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公九锡文
作者:【南北朝】袁淑
若乃三军陆迈,粮运艰难,谋臣停算,武夫吟叹;尔乃长鸣上党[1],慷慨应官,崎岖千里,荷囊致餐;用捷大勋,历世不刊:斯实尔之功也。音随时兴,晨夜不默;仰契玄象,俯叶漏刻[2];应更长鸣,毫分不忒。虽挈壶[3]着称,未足比德:斯复尔之智也。若乃六合[4]昏晦,三辰[5]幽冥,犹忆天时,用不废声:斯又尔之明也。青脊绛身,长颊广额;修尾后垂,巨耳双磔[6]:斯又尔之形也。嘉麦既熟,寔须精面,负磨回衡,迅若转电,惠我众庶,神只获荐:斯又尔之能也。尔有济师旅之勋,而加之以众能,是用遣中大夫闾丘骡,加尔使衔勒、大鸿胪、斑脚大将军、宫亭侯,以扬州之庐江、江州之庐陵、吴国之桐庐、合浦之珠庐,封尔为庐山公。
注释:
[1]上党:古郡名,始置于战国,在今山西省东南部。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攻守重地。[2]漏刻:古代计时器。盛水于有孔的壶中,以其滴漏而计时。有刻度,一般为一昼夜百刻。[3]挈壶:挈壶氏,古官名,其职责之一为掌漏刻以报时。[4]六合:天地四方。[5]三辰:日、月、星。[6]磔(zhé哲):开张貌。
赏析:
从魏晋时代起,诙谐嘲戏一类作品的写作兴盛起来,故刘勰《文心雕龙·谐隐》云:“魏晋滑稽,盛相驱扇。”此类作品,使人开颜一笑,解乏消忧,也可表现作者之巧思,故一些着名文士,都有所作,南朝时作者仍然不少。刘宋袁淑,史称其“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宋书》本传);当皇室内乱、弑逆将行之际,他宁死不从逆谋,被称为“怀忠陨难”,“义重乎生”(同上)。总之,他是一个博学能文、性格倔强的人。而他却又以写诙谐文字着名,所作曾集为专书,广为流传,惜今多已亡佚。这篇《庐山公九锡文》为仅存数篇之一,也已残缺而非完篇了。
九锡乃古代盛典。锡,给予、赐予。天子将车马、礼服、音乐等九种器物赐与功勋卓越的大臣,名为九锡。西汉末年王莽图谋篡位,先自导自演了一场九锡闹剧。此后为历代野心家所效法,如汉末曹操、魏末司马昭、晋末刘裕等,均曾行此典。此外也有对于表示归顺者行九锡者,如曹丕之于孙权,孙权之于公孙渊。九锡之时,照例要找人作一篇洋洋洒洒、庄重典雅的大文,即以皇帝的口气下诏进行封赏,称颂受赐者的功德,说明九锡的缘由。其中汉末潘勖所作《册魏公九锡文》最为着名,几乎成为后世诸作的典范。袁淑此文虽为残篇,但仍可看出其结构、句式模仿潘文之处。不过历代九锡文多不押韵,此文则是押韵的。
所谓“庐山公”,其实不过是驴子而已。文中先从各个方面对驴加以称颂。先说它有转运军粮之功。“谋臣停算,武夫吟叹”,盖因道路险阻、粮运不继之故。形势急迫如此,而驴乃慷慨发奋于崎岖险厄的高山峻岭之间,从而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历世不刊”,作者说这乃是不可磨灭、永垂不朽的功勋。次说驴能按时长鸣,合于天象和漏刻,分毫不爽,甚至连掌管报时的官员也比不上;即使天昏地暗之时,也不废声失时。再称赞其毛色和形貌之伟。最后颂其负磨之能。将麦子磨成面粉,不仅有惠于民众,而且让神只得到荐享。驴子善于驮负、旋磨,又能长鸣(典籍上记载魏晋时颇有人爱听驴叫),本不足奇;经作者夸张地加以颂扬,便觉滑稽。即其形貌之面长、耳大,用了“长颊广额”“巨耳双磔”之语加以形容,隐然似颂其形貌之伟,便也令人失笑了。
接着写对驴的封赏。所加官衔中的“使衔勒”,是杜撰的称号,却使人联想到“使持节”。晋代州刺史往往加“都督诸军”衔,其权颇重;或再加“使持节”衔,则权力更大,可杀二千石以下官。而“使衔勒”之意,则是使其衔嚼子,戴笼头,供驱使而已。两相对照,令人哑然失笑。又“斑脚大将军”,也是杜撰。古代大将军权位尊贵。刘邦以韩信为大将军,择日斋戒,设坛而后拜之。东汉、曹魏,其职均不常置,凡为之者皆擅朝权,受非常之任。又古代将军称号极多。或以其任务为称,如汉代征贰师城则置贰师将军,晋立射营则置积射将军;或夸耀其武勇,如奋威、建威、鹰扬之类。此处既尊之为大将军,而其号“斑脚”则不过言其脚毛色斑驳而已,亦使人忍俊不禁。又作者还用了谐音手法。“大鸿胪”之“胪”“庐江”“庐陵”“桐庐”“珠庐”以至“庐山公”之“庐”,中古时均与“驴”谐音。所遣宣行册命的闾丘骡(雄驴、雌马交配则生骡),“闾丘”为复姓,其“闾”字亦与驴谐音。至于加封“宫亭侯”的“宫亭”,据《水经注·庐江水》,庐山下有神庙,号曰宫亭庙,山以东的彭蠡湖亦有宫亭湖之称。故“宫亭”亦暗寓“庐”字,一笔不懈。
按九锡文惯例,下文还该说到赐以九种器物。赐与人者为车马、衣服、音乐等,赐驴则或许另有适合驴的需要的东西吧。想来作者原来还有些令人发噱的写法的,可惜今已不可得见了。
本文原是一篇游戏之作,并无深意,但总使我们想起历史上权臣以“禅让”为攘夺的一幕幕闹剧。那一篇篇九锡文,那典赡雅正的大手笔,从本质上看,不也都具有某种滑稽意味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