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自从六月份朝廷起五十万大军北征建奴的消息传来,这可把南方人给惊呆了,朝廷居然这么强大,还居然这么豪横?
南京小朝廷更是吓得惶惶不可终日,咱现在是一个小小的浙江也拿不下,北方还经常被史可法这个混蛋欺负,这还有出路吗?
只能自我安慰,这肯定是假消息,最多二十万,谎称的五十万拿来吓人的。
眼前不就有史可法这个臭不要脸的吗?十万人诈称二十万。
不过随着北方的消息不断传来,反正那兵是实打实的从京师附近路过的,还有京师到山海关的铁路,还有山海关到锦州的铁路拥有者士绅商人们的证明。
五十万大军只多不少,顿时在南方传得沸沸扬扬。
也许正是应付了一句话,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天下乱了二十年,百姓早就心盼稳定大治。
这江南的百姓心中不由希望朝廷大军快点南下,消灭叛乱,中兴大明。就南京城里的那些臭鱼烂虾,只知道争权夺利,打哪都打不赢,没有前途的。
所谓人心思定,心怀大义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还有便是商业的兴起,商人地位的提高,江南的商人和部分开明的士绅也不由彻底倒向北方的朝廷,当即给与史可法部的钱粮支持。
史可法是脸都笑烂了,表示从来就没有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从七月份开始史可法部就加大对扬州的攻城力度,在钱粮的刺激下,士兵们嗷嗷叫的对扬州发起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但是扬州毕竟是一座大城,还是一座坚固的大城,城里士兵又多,还能得到南京朝廷的不断支持,史可法短时间还真是拿不下扬州。
一连十几天的激烈攻城,伤亡惨重,史可法都有点于心不忍了,马上叫停了攻城。
史可法难受,扬州的守军更难受,再加上今年以来,南京小朝廷不断的拖欠军饷,士兵们早就不满了。
南京小朝廷刚成立的时候,因为扣押了北方朝廷大量的漕粮而短时间暴富过。
但是不加节制,没有开辟新的财源,只得坐吃山空。
再加上倚靠江南的士绅,不得不对江南的士绅进行妥协,对江南士绅的欠税情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于是南京小朝廷到了崇祯十七年后,就入不敷出了。
再加上军中将领的克扣,扬州士兵能拿到手的就更少了。
扬州的盐商给刘泽清的大军贡献了不少钱粮,当然肯定是到不了士兵手里的,全部被几个高级将领给私分了。
眼看着朝不保夕,还不多挣点钱,要是以后北方朝廷打过来了,把官职给撸掉,也还能在家当个富家翁。
刘泽清是原本的山东总兵,被朝廷一吓便南逃,他肯定知道没有回头路,要是被北方朝廷抓住肯定是死路一条。
但是咱刘泽清也不想努力,就是混,能混一天就是一天。特别是扬州的生活,那叫一个好,美酒美食美人伺候着,刘泽清都不想挪窝了。
八月十日,欠饷高达数月,忍无可忍的扬州守军开始暴乱。
史可法一脸懵逼的看着扬州城内的烽火,本督师都准备退军了,这是搞哪样?
原来史可法在扬州城下熬了五个月,还不见有破城的迹象,便准备退到后方休整一下。
但是阎应元,黄得功等坚决反对,这一退士气可就衰竭了啊,这两日史可法也在反复摇摆之中。
然后就见扬州城内烽火四起,还有城内守军传来要归附的消息。
史可法当即召集了几个主要人物商议对策,只见史可法说道,
“刚才有城内的士兵传来书信,说他们在城内发动了反正,让我们尽快进城接应,这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啊?”
“本督师看还是要小心行事,我们不能再败了,再败一次,本督师是真的没有脸面面对朝廷了。”
阎应元,黄得功,马士英几人一脸的无语,本来这扬州围城战早就可以取得成效,但是在史可法督师的骚操作下硬是拖了五个月还没有破城。
阎应元首先提出将扬州的粮道封死,也就是扬州南端的运河,史可法当时答应了下来。不过一个月后史可法便反悔,说城内还有数万的百姓,万万不能让其饿着。
黄得功提议重赏士兵,让其附蚁攻城,史可法当时答应了下来。不过亲眼看着士兵伤亡惨重,史可法当即便放弃了这个办法。
马士英提议长期围困扬州,史可法现在要退军,说先退到后面休整一番。
阎应元当即说道,
“肯定是真的,现在扬州城内多处起了烽火,这还有假。”
黄得功也说道,
“督师大人出兵吧,卑职愿意打前锋。”
马士英也不落下,
“督师大人,机会难得,今日便可破扬州。”
史可法只得说道,
“那就试一试?”
这一试就不得了,史可法的大军当即攻城,城墙上的士兵都跑得没有影了,城内的叛军也趁机打开城门迎接史可法的大军入城。
最终刘泽清带着有数百亲卫弃城而逃,扬州也终于落入史可法的手里。
眼见扬州如此轻松到手,马士英,黄得功,阎应元等当即劝史可法再接再厉,渡过长江。
史可法磨磨蹭蹭最后还是在几人轮番的轰炸下答应了下来。
几人当即把目光放在了江阴地区,这个地方阎应元熟悉了,以前在这地方当典史,甚有名望。
于是几人在镇江对面集结大军,吸引南京小朝廷的注意,而主力精锐绕道到江阴对面,准备在江阴偷渡长江。
不过几人的小动作还是被南京小朝廷给发现了,特么的集结了那么船只在下游,真当我们是瞎子。
于是南京小朝廷的水师当即驻扎在长江的中心小岛扬中,这地方位于镇江和江阴的中间 ,上可以钳制镇江,下可顺流而下直逼江阴,还能让史可法大军不至于发现。
八月十五日,阎应元联系了一些江阴反正的士绅,准备在他们的接应下渡江。
当日一大早埋伏在江阴对岸的朝廷大军,便驾驶着船只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