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看完了胳膊,原本是要返回村里的,但时间却已经太晚,如果他们现在赶回去,可能要很晚才能到,所以陈新提议在车上睡一晚,明天再回去。
这也是来之前陈新就和二姨父他们打过招呼的事情,所以他们就算明天再回去也没什么问题。
让堂姐夫把车开到县城外面找了个背风的地方停好,陈新这才转头回到了生活舱里。
生活舱里,陈新的父母正在准备做饭,不过因为不太熟悉陈新这辆车,搞不清楚东西放在哪里,正在翻找。
看到陈新过来,陈新的妈妈赶忙向他问道:“阿新啊,你车上吃的东西放在哪里?”
“在上面的柜子里,还有一些东西在后备箱,可以从这直接拿。”陈新说着,便走到流理台旁边,打开了靠着生活舱后面那张双人床的一扇小门,下面直接通到了这辆车的后备箱。
这是陈新当初在改造这辆车时所准备的,既可以在不下车的情况下打开后备箱拿东西,也可以在危急关头充当一个逃生通道。
不过到目前为止,这里所能派上的用场也仅仅只是通往后备箱的通道,让陈新可以不用下车就从后备箱里拿东西而已。
从后备箱里拿出一些食物放到流理台上,陈新并没有让自己的父母来做晚饭,而是自己拿出了厨具,在电磁炉上加热着晚上要吃的东西。
虽说用流理台上的电磁炉也可以烹饪一些简单的食物,陈新的车上也有足够的厨具,但食材有限,他也没有去整那么多花样,只是用脱水蔬菜和能量棒一起煮了一锅糊糊,又热了四份避难所食品,再搭配上一小包水果干而已。
尽管看上去很简陋,但在现在来说,已经算是不错的一餐了。
“阿新你多吃一点,胳膊有伤多吃一点才能好得快。”陈新的妈妈看着陈新受伤的右手,不住的劝他多吃一点:“避难所里你二姨和舅妈她们还养了几只鸡,回头我去要点鸡蛋给你补一补。”
听到这话,陈新倒是十分好奇,向他妈妈问道:“现在还有鸡吗?怎么留下来的?”
“只有几只母鸡和一只公鸡,是你二姨想出来的法子,一开始留的几个鸡蛋,然后孵出小鸡来。”陈新的妈妈向陈新解释着:“小鸡比大鸡吃得少,也好养一些,所以这才把这几只鸡养活,每天倒是都能摸到几个鸡蛋。”
妈妈介绍的情况让陈新不由得瞪大了眼睛,同时也有些懊悔,自己如果当初也这么干的话,那自己的避难所里现在完全可以养几只鸡,每天都能吃到鸡蛋不说,也能为自己提供肉食。
想到久违了的鸡汤和鸡腿的香味,陈新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向自己妈妈问道:“二姨养的是什么鸡啊?”
“就一般农村里的土鸡,靠吃剩饭剩菜养起来的。”陈新的妈妈十分随意的回答了陈新的疑问。
听自己妈妈说是农村的土鸡,陈新心里就有了底,明白这些鸡应该就是很常见的柴鸡。
所谓柴鸡是炎国农村非常常见的一种品种,也被叫做笨鸡,可以粗饲,并且适应性极强,饲养成本很低,在灾难之前是非常适合家庭养殖的鸡种之一。
尽管比不上白羽鸡那种40天就可以达到屠宰标准的肉鸡品种,但柴鸡依旧是一种不错的鸡种,虽说五个月的成熟期有点长,却也还算可以接受。
而且最关键的是这种鸡什么都能吃,人吃不完的剩饭剩菜什么的都可以用来喂鸡,非常好养活。
要知道陈新的避难所里可还有上次收稻谷之后脱下来的糠,那玩意可是养鸡用的绝佳饲料。
想到这里,陈新对自己妈妈说道:“妈,你能帮我找二姨要一点能够孵小鸡的鸡蛋吗?我带一点回去,在我那也能养鸡。”
“你那里养鸡?有地方养吗?”陈新的妈妈还没答应,他爸爸倒是对陈新的话产生了疑问。
陈新点了点头,肯定的回答道:“我在来之前,把避难所整体做了一次升级,很多地方都进行了改造和扩建,现在住人也好,养鸡也好,都有地方。而且我那的温室也有足够的产出,现在有蔬菜、稻谷和水果,能用烂菜叶子和糠来喂鸡,没有问题的。”
说完,陈新便向自己的父母说起了自己是如何利用温室产出换取材料,然后一步步改造自己避难所的。
在陈新解释的过程中,陈新的父亲向他问了不少问题,让陈新险些招架不住,不过好在系统提供的信息态概念模糊让一切都变得合情合理,陈新倒是通过一番解释,把事情圆了过去。
“那这样的话,也就是说阿新你那里现在不仅一个月能收获上千斤的蔬菜,还能有水果和稻米?”堂姐夫在一旁听完了陈新的解释,不由得心生羡慕,于是向陈新问道:“那你能不能帮我们这个避难所也改造一下?虽说现在避难所也有一点产出,但这个产出真的不高,大家日子都过的挺艰苦的。”
堂姐夫这么说,倒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他的两个儿子,大的才小学一年级,小的去年才出世。
作为父亲,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过得好一些,不至于从小就跟着父母吃苦。
陈新想了想说道:“这当然没问题,不过具体怎么改造我需要好好想想,而且这事得和二姨父他们好好商量一下,毕竟真要这么搞改造的话,需要很多材料的。”
堂姐夫的请求刚好也正是陈新之前想做的,所以在想了一下之后他就答应了一下来。
不过具体怎么改造,要改造哪些地方,这些改造的升级是消耗生存点数,还是通过材料来进行升级,都是需要陈新通盘考虑的事情。
在没有想好一个具体并且切实可行的方案之前,陈新并不会去贸然尝试对老家的这个避难所进行改造。
毕竟这次改造所影响到的将会是自己的亲人,陈新并不想贸然行事。
书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