不信我把你头发眉毛都拔光,让你当个大葫芦……”
不是他不敢冲,而是卢守勤武艺高强,自己加上四大金刚,都不一定是他对手。
别以为有金手指就无敌,毕竟还是小屁孩,现在还早着呢,可人家是从尸山血海的战场上杀出来的,战功赫赫的大将。
这老太监从年轻时在北方跟契丹人干,转到西北干吐蕃人,最后再干李元昊他老爹李继迁,打过无数战,从真宗时代干的前几年才停下来。
跟他同时代齐名的还有孙全彬,但这位是内侍省的太监,卢守勤是入内内侍省的,跟皇帝后宫更亲。
威名赫赫的老太监,连武将们看了都害怕,大宋最神奇的太监苗钦若,在宋太祖时期以三千人马击败契丹六万大军,这不是故事而是真实的历史。
没看平时谁也不服的种谔他们几个,现在看到这老东西屁都不敢放,也就赵昉无所畏惧,因为老东西再厉害也是他家忠诚的卫士。
“卢卿,让大哥进来吧。”
好在赵祯疼儿子,听到外面的吵闹声知道是自己宝贝儿子来了,开口招呼着解除这僵局。
顺带着还叹息一声:“这孩子,就会胡闹。”
“爹爹,孩儿才没胡闹,是卢老公胡闹,现在他不疼孩儿了。”
一边跨进门一边张嘴就告状,还翻着白眼瞪卢守勤,老太监只能苦笑着,但看他的目光充满宠溺之意。
宋朝太监是不能随便认干儿子的,必须是父母双亡又没子女的,才能在宫中收养一个干儿子。
卢守勤就是这么一个人,收了王中正做干儿子,他自己从真宗时代就在宫中,看着仁宗长大,又看着赵昉出生。
一个孤独的老人,早就把仁宗父子当做亲人了,要不是主仆有别,不敢表现出来,他跟任何一个祖父都差不多。
“你呀,不许胡说!说说来这干嘛,爹爹这有大事,没时间跟你胡闹。”
赵昉才不怕自己老爹,看了一眼殿中的人,其中一个帅气的大叔,对他不满的“哼”一声。
“这家伙就是韩琦吧,果然长的很帅。”
没生气韩琦对自己的不满,他看向赵祯后正经的行了个君臣大礼道:“臣庆国公赵昉有事启奏吾皇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