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毕胜福醒来,洗漱后穿上运动服跑步到了后山,泉山海眼就在这山上。
泉山位于西山山麓,颐和园西侧。山势为西北走向,状如马鞍,纵深1300米,东西最宽处约450米,主峰海拔100米。玉泉山得名于其泉水,“水清而碧,澄洁似玉”,由于玉l泉山依山面水,所以自辽金起,就有帝王在此修建行官消夏避署。
毕胜福顺着道路奔跑,拐到小路上继续飞奔。很快来到了山下。毕胜福看到这座山。平时那个经常从这里经过,并没有感到什么特别的。今天,身上背着重任,看什么都不一样了。
天下第一泉就在静明园,立有两座石碑:一为乾隆御书“天下第一泉”,一为重臣汪由敦书《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泉北的龙王庙殿头匾额上书“水泽皇畿”四字,其前的“竹罐山房”即乾隆的饮茶所。
毕胜福想起小时候人们讲的泉山海眼的事情。
据说在很早以前,泉山一带是河流遍布、水道纵横,由于多是沼泽地,人们无法大面积种田,只能在山边儿开垦几块薄田度日。每到夏天,当地人就能看见从水面中间喷出一根老高的水柱,大家都说这是个海眼。
这海眼从何而来呢?那就不知道了,总之一直传说这儿有海眼。
于是有人就动员当地青壮年担土抬石填海眼。可这一填就是三年,海眼周围都堆成了一座小山头儿了,可是海眼仍然没填上,顺着山尖儿照样儿喷水柱,看起来比原来还高。这下儿不光当官儿的犯愁,附近百姓也没了信心。正在大家准备放弃的时候,工地上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儿。老人穿一身青布裤褂儿,脚下是白布千层底儿的洒鞋,精神矍铄、满面红光。
他来到工地,见人们不干活儿,反而坐在地上唉声叹气,就问怎么回事儿。人们七嘴八舌地把经过一说。老头儿笑了笑说:“怎么回事呀!我倒有个主意,不知道您各位愿不愿听?”大伙儿一琢磨:哪怕死马当活马医呢!有主意总比半途而废强,那就听听呗。
老头儿问:“你们这儿谁管事?”有人就赶紧把工头儿请来了。负责工程的总管来了一看,眼前这位老者别看穿着普通,还挑个挑子,乍一看像个走街串巷的手艺人,可长得颇有些仙风道骨,倒不由得肃然起敬。他详细的跟老者讲了三年来治水的过程,老人听后说:“这样儿、你给我招一千个棒小伙子来,要身强体壮有力气的,再找人帮我造一千份我这样儿的挑子,你要是能办到,我包你把水治好?”
总管一听:“好啊,别说一千,就是一万我也想办法给您找来!”说完转身急急忙忙的走了,找到下令治水的官员,说明了情况。官员正为这事儿发愁呢,一听说有了主意,马上表示同意,还从衙门里又拨款、又派人,帮着工头儿招人、做锔锅的挑子,限期一个月办齐。
这边儿呢、老人要求现有的工人跟他上山,要在山上修个“大馒头”。大家不明就里也不好深问,索性跟着干吧。老者指挥大家、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海眼北边儿的山头上修了一个大号儿的土馒头。
馒头修好了,总管也把人和锔锅的家伙什儿找齐了。老人笑着点了点头说:“大家分成四组,每二百五十人一组,在馒头的东南西北各自生起风炉化铁。”一声令下,大家闻风而动,一时间火光映得漫山通红。
七天很快过去了,老者觉得差不多了,就指挥着人们从四面把铁水向土馒头倒去。很快,铁水凝固了,一个巨大的铁锅扣在了土馒头上。只可惜老者计算得有些“误差”,铁锅缺了个口儿。正当人们以为铁锅没铸成、摇头叹息的时候,就见老者飞起一脚,巨大的铁锅向南翻去,不偏不倚的正好扣在海眼上,人们堵了三年也没堵成的水柱一下子没了声息。老者告诉大家,为了压住这口铁锅,还要在上面盖一座七级玲珑宝塔。
说完这话,老者踪迹不见,再看那口铁锅,已然化成一座山。人们这才明白,是鲁班爷显圣,帮大家镇海眼来了。人们听从鲁班爷的指示,建起了宝塔,就管这座山叫宝塔山,铸锅用的那个“土馒头”叫做锅山。可是人们纳闷儿,鲁班爷是神人,怎么会计算错误,让铁锅缺了个口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