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河阳边境,百废俱兴
“通常那些蛮夷人,对待我们大梁子民的手段以头和四肢被绳子拴住,另一端绑在马腿上,鞭打让马疯跑,称为五马分尸,然后架起来放到火上烤。”
“在帝国蛮夷之中,人人都知我们大梁中原人是两脚羊,现在我们大梁,只有上前线的战士才知道这件事。”
“之所以没有让这个消息出军营,完全是考虑到已经牺牲的战士家属,他们绝对接受不了,一旦让人尽皆知,这个消息恐怕以后都没有了百姓当兵了。”
这个年纪尚轻的小将士,说完这一番长篇大论的话,之后,就陷入了沉默之中,双眼中充满了哀恸神色。
朝廷上的众多大臣听到这番话之后,从最先的不可思议到震惊到愤怒到仇恨,再到沉默。
这些沉默的大臣多数是文官,因为大梁帝重文轻武多年,朝廷上能当上官职的基本上都是文官,很少有武官。
他们此时忽然明白过来,为什么那几个武官,对他们文官百般瞧不起还张口闭口的说,他们只会摆弄笔墨把嘴皮子,其他什么都不会。
原来武官不仅要经历着冲锋陷阵,还要承担着这么多的痛苦,为大梁皇朝负重前行。
平日里还要面对他们的弹劾言行举止太过粗犷,没有规矩,不能代表大梁皇朝的风范。
文官们思及至此,心生出一股深深的惭愧,无颜以对啊。
“陛下,太子殿下现在在河阳镇,战事不断,属下想前去跟随殿下,当一个副官也成。”那年年纪轻轻的将士,单膝跪倒在地请求着。
在这位年轻将士的心目中,太子梁毅充分的演绎男儿志在四方天下,而不是在这高高的皇宫里围墙之内。
所以他不想当天天在皇朝无所事事的武官了。
想冲在最前线,跟随着杀夺果断,有勇有谋的太子征战四方。
因为他觉得这样才是自己追求的人生意义。
“准了。”大梁帝连犹豫都没有犹豫直接应了,随后视线凉飕飕的偏向了左丞相。
“太子殿下以其人之身还其人之道,杀伐果断,可担大任,陛下可以放心让太子殿下行事了。”左丞相黎司收到视线,赶忙恭维着,表明了一下支持太子梁毅的立场。
现在的太子有所作为,只要不是做出什么出格过分的举动,朝廷上这些大臣也都放心,并且还很佩服,都被太子的谋略给折服了。
那名要跟随太子的年轻将士,接到皇上口令之后,立马就飞奔出皇宫回家,收拾了一下行礼,单枪匹马,快马加鞭的朝河阳镇的方向飞奔而去。
河阳镇这边,城墙远处,活埋了二十万蛮夷军队,这个消息,吸引了当地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过去看热闹。
梁毅直接率领的人马把河阳镇的边境给占领了,收拾了帝国蛮夷人在那的军营大帐,获得了很多的粮草和行军物资。
在周围附近村民对接的时候,梁毅发现河阳镇的条件已经够贫困的了,没想到边境这里条件更是差。
其重点便是这里的土壤沙化严重,并且还伴随着石子。
因为这河阳镇附近有个大山,所以这一带的边境,都属于山脉地段,很多的都是石子地域,能播种能农作物的地方本就不多,还沙化的严重。
这一重点情况就直接影响了当地村民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连肚子都填不饱就更没有条件做别的,越饥饿的体力有限,越没有力气干,所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的局面,既贫穷又落后。
再加上之前统领这里的河阳候,大肆敛财加重税收,使得本就疾苦的百姓,更加的难以度日。
时常有饿死人的情况出现,活下来的人也是饿的皮包骨头,脸上眼窝深深的陷下去,趁着颚骨高高的,一副很吓人的样子。
所谓的村庄也没有任何建设,几乎是看不到有房屋在地上耸立着,大部分都是用木棍和茅草搭建的棚子,勉强遮着风雨。
更有的差一些的则是在地里或者山边上挖了个洞,成为栖身之所的家。
“河阳候在这里那么多年都干什么了!”大将军王骥府环视着周围贫苦的环境,还有路两旁时不时跑出来的孩童和老人,跟着手朝他们讨要食物,顿时都不打一处来。
在心中暗自咬牙,等着接下来战士安排好之后一定要把河阳候捉到,狠狠的折磨!
饿上他三天三夜再加上鞭打,就不能轻易让死了,对于这种恶人来说,连死都是太便宜他了!
“把我们随身带的全部干粮都给了这些孩子和老人。”梁毅看着饿到皮包骨头的孩童和老人心里有不忍,直接朝后挥了挥手。
大将军王骥府立马亲自从行囊之中,拿出干粮挨个挨个的分给了孩童和老人,并且声音中透着怜悯的问:“怎么村子里都是老人和孩子,那些年轻人都去哪了?”
这村子里的老人都知道是大梁太子来了,在与河阳候和蛮夷人打仗,还把那些蛮夷大军都活埋的消息。
此时也自然认出了他们就是大梁皇朝的人,人认出来为首穿着金丝蟒袍的人,便是当今太子殿下。
现在接到太子殿下下令给的干粮之后,纷纷都拉着旁边的孩子跪下感谢着:“谢谢太子殿下!”
一番感谢之后,才回答王骥府的问话:“回官爷,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去地里忙乎去了。”
“我瞧这现在也不是农忙季节,怎么还要去地里忙乎?”大将军是从乡下考的武状元出身,所以对乡下的农民节气都非常了解,眼下该是农闲季节,地里根本没有农活才对。
听起来这件事,老人就忍不住叹气说:“在这河阳镇境内,根本就没有农闲季节。”
“那地里都是石子,那怕是耕种这么多年,虽然将石子去除了一些,但是那里面有沙子,非常的容易干旱,一点也不存水,所以我们这些人每天都要挑着水去浇水,一天不浇水那些秧苗就干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