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桐看着儿子的睡颜,眼泪不停地掉。
白文安心疼坏了,心疼儿子,也心疼媳妇。
他轻声安慰媳妇:“别难过了,儿子好好的。”
温桐眼泪汪汪的说:“都是我连累瑞瑞,他被欺负了,我也不敢报公安。
我怕李心如到时候一阵乱咬,又害了爸爸妈妈。”
白文安拍拍媳妇的背:
“媳妇儿,你不要自责,这又不是你的错。
你放心,这个仇我记着,迟早要让李心如还。
你不要偷偷去打她,容易出事。”
温桐红着眼睛说:“文安,你放心,我知道现在世道乱。
为了你,为了爸爸妈妈和瑞瑞,我也不敢乱来。”
白文安对媳妇说:“你放心,不会一直这样的,以后会好的。”
第二天,白文安找到白大伯说明情况,然后对他说:
“大伯,那个李知青要害孩子,说明品德有问题,以后她的所有事情都要慎重对待。”
白大伯对这个李知青本来就没有好感,现在更是厌恶。
没过多久,刘爱国发现分给他的都是苦活累活。
李心如想请假也不行,得和大家一起劳动。
白文礼觉得,人还是要多干活,免得想法多。
刘爱国两口子每天都累得直不起腰,真就没有了害人的心思。
白小月和白文安商量过了,关于给生产队创收的问题。
白文安说:
“让大伯组织村里的人一起干,只要不是个人干,问题不大。”
白小月问晏辞:
“阿辞,你说把大伙儿手中的榛子和松子都收在一起,炒制好,拿去卖,能不能赚钱?”
晏辞说:“收起来容易,就是卖去哪里?”
白小月叹气:“对啊,这里的人不稀罕,想拿去大城市卖,交通又不便利。”
晏辞安慰媳妇:“不要急,慢慢想办法。”
时间一下就到了8月底,快开学了。
白小月觉得小白可以去读书了。
她问儿子:“你想不想去读书?”
小白见姐姐天天去学校读书,羡慕得很,拼命点头:“我想去,我想去。”
白小月想着安安和小白一般大,就去问李明月:
“明月,我想让小白去读书,安安去不去啊?”
李明月高兴的说:“一起,一起,可以和我们一样。
读一个班,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多好啊!”
两人一起给孩子缝制小书包,白小月还在书包上绣了小白的名字。
李明月拿着书包翻看:
“小月,小白叫沐白啊,绣得不错,你给我家安安也绣一个。”
白小月点头:“好啊,绣安安吗?”
李明月叹了口气说:“绣王亦安,这还是她爷爷给她取的名字。”
白小月怕好友伤感,赶紧说:
“这名字取得好,平儿叫啥,我都还不知道他的大名。”
李明月:“王佑平,干脆给平儿也缝个新书包,他的也旧了。”
开学的时候,孩子们就一起去学校读书。
秋收开始了,大家都要下地干活,家里只有瑞瑞一个小朋友,温桐就把他带到地里。
瑞瑞看到温西雅在旁边地里干活,迈着小短腿去找姥姥。
他跟在温西雅后面,姥姥,姥姥的叫个不停,温西雅看到外孙心里很高兴。
向振南看到瑞瑞,眼睛就黏在外孙子身上了,但是又怕自己的身份害了他,只敢远远的看着,不敢靠近。
还好大着肚子的李心如去剥苞米了,没在这里干活。
不然,又得上纲上线闹幺蛾子。
中午要回家的时候,还是白小月去把泥猴子一样的瑞瑞抱回来的。
没过几天,村里真的买了一台拖拉机回来。
平时都是用独轮车一趟一趟运苞米棒。
现在,白文义用拖拉机突突几下就拉回去了,确实可以节省很多人工。
秋收完成,用拖拉机翻地速度快,翻得还深,把白大伯和叶建国高兴得不行。
两人天天跟在后面看成果,看拖拉机翻得又快又深。
白大伯叹气:“可惜就这一台,要是能多买几台就好了。”
叶建国:“是啊,但是,拖拉机太贵,大队没钱啊!”
白小月知道大队想多买几辆拖拉机,但是又没有资金,她也一直在琢磨这个事情。
这天,她在喂猪的时候,想着可得给猪吃好点,交任务猪的时候,等级就可以评得高一点。
转念一想,可以养任务猪,为啥不能养任务羊,任务鸡,任务鸭呢?
大队可以买来小动物,让社员领回家里养,养大了上交大队,大队统一交食品站。
大队补偿社员一些工分。
这样,社员可以增加收入,大队也可以有钱买拖拉机。
白小月仔细想了想可行性,好像没啥问题。
晚上,她就和晏辞说了自己的想法。
晏辞抱着她亲了一下:“媳妇儿,我觉得没问题。”
白小月很高兴:“阿辞,真的可行?”
晏辞:“先和文礼说,让他去和大伯讲,应该没有问题。”
第二天,两口子就找白文礼说了这个想法。
白大伯先去找白文安问了,然后,又去公社报备了。
回村里,几个村干部还写了一个文件,
给集体养一头猪长多少斤评多少工分。
给集体养一头羊长多少斤评多少工分。
给集体养一只鸡长多少斤评多少工分。
给集体养一只鸭长多少斤评多少工分。
上面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还专门开了社员大会,让社员都按手印,然后登记各家领哪种动物回家养,大队统一购买。
主劳力少的家庭特别高兴,老人可以在家搞养殖挣工分,可以改善生活。
看大家都很积极登记,村干部脸上都带着笑容。
白小月觉得,反正家里已经养了两头猪,再养一头也可以,就登记了一头猪。
忙完了这事,大家又忙着上山搂柴火捡榛子。
柴火有男人去准备,李明月非要拉着白小月一起去捡榛子。
温桐把瑞瑞放在白母那里,也要一起去。
三人路过白文礼家的时候,白小月问叶凤琴:“嫂子,你上山不?”
最后,是四个人一起上山去,走在山脚的时候,碰见了刘爱国和李心如两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