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宁的院子当中,东宇同样跟唐宁汇报着。
“主子,看来陛下对您还是不够信任。”
唐宁看着东宇,笑了笑:“能理解,作为一国君王,就连那些小人都知道我没有在惠州,他若是真不知道,那他在这个位置上早就已经被推翻了。”
“说的也是。”
唐宁之所以这么快回来,一是因为水利马上就好了,二是因为唐宁得到了惠州的消息,所以加快了路上的节奏。
秦霄和唐宁两人都是明白人,相互试探,但又相互装糊涂。
都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他们两人的博弈,谁是螳螂?谁是黄雀?都说不准。
只是大佬的相互博弈,必有小兵会遭殃。
而工部尚书,就是这个遭殃的小兵。
工部尚书毕竟没有在惠州,若不是有心人给他说,而这个有心人则是被安排好的有心人。
作为彦王殿下的正妃和侧妃,从被册封的那一刻开始,两人就不可能和平共处,同样的,他们的母族也不可能和平共处。
对于工部尚书来说,能除掉自家女儿最大的敌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唐府如今做事都异常小心,虽然很少人去注意唐府,但是这么多年来,唐府都没有发生任何事情,足以说明唐府如今不好对付。
而唐府最大的靠山就是唐宁,如今好不容易抓到唐宁的辫子,当然不会错过这一次机会。
虽然是一次试探,秦霄和唐宁都没有任何的损失,对于他们两个来说,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
半个月后,水利工程已圆满完成,因为工部尚书的原因,如今,整个惠州百姓都知道,陛下已经来到惠州。
原本惠州百姓对秦霄就含着感激的心情,知道秦霄亲自到了这里,让百姓们的感激之心更甚。
这一次,由秦霄亲自主持,秦霄为了获取好名声,由官府出粮食,举办一天流水宴。
每个地方的粮仓都储存有足够的粮食,这一次流水宴用的就是粮仓当中的粮食,当然也不可能白用,用完过后会从其他地方将粮食运过来,填补粮仓的空缺。
不用自己出粮食,还能美美的吃上一天,百姓们更加开心了。
等秦霄和唐宁离开的时候,秦霄收到了一件礼物,这件礼物说是很俗气,但是自古以来能得到的却很少。
而这件礼物就是万民伞,百姓们赠送这件礼物的出行,只是告知秦霄,他们知道秦霄就是他们的保护伞。
秦霄收到这件礼物的时候,心情很是沉重,毕竟这件礼物按理来说不应该是他的,新修水利自始至终都是由唐宁提起,由唐宁监督才完成的,如今,他却摘取了最大的果实,而唐宁,百姓们似乎自始至终,都不知道唐宁来过一样。
从惠城离开的这一路上,一直都有百姓欢送,直到离开了惠州,才不见了百姓的身影。
也因为秦霄身份曝光,这一次回去的路上,并不像来时一样,因为这一路上有数千军队护送。
秦霄与唐宁并没有在同一马车,秦霄看着离惠州越来越远,心中的激荡也慢慢平复了下来。
因为有陛下的仪仗经过,数公里内的道路都被提前清理过,这也就让更多的人知道了陛下亲自去了惠州,而去惠州的原因则是因为惠州从去年开始便新修水利,好处不言而喻,惠州通水了,以后的粮食再也不用愁了。
都说阵仗越大,被别人惦记的几率越高,这话一点也没有错。
作为一国君王,不管你是明君也好,是昏君也好,都逃不过刺杀的命运。
以前秦霄很少出宫,那些人根本就找不到任何机会。
可这一次不一样,所有对秦霄憎恨的人,所有觉得跟秦萧有仇恨的人,一次性都跳了出来。
千防万防,总是会有漏洞的地方。
当第一波刺客冲上来的时候,很是轻松的,便被军队全部剿灭。
也是因为第一波刺客的出现,让那些刺客知道了他们与军队的差异。
当第二波刺客出现,即使只有明面上出现的,也有数百人。
这一次的军队损失惨重,而刺客也已经杀到了秦霄的面前,若不是秦萧的暗卫,虽说不会有重伤,但最起码也会受惊。
当然,因为唐宁的马车离秦霄的马车最近,唐宁也成为了别人刺杀的对象。
一时之间,队伍停了下来,秦霄派人去通知当地的官府,当地的官员被吓个半死。
按理来说,秦霄每经过一个地方,当地的官员必须要过来晋见,但因秦霄嫌麻烦,便没有让这些官员前来。
陛下在自己的地方发生这样严重的事情,不管他有没有责任,他都必须要将这个责任担下来。
只能说,今年是他的倒霉年,万年不出宫门的陛下出了宫门,重点还是在自己管辖内出了事情。
秦霄重新安排了当地的驻军跟随保护,而这一次带的人更多了,直接清点了一万军队,跟随在身旁。
不得不说,秦霄的这一操作,还真能跟出征的队伍相比了,毕竟,一般的君王出行,也就带两三千而已,而秦霄从惠州出发的时候,直接就带了五千,关键是这五千还直接夭折在了半路上。
因为这一次人员众多,所以秦霄一行人终于顺顺利利回到了京城。
京城门口,彦王引领百官在城门口迎接。
秦霄这一次做的不太厚道,但是既然已经做了,就不怕别人开口,在这个年代,君王的话就是圣旨,君王的所作所为,就代表着朝廷的所作所为。
百官心中也清楚,若是陛下在出宫前让他们发现,他们还会劝阻一下,顺便指责一下。
可此刻,陛下已经安全回京,那就什么都不重要了。
所以,并没有在秦霄面前说任何秦霄不高兴的事。
唐宁一直跟随在秦霄的身后,把自己当成一个透明人。
只不过,也只有他自己把自己当成一个透明人而已,很多人的目光都偷偷落在了唐宁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