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三代世表序
作者:【汉】司马迁
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记[1],尚矣[2]。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3],周以来乃颇可着[4]。孔子因史文次《春秋》[5],纪元年,正时日月[6],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7]。
注释:
[1]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代:指夏、商、周。[2]尚矣:久远啊。[3]谱:罗列世系。[4]颇:略微。[5]次:编次。[6]正时日月:应为“正时月日”,即校核、考定一年史事发生的春夏秋冬四时和某月某日。《春秋》编年,是历史记事的一大进步。[7]疑则传疑,盖其慎也:《三代世表序》的主旨是交代“多闻阙疑”“疑则传疑”的述史原则。《陈丞相世家》说“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即用阙疑之法。《周本纪》说西伯“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崇侯虎因此谮害西伯说他“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于是“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而《殷本纪》则说纣贪淫滥杀九侯之女,又醢了九侯,脯了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两本纪相接蝉联,而记载不同,就是用互见法并存异说,“疑则传疑”也。
余读谍记[1],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2]。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3]!于是以《五帝系谍》《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4]。
注释:
[1]谍记:《汉书·艺文志·历谱》条有:《黄帝五家历》三十三卷,《颛顼历》二十一卷,《颛顼五星历》十四卷,《古来帝王年谱》五卷。这些书均是春秋以后的伪托书,所记帝王年数、世系,乃传闻奇说之记录,司马迁以为不可靠,弃而不取。[2]稽其历谱谍等句:司马迁把历代之谱谍与阴阳家阐述的“五德终始”典籍互勘,并和古文对照,结果出入很大,矛盾百出。《汉书·艺文志·阴阳家》有《公梼生终始》十四篇,《邹子》四十九篇。这些书即是所谓的“终始五德之传”。稽,考核。乖异,指抵牾、矛盾。[3]夫子二句:这里说孔子序《尚书》略无年月,并非写作上的疏失,而是文献无征,故阙而不载,正是严谨的态度。[4]于是句:这句是说《三代世表》是根据《五帝系谍》并参考《尚书》编次而成的。集世,指编述了世系。共和,公元前841年,西周国人赶走了残暴的厉王,王室政权由周公、召公两卿共同执政,史称共和。共和维持了十四年后,大臣们拥立了厉王之子即位,就是周宣王,恢复了周天子的统治。这一重大事件司马迁作为历史断限的临界点,所以《三代世表》起于黄帝,迄于共和,而以共和元年为《十二诸侯年表》之起点。
点评:
《三代世表》只谱世系,而不纪年,司马迁在序文中特做交代说:“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也就是说,传说古史的世系与纪年是不可靠的,因此,司马迁屏除了黄帝以来的年数,只谱列世系以勾画上古史的发展线索,疑以传疑,是符合实录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