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权?
那些大臣们倒是不敢,好歹现在大家都知道,萧武帝身后站着威远军。
即使把这权夺了下来,也坐不安稳。
“母亲,不是政务上的事情。
许丞相在政务上还是立得住的,鲜少有和陛下冲突的时候。
即使偶有政见不合,外公那里也会周旋一下。
现在的问题是,不是政务。”沈卿钥小声说道。
上官槿明白了,那和萧武帝呛起来的应该就是许丞相为首的一派了。
“呛什么呢?
孝慧皇后的封号?还是说孝慧皇后不该和先帝葬在一起?”上官槿问道。
不是上官槿多心想这些。
而是当初许丞相就是用这一招,拿捏住了郑太后,让郑太后不得不同意许家的女儿为后,郑家的女儿为贵妃。
当初萧景帝登基的时候,郑太后想立郑家女为后。
许丞相想立自己女儿为后,两边胶着,谁都不让谁。
最后,许丞相主动说退步也行,但如果那样的话,那就要追封萧景帝的生母为后,并且一起葬入帝陵。
这个建议合理合据,只要萧景帝为皇帝,礼法上就挑不出毛病来。
但对郑太后来说,这可就是剜心窝子了。
在她眼里,当初的先帝只能有她一个皇后,即使是死人也不行......
所以,为了自己的面子,郑太后这才退了一步,立了郑家女为贵妃......
不过,许丞相要是这次敢玩这么一出的话,上官槿可就要请上官老大人出山了。
朝堂论礼,上官家可谁都不怕......
沈卿钥一听,忙摇头。
她先扶着上官槿坐了下来,然后又亲自给上官槿倒了杯茶。
“许丞相没那么没眼色,现在文官又不是所有人都唯他马首是瞻。
他不可能提这么傻的问题的。”沈卿钥说道。
“那他说了什么?陛下虽然小,但在大事上却从来不会任性。”上官槿笑着问道。
沈卿钥叹了口气,走过来挨着上官槿坐了下来。
母亲一走就是一个半月,她是真的想母亲了。
闻着上官槿身上特有的香味,沈卿钥感觉心安了,不再天天绷着了。
“许丞相上奏请陛下早立皇后。
虽说陛下有三年重孝在身,但是定好后位却是大渝的社稷大事。
然后陛下就说了,他只有十五,年龄尚小,现在封后于礼于情都不合。”沈卿钥说道。
上官槿明白了,许丞相还是想走以前的老路子啊!
趁着现在还能说上几句话,把许家的女儿塞入后宫。
以后生下皇子了,说不定还能再争上一争。
“哦?许丞相肯定会反驳吧!”上官槿继续问道。
“嗯,许丞相说了,帝为阳,后为阴,阴阳调和,才是正统。
帝后和才是大渝兴盛的表现。
更何况天家无小事,他们这些老臣为了大渝的社稷,问上一问也是应当的。”沈卿钥继续说道。
上官槿笑笑。
这个老狐狸,把问题上高度了,这是想忽悠陛下年幼不好反驳吧!
但萧武帝可不是萧景帝。
正是因为年幼才不会顾忌太多。
“陛下肯定怼回去了吧!”上官槿问道。
沈卿钥抿嘴笑了笑。
“嗯,怼回去了,不止怼回去了,还怼的很漂亮,让所有人都说不出话来。
陛下说丞相说的有道理。
但大渝以孝治国,他更应当遵守。
所以,他不止要为先帝守三年孝,还要再为许皇后也守三年孝。
毕竟,当初在宫里,他也受了许皇后很多照顾,为嫡母守孝也是应当的。
这一推,就把立后的时间推到六年后了。”
上官槿一听,也乐了。
看不出来啊,以前的七皇子还这么茶的吗?
六年后?那时候萧武帝二十一了,正是最好的年华。
而许家那个最适合的许柔嘉应该二十二了吧!
许家敢等吗?敢赌吗?
萧武帝可没说一定会立许家的女儿为后。
而萧武帝的这几句话,可就让朝堂上其他重臣心里有想法了。
六年......家里年幼的女儿或者孙女也该长大了。
六年时间足够他们培养出一个合适当皇后的女孩子出来了。
满朝文武家谁不想家里出个皇后?
以前是因为许家一直占着后位的,他们才没了想法,现在明显是新帝不想立许家女孩为后。
那他们的机会不就来了?
于是,心里有想法的几家立刻附和了萧武帝的说法。
“大渝以战立国,以孝治国,陛下纯孝感动天地,此举必将对大渝的江山社稷更加有益。”
许丞相差点被气个倒仰。
朝会散了后许丞相就称病不上朝了。
但也就称病了两天就又拿着笏板上朝了。
因为他发现,即使他不上朝,上官大人也会帮他把事情给代劳了......
“那现在呢?他们不说这事了?这不是挺好的?
陛下才十五,早早的大婚并不好,等过几年的吧!”上官槿笑道。
沈卿钥点点头,但很快又摇了摇头。
“现在看着朝堂上是安稳了,大家各司其职的。
但是很多人可都是翘首以盼,等着母亲您回来呢!”沈卿钥突然说道。
“等我回来?等我回来干嘛?我又不是朝臣,钧哥儿还没到袭爵的年龄。”上官槿觉得莫名其妙的。
沈卿钥也赞同母亲的说法。
那些人等母亲回来干嘛?一天天的尽想着走偏门......
“因为他们觉得陛下会听母亲的话。
要是母亲和陛下说这些话,陛下不会那么抵触。
所以,他们都等着您回来,让您去劝陛下。”沈卿钥说道。
上官槿总算是反应过来了。
合着是让自己去当媒人啊!
但......她上官槿也不是当媒人那块料啊!
远的不说,就眼前这个大女儿,已经十九了!
在别的勋贵家,那是早就成婚,说不定都有孩子了。
但沈卿钥呢,到现在连个议亲的对象都没有......
“宫中无说话有分量的宫妃!”沈卿钥又补充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