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又称宛,位于中国最东端的大型盆地南阳盆地之中,头枕伏牛,足蹬江汉,东依桐柏,西扼秦岭。是豫、鄂、陕的交通要道。
清朝时期,为了便于控制大片的南方疆土,清朝政府曾大力辟建驿道,整饬驿站。北京通往云南贵州的驿道干线即从南阳经过,设在城东的宛城驿站是中途一个重要的传递站。
驿道的开辟,使南阳的经济得以恢复,地方工商业及农业生产也开始变得活跃。由于陆路的畅通,与驿站近在咫尺的白河码头成为水陆交通的连接点,当时,南阳形成了南船北马的交通格局。千帆百舸的货物在这里装卸,四方客商在这里贸易,使沉寂多年的南阳城又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由于南阳的特殊地理位置,南阳还是防范太平军和捻军的重要城市,清廷一直在此驻有重兵并储有大量的战争物资。当城中的战事结束以后,陈玉成当即令施文礼派出官员清点,仅是清点就花费了两天时间。
南阳一战,共击毙妖兵两千余人,俘虏三千人,宋景诗部五千余人反正。太平军死伤百余人,多为不太熟练的马军将士。缴获粮草八十万担;金银百余万两;牛马六千余匹;火枪六千余杆,有火绳枪、燧发枪,以遂发枪为主,不过还有二百余杆击发枪;火炮有红夷大炮、子母炮、奇炮、冲天炮三百余门;红粉和铅码无数。
南阳的收获,让陈玉成的本已因为查抄苗沛霖以后略微鼓起的腰包更加丰腴起来。不过还不止这些,最让陈玉成高兴地是,南阳城内居然有一个官办的兵器坊,其规模比苗沛霖在苗家寨的兵器坊大得多了。
南阳从战国时期就是重要的冶铁中心,尤其是南阳府下辖的舞阳盛产优质铁石,是南阳兵器作坊的主要来源。
看着胜保赠送的大大小小的火炮,让后世对清代火器不太了解的陈玉成犯了迷糊。在他的脑海中,他一直认为清妖崇尚骑射,根本不重视火器的发展。清代重视火器的发展,应该是在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洋务运动的事。后世的电影、电视上播放的无论是两次鸦片战争,还是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的片子,清朝的军队大多还是保留在冷兵器时代,哪有这么多火器?
不过经过一直随同在身旁的宋景诗介绍,陈玉成才知道自己对清朝火器的认识还是太肤浅,完全颠覆了他以前的认知。
清妖对火器特别着迷早有传统。早在后金时代,野猪皮努尔哈赤受阻宁远城下后,清朝就对火炮的使用就有了强烈兴趣,对火炮接受使用的积极性高的惊人,甚至远超明朝对火炮技术的重视程度。
1630年鞑子们在海边捡到一门红衣大炮,佟养性帮助清朝制作了第一批40门“天佑助威大将军”。这批红衣大炮不但有瞄准装置,炮口高低可调,而且有炮架,移动方便,可称中国最早的自行火炮。
之后辽东三矿徒降了鞑子,这三人辖下可都是明朝最为精锐的火器部队,特别是受过葡萄牙人的培训,懂得使用红衣大炮的炮兵,给黄台吉又送去了一个巨大的礼包,使得清朝火炮的发展和使用技术提前了几十年,超越大明而后来者居上。
在清朝入关后,由于有了当时东亚最为强大的火器——红衣大炮,所以攻城掠地、横扫南明如儿戏。顺治时期,清军灭南明收新疆,因此火炮技术继续发展,此时期清朝的火炮装备数量有增无减。
康熙时期初期太平了一段时间,清朝的火炮制造生产速度放缓,但随着三藩叛乱,清朝战事再起,火炮生产数量再度大增,清朝灭三藩,平噶尔丹的过程中,西藏、青海由于地形限制,需要轻炮;而驱逐沙俄,灭郑氏则是需要重炮。此一时期清朝的火炮种类迅速增多,在重炮方面,制出了当时最好的铸造火炮“武成永固大将军”,轻炮则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只是到了康熙后期,清朝由于内外压力威胁较小,基本没有重型红衣大炮的需求,所以重型红衣大炮的生产变的非常少。但轻炮的开发生产却异常兴盛。清代轻炮发展兴盛,是因为自康熙时期北边驱逐沙俄,东南平了郑氏,周围已无敌手,重炮需求不大。而对付南方零星邪教作乱以及土司割据,也用不了重型红衣大炮,而是轻炮最好用。
加上康熙之后国内形势相对稳定,清军久不作战,疏于训练,贪图享乐,哪里还愿意操练劳苦的弓马骑射和刀枪肉搏,所以都是希望装备训练火铳。当时的火铳训练比射箭简单的多。装上药啪的一响,把个铁丸打出去就可以了,又轻松又好玩,是个人都可以完成。而射箭那真要累死人,不用上百把斤力气根本就拉不了硬弓,刀矛训练杀杀杀的那也绝对是苦活。
所以清朝从这时起,火器的装备率越来越高,至于弓马骑射刀矛肉搏则逐渐荒废,过渡到了主要用火器作战时代,大量的鸟枪与轻炮取代了弓箭长矛。
只是清朝作为夷族征服者,他们始终都只是把自己看做是中原的征服者,从来没有没有把自己当做主人看待,也从来没有把汉人当做自己人,对汉人的防范意识更是刻到骨子里。
满人不过百万,汉人可是数万万。汉人的数量始终是鞑子的数百倍,每人一口唾沫就能淹死他们。所以从康熙这个自称为“十全老人”的老鞑子开始,大炮作为战略武器,绝对得握在鞑子自己的手里。当时慢的出奇,故障率极高的火绳枪却是汉人的绿营兵可以普遍装备的。
汉人兵丁握在手里的武器越先进,他们满人的统治就越危险。所以鞑子窃取华夏之后,别说红衣大炮,弗朗机炮都不让绿营使用,就只准绿营用什么子母炮、劈山炮、奇炮这类几十、百来斤的小炮。
当年康熙在雅克萨对俄罗斯,在西北对噶尔丹,都让鞑子们吃足了燧发枪的苦头,对燧发枪可谓是有刻骨的仇恨。就因为知道这火枪的厉害,才要坚决遏制它的发展。
火绳枪早就广为应用,满清立国之后要再禁用,很不现实。幸好这东西,只勉强凑合能用,镇压没有火器的作乱草民足够。
燧发枪就不一样了,它可是古代军队和近代军队的分界线,由它而起,再加上刺刀的话,就是全面的军事变革。鞑子多半是看不到这点,但他们能看到,如果放纵火枪发展,就会面临一个非常恐怖的现实,那就是一枪在手,人人皆可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