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璋位列龙榜榜首,于诸侯中声名显赫,本身就让诸侯颇多忌惮,而今刘璋攻破了三辅之地,可以想象的是,当刘璋将发展益州的那一套,用到了三辅之地,会有着什么样的效果。
迅猛发展的三辅,将会为刘璋带来多少的好处呢。
短短时间内,刘璋的崛起速度,已经引起了诸侯的深深忌惮。
不同于益州,当刘璋在三辅之地彻底站稳脚跟,仅仅是凭借三辅的地理优势,就能在发展的时候占据更大的便利了,以刘璋的经商手段,到时候将会有多少商人争相前往长安呢。
原本对刘璋有着许多关注的诸侯,对益州的人员兵马调动就比较关心,此时益州官员的调动,更是让诸侯认识到,刘璋是打算将长安作为治下的发展重心。
皇帝欲要离开长安,途中与李傕、郭汜的交锋,损失惨重,无形之间,为刘璋更好的掌控朝廷提供了基础。
忠诚皇帝之辈,在交锋中损失惨重,这样的局面下,当刘璋进一步的将朝堂掌握在手中的话,对诸侯会造成的是什么样的冲击呢。
董卓执掌朝堂,肆意妄为,引来天下豪杰的攻击,可这样的事情放到刘璋的身上,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刘璋是汉室宗亲,且进攻三辅之地,名正言顺。
此时的刘璋,已经不是昔日诸侯眼中的懦弱之辈,而是成为了可以和诸侯争锋天下的强劲诸侯。
刘璋的发展迅猛,但有着雄厚的实力作为支撑,让刘璋当前的一切能够得到更好的巩固。
大汉当前州郡,以兖州的形势最为焦灼,曹操与吕布再度展开交锋,抢夺兖州的控制权。
袁绍统兵征战幽州,成效斐然,落败后的公孙瓒,举动间俨然给人一种自暴自弃之感,耗费巨资,修建易京,囤积大量粮草辎重,没有与袁绍争锋之心。
袁术在寿春,大兴土木,占据富庶的江淮,让袁术的实力增长迅猛。
当前天下,若袁家兄弟联合,荡平诸侯,不过是时间上的问题,可从袁家兄弟的种种举动上可以看出,两兄弟之间的矛盾很深,若是两人的治地接壤的话,爆发大战,也是有可能的。
盟友公孙瓒的败北,让袁术很苦恼,原本有着公孙瓒作为牵制,让袁绍在发展的时候遇到更多的困扰,是袁术乐于见到的,更是能让袁绍无法崛起。
事与愿违,公孙瓒终究还是在袁绍的手中落败,昔日的白马将军,即将成为丧家之犬。
威震边塞的白马义从,成为了过往。
长安,自从益州军接管了治安后,城内恢复了以往的秩序。
且有刘璋的雷霆手段,让城内的宵小之辈,不敢兴风作浪,就连以往的在城内横行的家族子弟,此时也收敛了许多。
街道上,刀枪明亮的巡逻士卒,让长安的百姓有了久违的安心。
从董卓到李傕、郭汜等人,长安的百姓,经历了太多的痛楚,这样的混乱生活,让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每日仅仅是为了生存下去,这样的麻木,似乎因为益州军的到来发生了许多的变化。
朝堂上,官员得到了相应的米粮接济,面色也没有了之前的憔悴。
这也让朝中的官员,有心思谋划争权夺利的事情了。
益州军入主长安,以蜀王刘璋之能,中兴大汉,或可成功,但这些事情,让朝中官员心中不安,此时城内,可是益州的兵马,就连宫中的禁卫,有不少也是出自益州军。
皇帝高高在上,有封赏官员的权力是不错,可想要从刘璋的麾下拉拢人才,与刘璋形成对抗的局面,显然是有着相当大的难度的。
皇帝返回长安之后,就单独召见了赵云和郭嘉,从交谈的结果上来看,并不理想。
这些从益州前来三辅的将领,对刘璋似乎是有着超乎寻常的忠诚。
越是如此,越是让朝中官员忌惮,这样的朝廷,岂不是成了刘璋的一言堂。
且刘璋浑然没有将权力交出来的意思,乱世中,兵权为重,若是没有兵权的话,朝廷就是空架子,任人揉捏。
不过此时刘璋的威势正隆,若是站出来反抗刘璋的话,恐怕不会有好下场。
而出自大将军府的命令,引来朝中官员不少议论。
丈量田地,百姓登记在册,这些事情,可不是大将军府应该负责的。
虽说这些事情,刘璋请朝中相应的官员协助,具体的主导,不还是在刘璋的手中吗?
李傕、郭汜等人执掌长安之际,城外的田地,荒芜不少,尤其是经历了旱灾、蝗灾后,百姓十室九空,田地荒芜甚多。
但朝中的官员,难免会在长安稳定后有私心,如果能够将这些田地为家族所用的话,岂不是衣食无忧,岂不是能够让家族的实力,更上一层楼。
人,都是有私心的,出身世家豪族的官员,更是不能例外。
“主公,丈量田地,遇到了不少的麻烦,不少家族声称,这些田地原本是属于他们的。”法正道。
刘璋双眼微微眯起“有多少田地是属于这些家族的啊?”
法正道:“按照城内家族所说,城外大约有七成的田地是属于他们的。”
“哼,七成?他们所在的家族,有这么多的人吗?”刘璋冷哼道。
牵扯到家族的利益纷争,法正也不敢多言,家族争斗,往往更加的复杂,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刘璋沉声道:“告诉他们,本王领兵前来长安,看到的皆是无主的田地,若是想要,前来向本王讨要。”
“喏。”法正迟疑片刻,拱手道。
似乎是看出了法正的担忧,刘璋道:“司隶之地,经历了旱灾、蝗灾,十室九空,若百姓不能得到田地,他们如何甘愿前来?如何能够让司隶恢复以往的繁荣?”
“百姓,乃根本也,孝直无需顾虑太多,他们有什么招式,本王接着就是。”
法正动容“主公英明,是属下多虑了,属下定会为主公大业,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