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上旬的南京,气候寒冷。
好在,已经过了去年最冷的十二月。
去年的天气,无比寒冷,南方地区稍微好一些,更加暖和。北方大部分的地区,气候酷寒,非常寒冷。如果不是早就推广了红薯、玉米和土豆这些粮食,去年那样的寒冷,就会有无数人流离失所。
粮食是最关键的。
气候寒冷,粮食减产,如果不能维持粮食的产量,百姓就活不下去。
如今的朝廷,地方稳定。
施政的官员,也是有能力有智慧的人,所以北方虽然苦寒,百姓也不容易,却顺利熬过去。
内阁署衙中。
张昭看完各地送来的奏折,看到北方的各地赈济灾民,稳定民心的举动,看到北方百姓都熬过去,心中松了口气。他作为内阁首辅治理朝廷,国内出了什么动荡,他是负主要责任。
张昭看完书信,琢磨了一会儿,觉得国内的这一事情,还是要安排人去通知皇帝陛下。否则,皇帝陛下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为此,张昭把蒯良喊来,说了把去年寒冬的情况,以及各地赈灾的情况送去天竺的打算,问道:“蒯相,你觉得行不行呢?”
蒯良略作思考,说道:“张相的安排,在下赞同。只是,我认为可以补充一些。”
张昭问道:“怎么补充呢?”
蒯良说道:“朝廷零零散散的,都会有奏折送去前线,让陛下知道国内发生的事情。现在是一月,新年伊始,所以我认为,现在做一个去年的总结。”
“从去年正月开始,把去年初,到年尾发生的一些大事,不管是好的坏的,都做一个总结,送去西域陛下的手中。”
“如此一来,让陛下知道我们做了哪些事,也知道我们哪些没有处理好。否则,陛下回来后发现,对我们是不利的。”
蒯良问道:“张相认为怎么样呢?”
“妙啊!”
张昭眼神赞许,说道:“蒯相说得对,就这么办。依我看咱们的这位陛下,估摸着要一直在外面东征西讨。每年送去一年的奏折也不错。”
蒯良说道:“张相言之有理。”
两人交谈着,说着送去奏折的事情,只是敲定一年发生的大事,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在每个人的眼中,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想法都不一样。
这需要消耗时间。
在两人商量的时候,一阵脚步声音传来,侍从进入,躬身道:“张相,有陛下的来信。”
张昭接过来,迅速的浏览。
他看完后递给蒯良,说道:“陛下真是神速,都已经杀了天竺超日王,要夺取天竺全境。现在,陛下又要抽调更多的官员去。”
蒯良看完后,叹息道:“张相,我是头一次觉得头疼,为士子的不足而头疼。这一年多时间,各州相继建立大学,五经馆也在扩招。”
“天下士子,每年涌现出无数。”
“可是,还不够。”
“西域诸葛亮方面,经常派人送书信回来,请内阁安排士人去支持。现在又多了个天竺,而且天竺更大,更加的广袤,足足要设立三个州,需要的人才是海量的。”
“光是补充士子,就是个大问题。”
蒯良一脸无奈的模样,感慨道:“咱们现在,要抓紧时间补充士子,否则后续陛下的扩张,我们无法支撑。”
张昭点头道:“的确如此,目前的缺口太大。另外,陛下要抽调鲁肃去西域担任象州副总管,要抽调陆荣、薛综和黄射离开。空缺的官职,也需要补充,尤其青州刺史的人选,必须拟定。”筚趣阁
蒯良说道:“国内的人才比较多的,补充并不难。”
张昭问道:“蒯相可有人选?”
蒯良回答道:“张相认为谁更合适呢?”
他把问题抛了回去,张昭是内阁之首,很多时候,蒯良尊重张昭的意见。
张昭思考一会儿,开口道:“依照老夫看,目前有两个人选。”
蒯良说道:“愿闻其详。”
张昭说道:“第一,会稽太守顾桐,他当年就追随陛下。先担任芜湖县令,后转任会稽太守,政绩斐然。而且,顾桐担任太守已经八年左右,有足够的资历。”
“第二,是选择东海太守诸葛瑾。他是陛下身边的主记出身,能力出众,在东海郡期间,政绩斐然,使得东海郡繁华富庶,有能力也有资历。”
“这两人都合适。”
“蒯相认为,哪个人最合适呢?”
张昭没有敲定,他看向蒯良,说道:“蒯相认为谁最合适?”
蒯良心中权衡着。
顾桐是顾家的人,虽然不是顾雍的嫡系亲人,却是一家人出身,都是顾家子弟。另外,顾雍本身是顾家的族长,是有着最大话语权的。
安排顾桐任职,等于卖顾雍一个好。
诸葛瑾则是诸葛亮的大哥。
诸葛家有诸葛玄在朝中担任礼部尚书,诸葛蓉又是陆玄的妃子,再加上诸葛亮是西州刺史。如今诸葛亮要迎娶顾家的女子,这层关系网下来,影响力已经非常大。
进一步提拔诸葛亮,诸葛家内外都有人,也不好控制了。
容易尾大不掉。
只是,蒯良思考后,认为张昭提及诸葛瑾,一方面是两人关系不错,毕竟诸葛瑾是从张昭身边出来的人。另一方面,诸葛瑾也等于是未来太子的班底。
这是投资太子。
蒯良权衡后,转眼下了决定,目前来说太子的权重更重要。
顾雍可以暂时不管。
蒯良下了决定,却一副无奈模样,说道:“不论是顾桐,亦或是诸葛瑾,都是合适的人选。这一点上,张相是吏部尚书出身,对下面的官员更了解,张相认为谁合适呢?”
张昭微笑道:“老夫想听听你的意见。”
蒯良说道:“诸葛瑾更合适。”
他见张昭始终不开口,直接给了答案。诸葛瑾可以算作太子一系的人,毕竟诸葛亮是太子的师兄,诸葛家和太子关系不浅。
另外,诸葛瑾也算徐州系出身。
徐州曾经是蒯良的大本营,提拔诸葛瑾,虽然也符合张昭的利益,同样也符合蒯良的利益。
张昭微笑道:“既如此,那就这么定了。黄射的九江太守接任人选,从朝中安排一个人去就行,依我看去年调入朝廷吏部的郎中李严就不错。”
“李严这个人,先在阎象治下的荆州做事,被安排担任襄阳县令。他调入吏部担任郎中,做事很有章法。”
“黄射卸任,李严能胜任九江太守。”
“陆荣和薛综的调动,就不用管了。”
“自然有补充的。”
张昭看向蒯良,问道:“蒯相意下如何?”
蒯良说道:“可以。”
他对其他的人选,没有太多的安排。毕竟空缺的人选不多,而且安排了诸葛瑾,对于蒯良也说也不错。
张昭见蒯良不反对,又召集顾雍、阎象一起商讨。
四个人议定调动的人选,就先拟定诏书安排人火速送往天竺,要交给陆玄一份。然后,再度安排人传令,分别去通知鲁肃、薛综、黄射和陆荣各自的调动。
消息传到青州临淄。
这是目前的青州的州治所。
鲁肃治理青州期间,都在临淄办公。从陆玄的身边外放到青州,说短不短,一晃都已经四年多,鲁肃治下的青州愈发的繁华了起来。
早年的青州,是荒凉地区。
黄巾大乱后,青州一直动荡不休,再加上青州侵犯兖州时,曹操一力破掉青州黄巾,带走无数的人口,使得青州自此人口凋敝。
好在这些年粮食丰足,再加上地方稳定,人口慢慢的回流。
地方上不断的发展,人口在迅速增加。
离开的许多士人,也回到青州。
另外,青州靠近大海,也能像徐州一样晒盐。青州本身的地理位置也很好,能沿着青州北上去冀州、幽州,能沿着青州南下去徐州等地。
鲁肃大力发展农业和商业,才有了现在的青州。
青州各地方,鲁肃全部走遍,足迹踏遍山山水水,对青州了如指掌。
这段时间的鲁肃,忙着为即将到来的春耕做准备,检查地方贩卖的粮种,检查耕牛的情况,通知各地为开春准备的时候。
他忙得脚不沾地,一天有很多的事情要安排。
这一日,鲁肃在翻看东莱郡上奏的资料,忽然接到了朝中送来的调令。
鲁肃看完调令,整个人都有些愣神。
让他去负责天竺地区,担任象州副总管,暂时协助荀彧做事。象州下面,设立贵州、北象州、南象州三个州的地区,他这个副总管,未来要接替荀彧的事情。
鲁肃知道自己进一步的机会来了。
这更是要开疆拓土的机会。
鲁肃心中欢喜,因为去了象州才有更大的平台。只不过鲁肃激动后,看到诸葛瑾要代替他担任青州刺史,也没有什么担心的。
诸葛瑾是有能力的人。
鲁肃收起情绪,就迅速的整理文件,把要交接的事情安排好。
同时,也召集刺史府的诸多佐吏,把要调任的事情安排了,说了诸葛瑾要接任的事情,让下面的人各司其职。完成了这些,鲁肃却又专门去拜访了一些人,邀请了一些士人跟着去象州。
一切完成后,鲁肃才离开临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