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人运的先锋在抵达新利日伯后,并没有急着开始进攻,反而在北岸开始扫荡周边的残敌。
鲍勃在北岸埋伏了不少的人手准备在安人运进攻城市的时候再进行一波偷袭,但没想到,安人运来了这一招。
地毯式的扫荡下,潜伏在北岸的不少人只能撤退,而那些没跑掉的就只能硬着头皮战斗,而他们的下场无非就是在战斗中被干掉,又或者打完手里的子弹后再向敌人投降。
扫荡持续了足足一个星期,直到北岸方圆五十公里内的区域都被彻底清扫过后,安人运的军队才停下脚步。
而后安人运的主力部队也陆续赶到了新利日伯。
在经过简单的战斗动员后,安人运就当即开始了对于安盟总部的进攻,数个炮兵团开始对着河流沿岸和纵深的安盟防御进行火力覆盖,在得到教官手把手的教学后,安人运的炮兵部队进步神速,不论是炮击精准度还是响应速度,都今非昔比。
只不过安盟经营多年的工事也不是吃素的,122毫米,130毫米大炮的反复轰击也只是摧毁了那些裸露在地表外的防御设施,那些建设在河岸边的地堡却几乎毫发无伤。
而在炮击过后,安人运就出动了两个步兵连开始试探性的发动了正面进攻。
作为连接南北岸的唯一通道,那两座钢架桥就成为了双方争夺的重点,安人运部队在装甲车和t3485坦克的掩护下,试图靠近桥梁,然后利用装甲部队掩护工兵拆除上面安放的炸药。
只不过安人运还没有靠近桥面,安盟的炮火就落到了进攻部队的头上,虽然口径不如对面,但因为老早就标定好了坐标准备好了射表,再加上前线雇佣兵的矫正引导,在这些老油条的指挥下,天上落下的高爆弹就好像长了眼睛一样,在安人运的进攻队列里炸开了花。
担任第一波进攻的安人运部队还没完全脱离己方阵地就损失惨重,但在为数不多的军官士官的带领下,那些从炮火中幸存下来的士兵依然坚定的朝着桥梁冲去。
而当他们进入南岸守军的射程后,那些部署在暗堡里的机枪和火炮也齐刷刷开始轰鸣,安盟接受了不少老旧的76毫米反坦克炮和90毫米反坦克炮的援助,这些火炮都被藏匿到了暗堡里,和机枪一同封锁起了桥面。
一辆冲在前面的t3485坦克被反复命中了十几发炮弹,坦克起火冒烟,但驾驶员在最后一刻,硬是将车横摆在了桥头,给身后的友军提供了一个勉强可用的掩体。
然后跟随步兵进攻的工兵试图以此为依托将人放下桥面去拆除桥下的炸药,但在河岸两侧还有更多的碉堡,工兵小组全部阵亡也没能靠近炸药的位置。
安人运的第一波进攻就是一场极为壮烈的火力侦察,两个步兵连和六辆坦克几乎全部葬送在了进攻的道路上,而他们成功的让后方的侦察部队确认了自己之前没有发现的暗堡火力点。
随后,修正了坐标的安人运炮兵再度开始火力覆盖,那些之前没有被发现的碉堡工事被炮兵反复轰炸后,就好像煮熟的王八一般开了盖。
而等到炮击结束后,第二波安人运部队再度在坦克的掩护下发起进攻,但流程无非和第一遍一样,安盟在此地经营多年,布设的防御数不胜数,安人运的炮击每每摧毁一个碉堡,那么接下来又会从不起眼的角落出现一个新的碉堡继续开火。
为了接近桥面,安人运部队足足打了三天,发射了上万发炮弹,阵亡者更是数百之巨,而在不知道多少次的尝试后,安人运部队终于在北岸桥头站住了脚。
那些用来充当吸引火力的标靶的t3485坦克的残骸已经在北岸变成了一道临时防线,靠着这些残骸,安人运部队架设起了迫击炮和无后坐力炮,朝着南岸不断的开火,这些直瞄火力能更有效的摧毁那些封锁桥面的火力点。
而在步兵们冒着漫天飞来的弹雨咬牙在坚持的时候,安人运的工兵们也同样在死亡边缘徘徊,这些肩负着要夺取大桥重任的士兵艰难的用简陋的掩体掩护着自己一点点的向前推进,等到了桥面后,他们就开始再度尝试拆除桥上等炸药。
虽然南岸的火力点已经比起之前已经沉寂了许多,但威胁却丝毫不比之前差,因为萨文比正在将雇佣兵部署到一线来填补安盟军队的不足。
来自布尔防务的那些精锐射手们就潜伏在那数不清的废墟和残骸之中,北岸桥头到他们的位置不过三四百米,这些老兵油子不会直接攻击对岸的敌军,反而专门等着那些工兵。
因为大部分炸药都在桥下,所以安人运的工兵们想要拆除那些炸药,就得利用维修通道或者是绳索将自己放到下方,而这里是没有掩体的。
而雇佣兵们等的就是这个时候,那些在梯子和绳索上的敌人毫无还手之力,被攻击的时候,他们甚至都没法逃跑,因为向上向下的道路都被封死,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选择自己跳进桥下的急流中淹死,还是被狙击手打死。
而对于这些阴险的家伙,安人运却是真的无能为力,他们缺少优秀的精准射手,因此只能不断的往里填人,试图以数量优势解决问题,但因为狭窄的地形,这些努力最终都变成了无用功。
但即便负责进攻的部队最后十不存一,即便进攻部队毫无胜利的希望,安人运指挥部却依然没有停止下达进攻命令,源源不断的后备军正在赶来的路上,前线损失多少,那后方就补充多少,对于安人运来说,这是绝不能失败的一场战斗,所以,就算付出再大的代价,也都是可以接受的!
哪怕是要把自己的人送到对方的枪口下,而这一切,仅仅只是为了给真正的进攻行动打掩护而已。
“这就是为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