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凫《京中得子侄书》
远书来阮巷,阙下见江东。
不得经史力,枉抛耕稼功[1]。
雁天霞脚雨[2],渔夜苇条风。
无复琴杯兴,开怀向尔同。
注释:
[1]耕稼:泛指种庄稼。
[2]霞脚:低垂近地面的云霞。
赏析:
喻凫,字坦之,号均羽。唐代毗陵(今江苏常州)人。唐开成五年(840年),登进士第,官终乌程(今浙江湖州南菰城遗址)县令。有诗名,《全唐诗》存诗六十五首。
有人说,喻凫曾来过泰州,证据是他写有《游北山寺》:“烟冈影畔寺,游步此时孤。庭静众药在,鹤闲双桧枯。蓝峰露秋院,灞水入春厨。便可栖心迹,如何返旧途。”然而,喻凫主要生活在唐文宗、唐武宗时代,此时,北山寺称为开化院,刚建成不久。叫北山寺,要等到北宋时期。因而,这一证据颇让人生疑。且其内容言“蓝峰”“灞水”,景色与泰州风光大相径庭,想生搬硬套,也显得格格不入。
不过,这首诗无疑为泰州阮巷作了一个最好的注脚。喻凫,到泰州来,是有极大的可能。一江之隔的常州,扁舟而过,也不是难事。常州的风物与泰州也相差不多,都属于文化意义上的江南。
但这里的子侄,应该是老家常州的子侄。因为首联有“江东”一句。江东是指江南东道、江南东路一带的简称,一般不用来指江北。比如《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杜牧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都是说的这个意思。即便书信来自常州子侄,信中写的是常州风貌,也不会影响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况味。
《古诗咏泰州》,将这两首诗入选,显然都是站不住脚的。但《京中得子侄书》中所涉及的人生道理、故乡风物,却如同作者为泰州阮巷作传一般。
首联,格调高雅,恬淡悠远,诗人仿佛找到了宣泄情绪的窗口,打开窗子,就迅速看到了另一个世界,这世界里充满浓浓的乡愁。当他展开来信时,正站在高高的宫殿上。天南海北,山高水长,他已不是从前的少年,而故乡依然还是记忆中的模样。来信中的每一个字,都带着故乡的味道。他不禁想起了这么多年的官宦生涯。为了工作,他已经很久没回过故乡了。
颔联,“史”,不符合平仄,因为“经史”是专有名词,故而作者予以保留,不因文害意。“不得”对“枉抛”,“经史力”对“耕稼功”,对仗非常工整,表示学问、农耕两个事都没处理好,到头来一事无成。经史,这里指学问。诗人此时的心境,颇有一种怀才不遇的苦闷。当事业遭遇挫折,难免会有解甲归田的念头,想要过过闲云野鹤的日子。可是,诗人不是陶渊明,没有那么洒脱。也许他还有一些不得已的苦衷,只能假想一下回到故乡后的生活。
颈联,是对于阮巷周围环境的描写。“雁天”对“渔夜”,“霞脚雨”对“苇条风”。雁天,暗示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在秋天,也写出了白天阮巷的景象;渔夜,则是写阮巷夜晚的秋景。彩霞怎么会有脚呢?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想象。彩霞一边奔跑,一边撒下雨点,便成了太阳雨。而风,因为一根根芦苇的摇动,而充满水乡的味道。这一句,不禁让人联想到宋代诗人刘攽写泰州的名句“楚江霞苇带青枫,小市鱼盐一水通”。
尾联,回到现实,言身在朝廷之上,不会再有从前在老家弹琴喝酒的兴致,现在收到你的信,才使我与你一样开怀大笑,无所拘束。
作者借阮巷,抒发了浓浓的乡愁。这首诗,无心插柳柳成荫。即便不是写泰州的阮巷,也不会影响人们坐在巷口,体会这首诗的乡愁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