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孙丑上3.7
作者:【先秦】孟子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1]?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2]。巫匠亦然[3]。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4]。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5]。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6]。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7],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注释:
[1]矢人:造箭的人。函人:造铠甲的人。函:铠甲。[2]以上两句意为,造箭的人唯恐不能射伤人,制造铠甲的人唯恐人被射伤。[3]巫匠:巫和匠。巫:指巫医。匠:匠人。这里特指做棺材的木匠。赵岐注:“巫欲祝活人。匠,梓匠,作棺欲其蚤售,利在于人死也。”[4]里仁:与仁人为邻居,或谓住在仁者所居之里。[5]以上三句意为,仁,是上天尊贵的爵位,是人间安稳的住宅。[6]以上两句意为,没有人阻挡却不追求仁,这就是不明智。御:阻挡。[7]以上两句意为,被别人役使却以为耻,就像造弓的人却以造弓为耻。由:同“犹”。好像。
原边注:
朱熹:“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矢人之心,本非不如函人之仁也。巫者为人祈祝,利人之生。匠者作为棺椁,利人之死。”(《集注》)
点评:
孟子肯定人有“良知”“良能”,同时又强调后天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相得益彰。以人的成长为例,职业、环境就很重要,需要谨慎选择。但职业、环境只是外因,关键是内在的仁,这才是人之为人的价值所在。如果不懂得追求仁,便是不智。追求仁应有正确的方法,其好比射箭,应反求诸己,多检讨自身,而不是责怪他人。
孟子·公孙丑上3.8
作者:【先秦】孟子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1],则拜。大舜有大焉[2],善与人同[3],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4]。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5]。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释:
[1]禹:儒家推崇的古代先王,曾奉舜命治理洪水,后成为夏朝开国君主。[2]有:同“又”。[3]以上两句意为,伟大的舜更了不起,善于与他人分享善。同:犹“共”。[4]以上两句意为,从农夫、陶工、渔夫一直到成为天子,没有一项优点不是从别人那里吸取来的。[5]以上两句意为,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就是促使别人一起行善。与:帮助;赞许。
原边注:
我取他人之善,是亦助其为善矣。
点评:
本章论“与人为善”。子路、大禹、舜的共同特点是乐于向他人学习,向他人请益,“取诸人以为善”。这里的“善”是指人们在后天行为中形成的善言、善事、善行,而不是善性,但它又可以完善、充实我们先天的善。孟子特别指出舜“取诸人以为善”,向他人学习善,反过来又促使他人积极行善,这样人与人之间便会相互激励,共同追求善,这就是“与人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