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有些陈旧的房屋被加固修整,工程的强度相当于重建了一栋房屋。
整个一楼大整改。
用石料加固房屋的主体结构,窗户增大,大大改善了光线。
木质的墙面和地板,一楼所有的地板都加上了地暖,哪怕到了湿冷的冬季一进屋就能感受到这里温暖如春。
一排排的书架,一张张宽敞的桌子,当然也有免打扰的收费读书小隔间。
而二楼就是杜青青的私人空间,除非她同意,否则闲人免进。
这里所有的家居装饰都是她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布置。
就是主打一个舒适、惬意。
全部收拾停当,杜青青觉得妥了,一直在这里宅到退休都成。
呃,应该说她如今的状态已经等同于退休状态了。
被取名为【读书舍】的书铺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好天气中隆重开业。
因为之前的宣传工作做得到位,刚开业就引得众多读书人前来围观。
如此独特的书铺让他们耳目一新。那么多书院的学子、先生脑中每天醒来都被【读书舍】三个字刷屏。
特别是距离【读书舍】最近的三问书院,是杜青青宣传的重点对象。
巧合的是【读书舍】的开业正是选在三问书院休沐的日子。
不用考虑,他们当然要去看看,那个读书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书铺,值得吹得这般天花乱坠吗?
在一众学子的思想中,读书不就是找一个安静的房间静下心神好好看书不就可以了吗?
如是可以,就找几位志同道合的同窗一同学习,相互探讨课业共同进步。当然若是有个名师单独指导那就更好了,做到这样就是学习的天花板了。
可是,这个【读书舍】专门印了一张宣传单子,所传递的是:让莘莘学子多一种高效、省钱、快乐的读书方式。
那张宣传单就制作得美轮美奂。
如今一看,那就是将这间读书舍的实景图画在纸上(其实是照片艺术化后打印出来的),然后就是以一种轻松诙谐的语言介绍读书舍的经营范围和各种服务内容。
最让他们感兴趣的就是,读书舍里所有书籍只借不卖。
到【读书舍】看书的学子可以花上两文钱,就可以在这里看一天书,而且还不限制看几本书。
也可以办理个人专用的借书证,交一定的押金把想看的书带回家慢慢品读。
而带回家看的书,所收的租金也是相当低廉,若是喜欢这本书,大可直接抄一本。
毕竟在这个时候抄书本来就是读书人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求学方式。
而自己抄一本书可比买一本划算多了。
再有,他们也很好奇,这个【读书舍】的主人他到底有些什么藏书,这么自信可以吸引学子会到他们这里来读书?
不会是沽名钓誉之辈吧。
但是,去凑个热闹还是可以的,况且宣传单上说了,到店有礼!
什么礼啊?真好奇!
鲁山长就是特别好奇的其中一位,那种宣传单一直被他放在自己的书案上。
从那单子中罗列出来的一条条,他可以看出店主的用心。
这样的地方对一些寒门学子实在太友好了,哪怕店铺中的藏书只有必要的经史子集,再加上一些补充性的读物,就可以给这些学子省下一大笔买书的银子。
更别提那份单子中还说了可以免费使用书舍中的笔墨都可以免费使用,还有免费的茶水提供。
这是什么神仙书舍?唯一的缺点就是每六日要关店一日,而且每日开店的时间有点短。
朝九晚五,八个小时。这是杜青青给自己定下的工作时间。
真的是极限了。
这里又没有电,当然只能在白天的时候看书学习,晚上乌漆嘛黑的,哪里能看清楚书中的蝇头小字。
总不能让自己把电、电灯之类的东西也给做出来吧。
还有,那日光石、夜明珠之类的更不能用。用了那不是天天招贼惦记吗?
鲁山长进去之后,才知道自己还是狭隘了。
那么多的书架,都被书籍填得满满当当。而且有那么多珍贵的孤本,就那么随意地放在书架上。
那些书简直是包罗万象,只有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识,都可以找到相应的书籍。
而每两排书架中间是大大的桌子和宽大舒适的椅子,供看书之人坐下书写、休息。
桌子中间架高了一块台面,上面放置了一些笔墨,当然都是那种一瓶瓶的墨汁和普通的狼毫。
看书的人可以随意使用,不过在用好后必须收拾好桌面,将毛笔清洗后放回原位。
杜青青把铅笔给做出来了,但是都被当成小礼物派送。
如果铅笔的反响好,那以后再适当地添置一些方便使用的小文具一起售卖也是可以的。
鲁山长这仔细一看可不就乐不思蜀了。
太多的宝藏书籍,让他看得入迷。这还真得找了位置坐下好好研读。
看到妙处就想将自己的想法给写下来,于是笔墨是有了,纸还是要掏钱买的。
毕竟没有多少人会出来逛个街还要带笔墨纸砚的,除非目标明确就是来看书的或许会带上文具。
这里的掌柜是个妙人。
说了进店有礼,就真的在他进店的时候给送了一份小礼物。
他手中就有一本巴掌大小,叫做便利签的空白本子和一只叫做铅笔的书写工具。
鲁山长突然悟了。
敢情掌柜的其实就是借读书这名而买文具吗?
之前看到柜台上就堆着不同大小规格的本子,和一盒盒的铅笔,想必那些就是出售的商品。
据说那些本子都是【读书舍】专门定制了一批纸制作而成的,纸张雪白挺括,确实与自己用的宣纸不一样。
做成的本子小的只有巴掌大,大的却又两本书册那么大,他们还给这些本子取了名字,比如最小尺寸的便利签,和书本大小的叫笔记本,再大一倍的就是绘画本……
还真的很是贴切。
今天来的可不止鲁山长,还有书院的其他先生、学生也来凑热闹,甚至距离这边比较远的其他书院的师生也都慕名而来。
这些奔着来看看热闹的读书人们,从此也都变成了这里的常客。
按他们的说法就是读书人就该来读书舍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