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顾问说的非常对,老大哥的经验确实值得我们借鉴,但是我个人认为不能照抄,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大哥与华夏的情况的不同,最基本的不同我觉得是两国的经济和军事分布的差别,老大哥的成功在于当时的军事经济中心明确且集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只需要夺取了经济军事中心基本上就可以说赢得了胜利,但是华夏局势错综复杂,不仅仅是经济中心不明确或者到处都是,人口中心也是分散的, 军事方面更加分散,我们攻占任何一个大城市都可能引起连锁反应,不仅仅是蓝色政府,还有各方势力都会有反应。”
这次王同志稍微有些沉默了,但是李顾问还是立即表示反对:“虽然你说得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都没有尝试为什么先放弃成功的经验?”
这次何立文也有点冒火了,这不是死鸭子嘴硬嘛,不过为了达成目的还是极力克制地说,“我们其实不是没有尝试,南昌行动就是一次经典的尝试行动,但是南昌行动之后立即在全国范围引起了连锁反应,主要原因是军事装备和弹药都是消耗品,尽管我们可以不断补充人员,但是第一次的大规模行动以后,枪支弹药如果无法自己有保障体系,那么行动结果必然如同南昌行动一般,大家回顾一下南昌行动后期的核心问题是不是无法得到有效的后勤供应,假如枪支弹药源源不断的得上,是一种什么结果,而老大哥那边情况不同,在经济中心行动以后顺势接手了原来的军事工业等基础,但是在华夏,原本就没有多少,绝大部分原来就是向国外采购,所以我们坚持的概率就无限接近于零。所以不是我们不学习老大哥的成功经验,而是一开始就是学习的老大哥的经验。”
后面的何立文没有再说,相信大家都明白,一开始南昌行动就是按照老大哥模式行动的,最终结果可以说不太理想,虽然意义重大,但是最终越打越少,从而不得不战略转移。
这次连李顾问也有些哑火了,不过他还是表示保留个人意见。
这样何立文的初步目的也就算达成,不求全部改变这几个人的态度和看法,只要能影响到,就算初步达成,不过何立文还是补充了几句:“工业园的事情相信在坐的各位也清楚了,我们现在已经在开始枪支弹药的生产,虽然还不足以支撑整个组织,但是如果各位对于这方面有疑问,我们不妨拿工业园作一个比较,在有枪支弹药生产这一后勤支援的情况下,看看战争的方向怎么走,我们把这个当作一个样本,然后才决定如何做这样也是可以的嘛。”
其实何立文最担心的是当局面恶化到一定情况后,搞不好这些人把工业园的武装力量都填进去了,这就与何立文两个这几个月的努力背道而驰了。
最后还是博同志比较老好人,出来打圆场:“我觉得何先生所说的值得我们认真考虑,工业园一者已经在逐步完善,我们也不能轻易放弃,所以我们以工业园来作为样本,作为决策参考还是非常好的,而且工业园都是新后,装备也相对比较差,在这样的情况下由工业园自己生产装备完成换装最终看看结果如何也好。”
“我也赞同。”王同志也终于表态。
有这样的结果何立文已经相当满意了,最后因为考虑到大规模支援不太现实,但是后续也会进行支援,战争即将开始,减少牺牲还是有必要的。
“今天既然来了这里我也个人表个态,如果组织方面需要什么帮助,我会尽个人全力帮助,当然这个不是我家族的态度也不是我们政府的态度,是我个人行为,工业园那边缺少的的水泥等资源我会尽快组织运输过来,如果组织有其他需要也可以跟我说。”
“如果要说困难,我们这边最缺的还是武器装备,特别是重武器,这些何先生可以帮忙解决吗?”王同志有点激动地说。
“武器装备我这边可以想些办法,你也知道现在蓝色方面封锁还是比较严格的,要运输过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就是就算我组织运输过来,一方面量不太好保证,另外一方面就是前面所说的后勤保障问题,我运输过来的最可能做到的是我们国家那边的装备,这样运输过来后勤保障就很难,因为弹药制式不同,所以我个人意见是我尽力提供军工生产相应的设备和资源,这样一方面相对容易过来,另外一方面这个对于组织相对有一个长久的自我保障能力你们觉得怎么样?”何立文刻意往工业生产方面引导是希望他们保守一些。
“我觉得这样更好,何先生哪怕是提供了装备,但是弹药长期保障是一个问题,另外我们自己有生产能力确实是更长久发展的方向。”博同志可能是耳根比较软件的原因,也可能是比较老好人。
“我也赞同何先生支援设备,这样相当于我们自己有了造血能力。”王同志的表态。
“我还是保留个人意见,我们应该攻占大城市,迅速完成革命事业。”
“关键问题是我们就算重新攻占南昌也是没办法获得武器装备,除非是缴获。”何立文轻轻地噎了一下李顾问。
“好了,既然我们三个人两个人同意何先生提出的方案,我们就决定,拜托何先生尽力帮忙把军事生产这一块的加速。”
“这个请放心,我定会尽全力,不过也希望组织方面在时间方面保守一些,毕竟我组织设备等运输过来,然后这边投产等都需要时间,希望我们生产这块能够尽量跟上脚步。”
“何先生也请放心,既然何先生有办法帮我们建设军事生产力量,我们会尽力配合拖时间,毕竟现在拖的时间越长对我们越有利。”博同志立即接话。
其实不得不说这些人还是忠于组织,将组织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只是在看待问题的角度出现了偏差,也受到了老大哥的人的思维的影响,经过何立文一说,虽然不至于说完全改变过来,但是有所改变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终归不会比原来更差了。
初步目标达成,何立文便提出告辞,不过还是在博同志等人邀请下参观了一下,虽然有了赵学文前面的资金支持,条件相对还是比较艰苦,何立文也表达了继续支援的意愿,让有需要和赵学文联系,他和赵学文既然建立无线通讯,电台其实早就可以解决了,不过原来两个人可以意识沟通也就没有急于这个。
回到工业园以后,何立文从现代下单了两台电报机,带语音的那种,表面工作还是要做的,不过也只是下单了两台,组织使用的还是主要依靠生产,两台比较先进的电台作为专用联系电台,其实也用不上就是,不过需要让其他知道两个人有及时联系的渠道而已。
例行开会以后何立文便往回赶,上海毕竟是他的工作地,不能离开太久,一者很多事情必须他点头才可以做,另外也不想引起蓝色方面注意,正常的商业往来肯定不能驻留太长时间。
回到上海租界以后,何立文返回现代,采购了大量水泥和钢筋,这些能用钱解决的就不再去顺了,以前是没有办法送过去,虽然从那边顺敌方的资源可以起到削弱对方的作用不过不能过度依靠这种方式,不然都不用建工业园了。
何立文希望的改变是从根本上的改变,不是纯粹的帮助,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不然基础的地方没有发展起来还是没办法。
不过水泥钢筋这些现代产能过剩,现在急于把防御这块提升,所以就从现代采购了。
运输是走的正常程序,从上海运过去,虽然成本增加了,不过合理了,反正钱这玩意不缺,只要不乱花就行,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最终肉都在锅里,毕竟不能撒钱,有了大量的运输需求,物流行业也相对会发展起来,这个是后代大基建的经济逻辑之一,一个行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很多关联产业,如同工业园一般,虽然只是解决了一万多人的就业,但是这些人的聚集就带来了很多商业机会,整个工业园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小型城市,而上下游的需求也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像仓储、物流虽然大部分是赵学文在做,但是相关的需求也带来了整个关联行业的发展。
当然水泥钢筋何立文是超标采购的,这样就会有一部分输送到根据地,用来加强防御,历史终归不会着以前的轨道前行了。
不过组织方面的军事布置没有作太大的调整,前出黎川的部队并没有撤回,但是从赵学文反馈的信息来看,最少是没有按前面的计划主动进攻,这就是好消息了,只要不过于冒险,采用防御性策略,在何立文与赵学文的努力下,终归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