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羽对此十分满意,点头示意李怀安继续。
他理解水上战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大秦国土广袤,各地发展不同的情况下,要掌控水域,将是巩固国力的重要一步。
“如此极佳,朕深感认同。”
秦羽波澜不惊地道,他内心已有决断,“我们不能让计划仅仅停留在纸上,需尽快付诸行动。”
李怀安抬头,心中也感到一阵欣慰,“皇上所言极是,我建议在东部沿海城市先行启动建造计划,组建一支样板水军进行测试。”
秦羽略微沉思,随后果断下令,“很好,就按此议定。”
“徐健、项绪,你二人协助怀安负责此项事宜,务必顺利实施。”
徐健和项绪齐声应道:“臣领命。”
刘将军站在一旁,拱手说道:“皇上,水军的发展若能与陆军相辅相成,大秦的实力将更上一层楼。”
秦羽颔首,笑道:“正是如此。”
半月后。
偏远的东部沿海,阳光落在碧蓝的海面上,几只海燕掠过水面。
李怀安、徐健和项绪的身影出现在码头上。
他们走近那片正在施工的土地,工匠们忙碌地测量、打磨木材,引得李怀安赞叹,“这片土地将见证大秦新水军的崛起。”
“工匠们很尽心力,”
项绪点头,认同道,“按照这样的进度,首批战舰不久便可下水了。”
站在一旁的徐健则不住思索,\"只需确保图纸准确无误。
”他调转视线,看向李怀安。
李怀安展颜一笑,“我们不止是要建船,更要在这里打造出一支具备实战能力的样板水军。”
与此同时,在那片静谧的荒山深处,刘将军正带领大秦的精锐部队隐藏于两侧山坳中。
前方的土路因雨水冲刷而显得泥泞,然而这丝毫未减慢敌军的快速行进。
刘将军透过树丛,眼神犀利地审视着即将接近的万余敌军。
他轻手示意,一众将士立即屏声敛息,不少人的手心渗出凉汗。
马蹄声由远及近,越来越震耳,而在这声音的背后,是大秦早就已经准备好的部队。
刘将军侧耳倾听,待马蹄愈发逼近,终于手臂高悬,指令所有人准备好。
在遥远的东部沿海,徐健、李怀安和项绪正合力指导着大秦的新水军建设。
海风轻拂,海面上扬帆的训练船仿佛大秦新兴力量的象征。
徐健站在码头的高处,目光坚定地扫视下方繁忙的景象。
“这里的工匠真是有一手,”
他对李怀安说道,语气中难掩自豪,“每一艘船都像是融入了他们的血汗。”
李怀安微微一笑,看着远处正在航行的船只,“不仅仅要有好的船只,我们还需要强力的水军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项绪走上前来,负手而立。
“大秦已经在改变,这支水军将是未来守卫海疆的屏障。”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荒山深处,刘将军的部队静静潜伏着。
山林间,树叶不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
刘将军目光如炬,盯紧了一路策马而来的敌军。
正当他准备发出攻击的命令时,一名信使骑马飞奔而来,迅速停在刘将军身旁,气喘吁吁地低声耳语。
“什么?”
刘将军的面色一沉,双眉紧锁,随即转身对身边的副将说道,“敌军企图攻打城池,我们必须尽快应对。”
副将点了点头,准备传达命令。
刘将军接到敌军即将攻打城池的消息后,意识到事情的紧急,迅速召集部队,简单布置了一番。
他一边催促士兵准备撤回,一边自己则没入将军帐,快速策划应对方案。
刘将军深知当前的局势,城池若有失,大秦的防线将面临重创,他们必须抢先一步,确保城池的安全。
在大秦的皇宫内,年轻的侍从徐顺正在花园中辛勤劳作。
阳光洒在他的脸庞上,他擦了擦汗,心情丝毫没有被早些时候与总管李福的一场小冲突所影响。
李福常常以职权欺压新人,而徐顺却丝毫不畏惧,靠着灵活的身手轻松摆脱了李福及其党羽的刁难。
“你这小子,看我的!”
李福仗着他在宫中的地位,狠狠地瞪了徐顺一眼,口中威胁着打算去向秦羽告状。
然而,就在这时,墨瑶衣袂轻拂地走入大厅。
“李福,别在这无事生非,陛下已经回宫,你得安排好午膳才对。”
墨瑶的声音柔和却不失上位者的威严,她的目光不禁扫过眼前的场景,眉头轻蹙。
李福当然不敢怠慢,立刻向众人挥手示意恢复正常,他可不想因为一点小风波惊动到帝王的耳朵。
“是,娘娘。”
李福连忙应声,低下了头,但那愤怒的火焰在他心中仍未熄灭。
徐顺朝墨瑶投去一抹感激的微笑,然后继续低头忙着手头的工作。
大厅内慢慢恢复了平静,侍从们重新各司其职,而猜疑的云霭似乎从未出现。
在宫殿的另一侧,秦羽端坐在书案前,凝神思索未来的策略。
他知道,敌人可能的进攻并非偶然,整个国家正处于变革的关键时刻,务必不能掉以轻心。
他的身边,数名大臣低声讨论着当前的国事,秦羽的眼中燃烧着大秦未来的希望。
“传刘将军派来的信使进来。”
秦羽突然抬头,命令道。
在几周的康复之后,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秦羽的脸上,显得他的身体明显更加健康。
秦羽泡了杯清茶,望着窗外的庭院,思考明日的国策。
朝堂内外却弥漫着一丝不安。
“皇上仍未立继承人,是传出什么风声我们不知道吗?”
李福在跟随了一行大臣走进御书房的路上,压低声音跟萧贺交流。
“切记,行事要谨慎,”
萧贺点头回应着。
“但一定要弄清楚缘由。”
他们并不知道,此时的秦羽已经心中有成算。
走进御书房后,他们看到秦羽稳坐在龙椅上,神情平静。
随着礼仪官古心羽和许艳莲的斡旋,场面本该和缓,可李福与萧贺似乎有备而来。
李福先发难,语带试探:“陛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