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舍前方还规划了一片小广场,平整好地面,泼上些糯米水,再用石碌碡在上面来回滚动,压实,就会非常平整光滑,几乎不会扬尘。
连接各处的道路,用主道用青砖,支道用河沙与青石铺就,这样即便下雨也显得很干净,不会踩得到处都是一片泥泞。
旁侧,一座能容纳三四百人的小礼堂已即将完工。
至于各样家具,从流民中寻来的木匠们正在旁边紧锣密鼓地打造着。
......
工地上遍地都是流民们忙碌的身影,虽然一个个衣衫褴褛,但干活都很卖力,脸上不时还能见到一抹知足的笑容。
自他们从管事的嘴里得知,自己正在参与建造的书院,是专门收留那些在灾难中失去双亲的遗孤之时,都傻在了原地,不敢相信还有这等好事。
心道,蕲州这边的官府,不仅花样百出地赈济他们这些外地来的灾民,如今竟还为这些无人照管的孤儿建书院。
这么充满人性关怀与爱民如子的官府老爷,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
他们都不想回乡了怎么办?
于是,卖力干活的同时,彼此心里又酸的要死。
忍不住想,要是自家的孩子也能进这所书院读书的话,将来不说如何有前途,但肯定比他们这些做父母的出息多了。
就有心思灵活的流民在做工的间隙,找上了管事,腆着张笑脸不要钱似的说着官爷们的好话,然后跟人打听若他们这些流民就地落户的话,孩子能不能进这座书院念书啊?
闻之,挺胸叠肚的管事哈哈一笑。
被捧了半晌,他心情还算不错,也有心多说几句:“想什么美事呢?这所书院可是专为灾后遗孤开办的。
“再说了,这也不是官府办的。是一位得了四皇子赏赐的姑娘,不忍这些孤儿活活饿死,也为了回报四皇子,而自愿把赏赐的田地与庄子拿出来安置这些孤儿的。
“光是照管六七百个大大小小的孤儿们吃喝拉撒睡都要忙不过来,不知要耗费多少银钱呢?哪还有余力接收其他的孩子啊!且好好干活去吧!”
流民们不觉大失所望。
*
林幼卿随着四皇子的介绍,大略看了一下各处工程的进展。
做工的人手脚都很麻利,三分之二的建筑差不多都即将竣工。
眼下,泥瓦匠们目前正在用石头,打围墙的地基了。
“幼卿,这一圈看下来,还满意吗?若是有哪处不满意,本皇子让他们改过来就是了。”四皇子从眼前的建筑群上收回的视线,落在了身旁的林幼卿身上。
林幼卿笑着颔首:“嗯,这样已经很好了。不过还有一件事需要劳烦殿下。”
“但说无妨。”
“书院即将落成,就是还差一块匾额,民女想跟四皇子求一副墨宝!”
“这个容易。”四皇子一听来了精神,毫不谦虚地自夸了起来,“本皇子的字虽不及当世的书法名家,但也是自小便开始用心练习的,尚算拿得出手。只是提哪几个字呢?‘遗孤书院’吗?”
林幼卿摇头:“民女想了一个,觉得还不错,不如……就叫‘春蕾书院’,殿下觉得如何?”
俗话说看破不说破。
对着和尚不骂秃驴。
这些孩子是孤儿没错,但也无须用“遗孤”两个字来不断地刺伤他们。
四皇子凝神细品一番,不觉笑道:“春蕾,春日之花蕾,恰如其分!这些命苦的孩子能遇见你,真是他们前世修来的福气了!
“好!本皇子回去就给你写出来,再让人直接做成匾额,书院开张那日再送来给你挂上。”
临走时,两人又去看了一下,被安置在工地一旁的草棚子里的孤儿。
工地做工的流民是一日三餐,孩子们这边是两餐。
这边正是用饭时间,孩子们排着歪七扭八的几列长队正在领饭,旁边还有维持纪律的差役。
可能是出于对官府中人的畏惧,这些孩子都显得很乖,很少有淘气打闹的,都伸长了脖子眼巴巴地盯着前方,不断冒出热气的几口大锅,眼底尽是对食物的渴望。
可能是已然得知了,旁边正在建造的房子是给他们住的,大些的孩子们满是污迹的脸上都带着真诚的笑容。
而懵懂的幼童,则顶着个萝卜头一样的大脑袋,睁着一双双乌溜溜的眼睛,显得茫然而无措。
......
远远看着这一切的林幼卿,轻叹一口气,觉得自己任重而道远。
*
半个月后,春蕾书院正式开张。
那日来了许多人,城中的官员与富商们基本都到场恭贺。
这些人原本只送了一份贺礼,后来在四皇子当场捐赠五万两白银与一百石米粮之后,也不得不纷纷跳出来慷慨解囊。
书院的先生们与师傅们,以及孩子们,还有在场的宾客们连声叫好,把欢乐的气氛推到了最高潮。
一个月后,秋意渐浓。
南方灾区洪水退去的消息满天飞,城外的流民们纷纷结伴踏上了归程。
林家老两口怕自家孙女独木难支,一合计便决定留下搭把手,带着小勇兄妹搬进了庄子。
而林家三个儿子也将跟着城外的里长与乡亲们一起归乡,重整家业。
得知消息后,林幼卿也无意挽留。
不过,总归是一家人,该走的礼还是要走到的,一家送了一辆骡车,三百斤粮,以及一百两盘缠,算是她这个做侄女的一点心意吧。
书院的事务千头万绪,毫无经验的林幼卿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送走林家人后,她又一头扎进了书院的工作之中。
因为教学宗旨不同,春蕾书院的课程设计也不同于一般书院。
通常上午学习文化课,跟夫子识字、背诵、练习书法。
下午则是兴趣实践课,木工、种田、石匠、算术、武艺、医术、厨艺、女红、纺织等,目前就这九种课程,可按个人兴趣来选择学习。
三岁以下的孩提,目前还不需要学什么,有从流民中挑选的妇人来照顾。
三岁到六岁的孩子以文化课为主,下午的课可以不上,自由活动。
林幼卿甚至还把自己上学时的那一套搬了出来,要求六岁以上的孩子,要参加晨跑、打拳,早饭前晨读半个时辰。
小孩子们的身子骨要从小就开始捶打,这样长大后才能拥有一副强健的体魄,来日不论他们从事什么行业都很占便宜。
而孩子们的记忆也是最好的,小时候背诵的知识是能记一辈子的,不应该浪费了老天爷赏赐的这份天赋。
......
刚开始孩子们都还有些茫然无措的。
但逐渐安定下来之后,晓得生存有了保障,便逐渐暴露出了天性,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但也有一小撮半大的孩子打架闹事、欺负弱小、偷东西、骗人......,总之,之前在家中的一些恶习都带了出来,令夫子师傅们头疼不已,吹着胡子骂他们“孺子不可教也”!
事情最后直接捅到了林幼卿这个山长面前。
为了不影响其他孩子的学习进度,与夫子们的教学热情,林幼卿便接手了这些“刺头”的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