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萧道成《群鹤咏》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新一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版2021-04-25
作者:【南北朝】萧道成
八风舞遥翮,九野弄清音。
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赏析:
宋明帝初年,诸王多叛,又都被明帝所灭。萧道成是平叛中的一员主将,东征西讨,功勋卓着,但名位日隆,又颇受猜忌。泰始六年(470年),萧道成受命移镇淮阴,“都督北讨前锋诸军事”,但“明帝嫌帝(指萧)非人臣相,而人间流言,帝当为天子,明帝愈以为疑”,于是派吴喜携酒赐萧道成饮,萧“惧鸩,不敢饮,将出奔,喜告以诚,先饮之”,然后萧再饮,“喜还,明帝意乃悦”(《南史·齐本纪上》)。了解了这些背景,我们才能深入地理解这首诗。诗作于镇淮阴时,《南史·荀伯玉传》:“齐高帝镇淮阴……为宋明帝所疑,被征为黄门郎,深怀忧虑,见平泽有群鹤,仍命笔咏之。”
这是一首比体诗,通篇写鹤,而作者之情志则因之而表露,深得含蓄不尽之致。比兴是中国诗歌最古老的传统。《文心雕龙·比兴篇》云:“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从作者见群鹤而生感慨来说,这是兴。从作者以鹤的形象自比来说,这是比。故而能因小见大,婉而多讽。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迎着八方之风,展翅在九天之上翱翔鸣叫的鹤。“八风”,谓八方之风;“九野”,犹言“九天”。鹤的高飞戾天展现出作者的雄心抱负与宏才大略,也反映出他远离朝廷纷争的自在心情。诗的后两句描写鹤因羽翮摧折而不能高翔云天,只能成为帝王园囿中的观赏之物。这无疑是作者对一旦被召回后处境的想象。通过前后意象的鲜明对比,作者内心的苦闷不平获得了生动的展现,诗意在转折跌宕中有波澜起伏之势。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确如刘勰所云“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本诗这种五言四句的小诗,在当时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齐梁时代已称作“绝句”,它是唐代绝句的滥觞。这种短诗要求尺幅千里、余韵悠远,故比兴一体最为诗家着意。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五绝只二十字,最为难工,必语短意长而声不促,方为佳唱。”刘熙载《艺概》云:“以鸟鸣春,以虫鸣秋,此造物之借端托寓也。绝句之小中见大似之。”本诗的托物寄兴之妙,也完全符合上述诗家对五绝的要求。
2、刘昶《断句》
作者:【南北朝】刘昶
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
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赏析:
刘昶是宋文帝的第九子。前废帝子业继位,怀疑刘昶有异志,刘昶仓皇投奔北魏,在亡命途中创作了这首诗。
南朝诗歌多风流婉丽,这首诗却别具一格,笔力凌健,风调高迈,颇有沉雄之韵,而且对仗工整,仿佛唐人五绝的格局。
“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写边关之景。白云翻腾而来,似乎要把修筑在峰峦间的城堡吞没;黄沙漫漫而起,天色也因此变得昏暗。“白云满鄣”,不仅写出了云雾的浓重,而且也写出了“鄣”的高险,直入云端。“黄沙暗天”,写出了黄沙的弥漫之态,也写出了“天”的低沉之势。城鄣与白云相绕,黄沙与天宇相接,令人想见边关地势之险,气候之劣。白云之“来”,黄沙之“起”,既传写出边关特有的风云之气,也营造出一种紧迫压抑的气氛,透露出逃亡人的惊恐不安。
后两句是抒写情怀:“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这里的“四面绝”之“绝”字,不仅指关山高耸入云的高绝之势,而且也是写边地绝域的荒凉穷僻。诗人身处绝域,四顾皆山,故乡望而不得见,怎不发出“故乡几千里”的悲声呢!“关山”与“故乡”相对,“四面”与“几千”相形,愈见出关山四面之绝及故乡千里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