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俊在等着李恪送钱过来的时候,也在自我反省。
这几年的发展快不快?很快。但这样的速度与崔俊原本的预期比起来,还是慢了不少。太多的投资,短期内获取的回报并不足以覆盖成本,这就是原因。
“以后得投资得用在关键点上,有些东西还真不好说最后是不是会属于自己所有。”崔俊的心态在经过这件事后发生了一些改变。
李恪的钱是在一月之后送到的,足足十万贯,足够崔俊用上一阵子了。
而这些钱的到来,也让崔俊有种感觉,那就是自己与李恪的捆绑是越来越紧了。
若是其他人,崔俊还并不怎么在意,但是李恪的身份特殊。虽说他是李世民的庶出子,但是那也是个皇子、是个王爷。
若是将来有一天李恪没有早死,那么其后的东宫之争会不会有他的身影?按照李世民的性格,李恪是一定会被提防的,而自己与李恪的关系过密,一定会引起李世民不满。
就算自己要帮李恪,但是也不能在如此亲密的状态下去帮,两个人的关系也是时候做一个切割了。
崔俊在思考着如何与李恪保持距离,以免在未来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他开始考虑在庄子与书院的建设上,尽量减少对李恪的依赖,转而寻求与其他势力的合作。
但是这个时代除了皇家,还有谁能在各个方面给与自己如此全面的支持呢?
心烦意乱的崔俊愁绪满腹,感觉屋内憋闷,便去庄子里走走。
不知不觉,从午后漫步到了夕阳西下,转身时,却见一片金色将整个庄子笼罩在内。
就连身边的树木花草、山丘流水尽皆镀上一层金色。
“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崔俊看到这景色,莫名想到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句子。
“管他呢!做自认为对的事情就好。老子就想当大唐最大的地主!”崔俊咧嘴笑了,想不通的、想得通的通通不想,自己过自己的开心日子就好。
咱重生到大唐,咱的初心不就是为了让大唐的百姓生活幸福、让大唐屹立在世界的巅峰吗?做就是了!
收到钱的第二天,崔俊便去牙行买地,但是牙行却说白鹿原上的地已经全是皇家的土地,不可售卖。
崔俊一听便明白了什么,笑笑不语,转身便往回走。饱餐一顿,搂着小娇妻睡个安心觉才叫美呢。
东突厥与高句丽的战事继续进行第二场。这回突厥发兵五十万,换了主帅直扑高句丽。
高句丽的城墙刚刚修复,老百姓刚刚回到自己的土地之上,战事便又开启。
上次的三十万大军就让高句丽损失惨重,这回的五十万大军高句丽的抵挡将更为困难。
渊盖苏文权衡之下,一边布防,一边向大唐紧急求援。但是高句丽距离大唐长安何止千里,要等到大唐的救援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渊盖苏文也算是有脑子的人,当即在阵前向突厥提出和谈。同时派人动员全国的百姓开始在国内各个山丘建立关隘。
而且还将北方的百姓,大量迁往中南部。他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绝不能让突厥攻入南部。
高句丽多山丘少平原,只有中南部有着合适的土地用于大面积耕种。与其在北挡拼死拼活抵抗,还不如保住最富庶的中南部。
现在的渊盖苏文有些后悔,还不如当初信守承诺将三座城池让给突厥,也不至于现在如此被动。
渊盖苏文的做法也引起了国内质疑,一些大臣氏族开始有反对的声音传出,并在执行渊盖苏文命令之时故意拖延。
但是,这些手段对于渊盖苏文来说,只算是疥癣之痒,高句丽王现在也只是他的傀儡,军队依旧掌控在他的手里,地方氏族的势力对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突厥对于渊盖苏文的谈判要求根本不予以回应,人马一到高句丽边境就立刻安营扎寨,埋锅造饭。
休整一日,大战立刻开启。五十万突厥军队根本不是渊盖苏文能够抵挡的,关隘、城池一座接着一座被攻克,留下的只有遍地的尸骸。
渊盖苏文的大军边退边打,力争在每一座关隘都能多拖上突厥大军一两天。同时,高句丽利用对地形的熟悉,不断以小股部队出击偷袭突厥。
秉着蚊子吸血的理念,慢慢消耗着突厥。渊盖苏文没有其他办法,只有拖住突厥、迟滞突厥的进攻速度,期待大唐的援军能快些赶到。
突厥使臣日夜兼程终于赶到大唐长安。在鸿胪寺报备之后,呈上国书,又使了钱请求鸿胪寺快些呈报李世民。
鸿胪寺的官员收了钱,自然是要帮着点忙的,第二天,高句丽的国书便已经呈在李世民的书案之上。
看到高句丽的国书,李世民没有立刻召见高句丽的使臣,更没有立刻通知开大朝会。反倒是召集房玄龄、长孙无忌、褚遂良、魏征、岑文本、卢宽、李靖等人前来议事。
李世民将高句丽的国书给大家看过之后,众人沉默不语。
现在大唐虽然看起来国力强盛,四海威服,但是这几年连番大战,吞并了不少饿得国家与土地。而这些地方的人对于大唐的仇视度还很高,时不时就会发动叛乱。
在这样的时候,大唐实在不宜再起战端。更何况,高句丽距离大唐如此之远,又反复无常。就算是帮他们战胜了突厥,所得的利益也不足以弥补战争的损耗。
但是,如果大唐不出兵,那么高句丽一旦被灭,突厥的势力必将更加强大,这对于大唐来说也是极大的威胁。
众人沉默一会,魏征率先开口道:“陛下,微臣以为可以出兵救援高句丽。”
此言一出,众人尽皆疑惑。大家都知道魏征是不会轻易发表意见的。
李世民也是一愣,随即问道:“魏卿,你刚才说什么?你再说一遍。”
魏征站起身来,拱手道:“陛下,微臣以为可以出兵救援高句丽。”
“哦?魏卿倒是说说你的理由。”李世民饶有兴趣地问道。
“首先,高句丽虽然距离大唐较远,但是其地理位置却是极为重要。若是能将高句丽纳入大唐的版图,那么对于北方突厥的威胁将大大增加,也可为将来平定北方做好准备。”
“其次,此次突厥进攻高句丽,其主力几乎全部出动。若是能将他们消灭在高句丽境内,那么对于大唐来说将减少很多麻烦。就算是不能全歼突厥主力,也能大大削弱他们的实力,使他们不敢再轻易南下。”
“最后,高句丽虽然是我国东北边境的小国,但是它自古便是中原的属国。此次他们向我们求援,也说明他们对于大唐的信任和依赖。如果我们不出兵相救,那么就会让高句丽失望,也会让其他小国对大唐失去信心。”
李世民听后默然不语。魏征所说虽然有些道理,但是出兵可不是一件小事,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
“陛下,微臣以为魏征所言不可行。”长孙无忌站出来反对道,“我们大唐现在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内政上,而不是在外兴师动众。”
“再者说了,高句丽反复无常,臣怕前朝之灾重新落在我大唐身上。如果盲目出兵,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在与突厥的关系还算不错。如果因为这件事而导致我们与突厥的关系破裂,那就得不偿失了。”
李靖没有说话,但是他的态度却是明摆着的。他支持出兵救援高句丽。作为大唐的名将,他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一举解决北疆的威胁。
李世民看到众人意见不一,他也明白这件事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出决定的。于是他摆摆手道:“好了,这件事先放一放。等明天朝会之后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