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跟着柳清言去到客栈,两人住一间套房。
妇女有些不好意思,自己为了找孩子,手上的钱已经用得七七八八了,有时为了省钱还跟人收蔬菜,到菜市卖,便可以吃上几日馄饨。
吃馄饨其实也是因为吃得快,便能早上去找孩子。
不过柳清言说:“丁姑娘娘可怜你两个孩子还被做了下堂妇,钱财身外之物,等孩子找到了,以后孩子有了出息再来报答丁姑娘娘也不迟。”
妇女比较虚弱又喝了很多药,趴在床上就睡着了。
柳清言才在自己的床上开始打坐。
过了快两个时辰,那妇女才又有了动静,柳清言走过去看她,说:“你起来洗漱,吃点东西,最好泡个澡,大夫说你需要泡姜水驱寒。”
妇女说:“可我的孩子?”
柳清言说:“你不是说是衙役告诉你孩子不见的吗?衙役会继续寻找孩子的,但你现在不照顾好自己,怕是快死了。”
她这才点点头,好好打理自己了一番。
柳清言说:“道观中多男子,道长让你明日再过去,你今晚就好好休息,明日我带你回去。”
再次入睡前,她说自己是王家女,出嫁前也是有一手刺绣的好手艺,但嫁做商人妇便没有再做活,直到被赶出来,为了养孩子才继续做活维持生计。说了很多才渐渐入睡。
那王氏睡着了,丁姑这才出现,说:“清言,他的女儿在地府控告后娘恶行,现在地府已经在查了。可怜那孩子被人残害,已然没了性命,可生身母亲却还在寻找。”
柳清言问:“那要怎么跟她说呢?”
丁姑娘娘说:“你把她带到道观来,我亲自跟她说,让她好接受一些,只是怕她又崩溃。要紧的事那后母不愿意说出孩子尸身的下落,让官府不好定罪,我回去问问罗小师弟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
柳清言应下,丁姑娘娘便消失了。
罗九重、李凤沼、狐玄子和帝王师在三清殿坐晚课,丁姑娘娘突然出现,向罗九重行了个礼。
罗九重忙回礼说:“是有什么急事?”
丁姑师姑说了王氏的状况,又说:“她养着的是那家的儿子,而留在府里的是那家的女儿,可怜那孩子已经被虐打致死,如今在地府告状她的后母,对她刻薄不仁。而衙门那边已经关押了后母,但那女子为了脱罪,就是不肯说出孩子尸身所在,死无对证,怕是要被放出来了。”
李凤沼说:“怎么能放出来?”
罗九重说:“官府有法可依,怎么都是对的,关键还是要找出孩子的尸体,虽然孩子已经走过了黄泉,不会变成厉鬼了,但若是恶人不得到报应,还继续吃军饷,那不是让他人寒心吗?”
罗九重拿出三角旗,挥了挥,夜游巡使便带着两个鬼差出现了。
罗九重说:“今日巡使也有空来一见?”
夜游巡使说:“上官帮了我们不少,有了差事我们自然要应的!”
罗九重也不废话,就问了一下王氏孩子的情况。
夜游巡使翻了翻手里的典籍,说:“的确是有在审的一个案子,应该是王氏的孩子。这样的话,我这就去跟城隍回禀情况,让鬼差带着孩子,让孩子说出自己尸首的位置,然后会托梦给王氏的。”
罗九重说:“我们好不容易哄得王氏现在好好睡觉,天亮前就托梦给她,好让她早点了了心事,好好过日子照顾另一个孩子去。”
夜游巡使应下了,就带着鬼差离开了。
丁姑师姑笑着说:“这地府有人就是方便,那我回去也等着消息了。”
说罢丁姑也消失了。
李凤沼说:“那后母也有孩子,怎么能对一个孩子如此残忍?”
罗九重说:“母猫护崽,若是孩子身上有了别的母猫的味道,她便会以为是别的猫的孩子,将它咬死。这父亲不重视的孩子,后母怎么肯融别人的孩子?”
李凤沼说:“但将孩子赶出去或者卖了便罢,至少还是好好的一条命,怎么就能残忍的打死呢?”
罗九重说:“孩子怕是被一次次毒打至此的,不一定是死在这一回上,只是命数到了罢了。”
李凤沼忍不住说:“真是毒妇!”
罗九重说:“其实结果如何都是无济于事了,只是希望王氏能重新得到心的宁静。我想亲自为那孩子入土。”
李凤沼说:“王氏会厚葬她的孩子的,你别对这个事太过上心,说不定还要拉扯一阵子呢!”
事情的发展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孩子的鬼魂确在当晚就带着鬼差来指出她的尸体所在之处了,鬼差也托梦告诉王氏。
王氏便跟柳清言借了罗九重的牛车赶了一天的路,花了二两银子让人将尸体挖了出来,才再报了官。衙门进行尸检后,传唤了孩子父亲的族老、孩子母亲的族老和后妻的舅父。孩子的母亲也是苦主,但不是原告,所以只能在中庭外面哭。
县令判决后妻虐待孩子,杀害孩子,犯了七出,也违法刑法,直接流放到边城,不得回涿水郡。而王氏如果愿意,可以回到夫家,可以领取夫家的军饷,只是要照顾后妻的孩子。
县令说:“稚子无辜,何况还在襁褓之中,就算你不当他是家中嫡子,也可当是下人的孩子养大,希望你不要像那罪妇一样,将大人的恩怨强加在孩子的头上。”
王氏说:“能带着孩子认祖归宗,我也不会再嫁他人了,这孩子我便也当做我的第三个孩子,不会亏待与他。”
县令说:“现在公开判刑,为的就是让百姓都来作证,这孩子长大后若是明了事理。若是问起,你们都要给他说实情,不可遮掩、隐瞒,或者利用孩子的仇恨报复养娘!善总是要有善报,世间才会平安,希望大家知道这个道理。”
百姓们都拍手说县令:“说得好!”“太好了!”
族老们也只好将王氏接回去了。
县令写了信,将这事前后原由写明,让人送到军中,让那孩子的父亲知道家中变故。
将军亲自读信给那孩子的父亲听,孩子的父亲自知惭愧,不该抛妻弃子,便应下了再娶王氏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