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衍看着二皇子送的乔迁礼,有些一言难尽。这些人是怎么想到一处的,都来给他送铺面。
院门被敲响,徐狗儿跑了出去。很快又跑了回来。
“少爷,门外是个老头儿,带着几个壮汉,赶着辆马车。小的没敢让他们进来”!那些人凶神恶煞的,看着不像好人!
董衍笑道:“无事,应是师父府上的梅老伯”。说着向外走去,徐狗儿听到少爷认识门外的人,又跑着出去开门儿去了。
董衍刚到门廊处,就见几个壮实的汉子,搬着几口木箱正往里抬。
看到壮汉前面的老人,董衍唤道:“梅老伯”!
老人连忙行礼道:“董公子,这是那些箱子,老汉给您送来了”!
“劳烦老伯和各位兄弟了”!董衍谢道。
小六子带着壮汉到了库房,董衍本来是让那老人,进府中喝茶歇息的。却被老人拒绝了。
“老汉就不打扰了,董公子自去忙吧。我等这便回去了”!看到那些壮汉过来了,老人便告辞离去了。
盯着那些人离开的背影,小六子低头看看自己的小身板儿,羡慕道:“小的要是也那么壮就好了”!身板太小都显不出来他作为管家的威严。
董衍道:“让你每日陪着少爷我习武,你还不愿。看到没,那些人可都是练家子!就连那梅老伯也是有武艺在身的。可能你家少爷我连人家几招都接不下”!
小六子惊道:“少爷,您说真的!那老伯居然如此厉害”?
董衍颔首,道:“很厉害”!他习武时日尚短,真的打不过人家!
七月下旬。北地的麦田开始成熟!正如诗中所写的一样。
‘麦穗初齐绕田间,黄云香熟满山头’!
看着已经成熟的麦田,董衍内心很是欣慰,他看向身旁的楚云凡,说道:
“云凡,这段日子辛苦你了”!
楚云凡恭敬道:“这些都是云凡该做的”!
虽然麦子还未收割,看这长势也能猜到收成必定是很不错的。
榕城。
董知府最近很是忙碌,那些按着他儿子的方法种植的麦子正在收割。他得亲自盯着些!当初种植的时候,有些地方是不愿意按照官府指示种植的,嫌麻烦!因为董知府很相信自己儿子。所以冒险下了强制性的政令,让各县严格按照告示上说的,堆肥、捡种、施肥……。
如今到了验证成果的时候了,董知府心中反而有些忐忑了。一有闲时,便会亲自到各县田里视察。
收获完成后,各县都将产量上报到了知府这里。董知府看着各地上报上来的产量,激动的手都在抖。之前好些的土地,每亩大约能产三石到四石。而如今的产量大约可达五石多!
这意味着,同样大小的一亩土地,如今的产量可以多养活一个人,且还是能吃饱的那种!董知府又派官员到各地核实后,便上了折子给皇帝。这种事关民生的大事,他得尽快禀报给上头。只要推广开来,明年饿肚子的百姓会更少!
董衍当初便叮嘱过他爹,一旦收获,尽快写折子入京。董知府原本想着这是自己儿子的功绩,让董衍自己上奏,董衍没同意!
早朝。
皇帝将榕城府大丰收的事情,说给了文武百官听。王丞相昨日已经得知了详情,所以不甚惊讶。其他的官员可就被这消息震的不轻。
有些官员还有些不太信,小心翼翼的问皇帝。
“圣上,这消息可查实了”?
皇帝脸色沉沉,道:“怎么!你是觉得朕老糊涂了?榕城之事朕一早便知。且董衍的庄子上也同样种着麦子,具体收成如何,几日后便可知晓”!
那官员连忙告罪。
榕城地处上京南边,播种的时间早于北地,所以小麦成熟也要早于上京。因此董衍庄子上的麦子还未收完,具体收成如何还不知道。
几日后,庄子上的事情一结束,董衍便进宫见皇帝去了。皇帝看到每亩地的麦子产量很是欣慰。董衍买庄子时,便与他说过那沤肥法和施肥法。董衍买庄子买地是为了做什么,他也一清二楚。可以说皇帝全程都在关注着这件事情。
“户部郎中年事已高,前几日递交了辞呈,你父亲的榕城治理的很好,朕已经下了调令”!皇帝缓缓道。
董衍一喜,跪地拜道:“臣代父亲叩谢圣恩”!皇帝用心良苦,他怎会不知。赶在大婚前将他父亲调到上京来,为了什么,可想而知!
户部郎中,正五品,虽然比起正四品的知府,是降了级。可谁都知道京官与地方官的区别。而且户部可是肥缺!
看到董衍喜形于色,皇帝又问道:“功绩朕算到了你父亲身上,你可有怨言”?
董衍想都没想道:“没有没有”!他可不想整日忙的焦头烂额,连陪阿韵的时间都没有。他觉得现在的工部都有些太过繁忙了些。
“圣上,不知御史台可有空缺……”?董衍试探道。
皇帝皱眉,他明白董衍的想法,无非是看到御史台清闲,想偷懒罢了。他就没见过这么不想上进的官员!明明有才能,却只想躺平!几次功绩,也都是为了娶妻。他盯着董衍看了半晌。
“别整日想些有的没的。不然大婚休沐期,朕觉得少几日也是可行的”!皇帝威胁道。
董衍可怜巴巴道:“圣上,微臣的探亲假也还没有用过”!
皇帝瞬间领会了,这是想让他这个皇帝将他未曾用过的探亲假,加到大婚假里去。想得倒是挺美的!
虽然心里已经决定如了董衍的意愿。嘴上却反驳道:“你父母下月便来上京城了,你要探亲假做何”?
董衍:“……”!
其实皇帝内心很矛盾,如果董衍娶的不是他女儿,他会严厉的呵斥道:
“大丈夫只患功名不立,何患无妻”!
你董衍,将那些聪明才智大多数用到了娶妻上去了。皇帝就没见过对做官、做大官这么不上心的官员。居然还想去御史台“养老”去!看看他的御史台,年纪最小的也都快五旬了……。
皇帝越想越来气,看着董衍的眼神儿都不对了。
董衍感觉到了气氛不对,连忙道:“圣上,那臣告退”?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情况不对,溜走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