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性问题:牛市结束了吗?
李家大儿在沙龙一开始看到这个问题,直接给予回应道:“真成盟主,李家大儿对于牛市是否结束的问题。我的观点一直没变。甚至在周五的时候,我用这样的一个比喻,回应了这个问题!
什么比喻?
“牛只是被砍了两刀,现在正趴地上歇着呢!”
如果有人问,李大,你为什么认为牛只是被砍了两刀?
最近很多老股民已经开始纷纷准备割肉离场了。有人更是认为中国股市见顶。打算删软件了!
慧剑情人:“那个整体牛市是没错,但有点远,我还是和东哥看的一样,期指空仓只要比多仓多到一定比例的话一定不好起的来!”
李家大儿:“?其实,今天的沙龙活动中,您只要仔细跟着看,跟着想。后面我认为会让您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
ry:我丈母娘就是第一代老股民,坚定看空
李家大儿:“其实这种情况很正常。我甚至觉得,现在要是没有人看空。幕后的大作手,就该跳楼了!”
慧剑情人“我代大家问个大家关心的问题:现在大家知道反弹就要离场,可反弹几时有,能持续几天?反弹的高度也就是压力位在哪。这个先放在,到了顺序就回答。。
李家大儿:“咱们先说说上周的盘面。如图,这是上周的走势图。盘中,周一红魔旷工,周二大盘为了表示对红魔旷工的布满,直接天空下杀!当周三出现一个探底回升,想要重拾升势的时候。周四的走势空头告诉多头说:你们这是自寻死路!受死吧!凡人……(出自:炉石传说)。
所有人都在期待周五反抽的时候。周五顺势一个低开下杀,盘面出现了第二个跳空缺口!
看了如此走势,李家大儿想说的是:“?大家先别问牛死没死。大家也别问:这轮牛市表面上是改革牛。实质上为纯粹资金推动的紫金牛。目前清理场外配资,降两融。两融触及天花板,ipo的加速抽血,高管的减持,以及灵车和次新股的跌跌不休,是否意味着牛市已经到头了?”
其实李家大儿想问一句:“这些重要吗?”
短线一周内出现了两个跳空缺口。这代表了什么?我本周五凌晨发了股评。内容都有,不占用时间再做赘述!
周五我去办了一件事儿。一天基本没怎么看盘。
等我有时间看盘的时候,发现周五沪深两市大盘再度大幅低开,随后继续向下杀跌。尾盘指数更是一度下跌近300点,连续跌破了4700、4600和4500点三个关口,最终沪指收跌4481点,再收一根跳空长阴线。创业板低开低走,继续大跌5.45%。沪市全天成交量6855亿,量能继续萎缩。归总起来,上周暴跌了13%,似乎谁也不敢想象吧?可是真的没有人想到吗?
心奴爱玩:想到了、在我周围就有很多
李家大儿:其实我觉得很多人都想到了!包括再闷联盟的不少盟主们,大高手们。除了少数坚定看多的“死多头”们。大部分人都在喊着,怎么还不跌啊!还不跌啊!我感觉马上就要跌了啊!为毛又涨了?
跌吧!跌吧!
李家大儿:“小颍。这些言论都看到了吧?呵呵……”
心奴爱玩:很多
李家大儿:今天有某位大土豪爆了一张**的截图。内容是上周五,李家大儿把家里人。注意!是家里人的股票账户里的股票。大部分清仓。当然有停牌动不了的。那就真没辙了。全都转换到了货币基金里!
所以~
我有些害臊的说一句:我算是心手合一了。
、可盟主们,你们呢?大家不知道注意没有。这一轮行情从开始到现在。每一次的风格转换。每一次的大级别调整。以及这两次虎虎虎以及盘面的大幅下挫。李家大儿竟然全都提前做了预测。貌似比天气预报略准一些……
其实,这次大下砸之后。李家大儿周五就开始快速的评论。
想来大家都看了,听了,思考了李家大儿周五连发的干货、为什么沙龙会定在九点?李家大儿可是八点就坐在电脑前面了。
等的是什么呢?
李家大儿/憨笑?:消息。利好消息!可是,李家大儿等到现在,消息都没来!?想来大家听我一说都知道李家大儿想等的是什么消息了。
不错。降准……
其实别提大涨了。等我贴一段刚才写好的内容。然后在说外围大涨的事儿。?截止到股仙沙龙开始为止。这次唯一的救命稻草“降准”还是没有公布!原本都说6月是降准的窗口,今天还不降,6月这根稻草估计还就真没戏了。目前从宏观层面的蛛丝马迹来看,很可能这准降不下来了!为什么呢?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国家正在盘活存量资产。要把沉睡的资金唤醒,很可能就会继续让资金硬着陆。挤出存量资金尤其是财政资金!另一方面,国家压根就没想着现在宽松,因为一宽松,这资金就变着法流向股市,现在正是压杠杆的时候,便更不会动向数量化的货币政策工具了。
而且,李家大儿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市场很有可能呈现出戴维斯双杀效应!那么什么是戴维斯双杀效应?其实有一些技术派应该知道。
其实不知道也没关系!?
李家大儿在百度上找了一个解释有关市场预期与上市公司价格波动之间的双倍数效应———美国著名的投资人戴维斯家族称作的“双杀效应”。?在市场投资中,价格的波动与投资人的预期关联程度基本可达到70%-80%。而不断抬高的预期配合不断抬高的pe定位水平,决定了价格与投资人预期之间的非线性关联关系。以前这个现象被称作市场的不理性行为,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市场的理性短期预期导致的自发波动。也可以称作“戴维斯双杀效应”。(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