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唐点头,“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
“86年前,上海郊区?”林初轻声道。
“86年了。”苏唐信心不大,不论这个灵为了什么,都已成为历史。
“yizhen死了。”林初点着头,边想边说:“不仅是她,还有他们的孩子,那个灵能感受到的血脉越来越淡。所以它不得不动,因为再等下去,这世上就没人记得‘yizhen’了。”
“真正的死亡,是被人遗忘。”苏唐想了想,点头,“那个灵想帮曾经的主人找到yizhen,这就是它的执念。”
林初不负责任的笑了笑,“这是我猜的。”
苏唐抬头看着他,忍不住道:“那要不,你把yizhen的后代也猜出来,这事不就解决了?”
“好主意。你怎么不猜?”林初怼了她一句。
“没法猜。现在怎么办?”苏唐问。
“还能怎么办?把我们知道的都去查一遍呗。”林初站起身,“那只箱子,还有,了解下当时有钱人住在哪个范围?”
“这个我外婆知道。”苏唐点头。
上午9点半,二人一起离开万物。先去医院,傅丽丽仍是老样子,坐了半小时,又赶去酒店退房,毕竟林初的行李还在酒店里。之后,苏唐带着走进了一家仿古工艺品店。
店里没什么客人,苏唐找到只看上去差不多的首饰箱,林初研究半天,没看出什么。
老板很客气,笑着支起箱子里的镜子,还一层层打开,“小妹妹有眼光,这放在以前是大户人家用的。”
“这么多格?我可没这么多首饰。”苏唐笑起来。
“哎。”老板摆了摆手,“这不是专门放首饰的,这叫镜箱。上面几层放化妆品,下面可以放一些女同胞的日常用品,镜子正好拿来化妆。”
“对了,你说有块铜牌,钉在哪里?”林初问苏唐。
苏唐指指箱盖角落里,看着盖子上雕刻的蝴蝶说:“盖子上好像是棵树。”随即,抬头问老板,“老板,有没听过荆顺记这个牌子?”
林初瞥了眼苏唐,表情似在说‘蠢’。
“这种东西全手工的、产量不高,很少有人注册商标。你们要喜欢,直接来找我,我的脸就是商标。”老板笑着说。
虽然二人没买,但老板仍笑着介绍了店里好几样商品,最后还让他们常来逛。
第二站,苏唐外婆家。
外婆家原本是老式墙门,几十年前旧城改造,原拆原回,老墙门变成了楼房。现在老房子里住着的都是老人,全是比亲人还亲的老邻居。
二人走进一幢一梯四户的老楼房,几乎每层都有几个老人坐在家门口,见到苏唐各个都满脸笑容的打着招呼,不过发现苏唐身后还跟着林初,笑容瞬间暧昧。
“外婆。”苏唐叫开了外婆家的门,开门的老太太看着比陈侣清年纪大,一头乌黑的短发拢在耳后,非常清爽。
“唐唐!”外婆一眼见到苏唐身后的林初,立即笑起来。
“外婆好,我叫林初,是……”
“男朋友?”外婆开心极了,没等林初更正,忙迎他们进来,“快进来,不用换鞋、不用换鞋。”接着又朝房内喊:“老头子,唐唐带男朋友来了。”
“外婆!”苏唐急了,“他不是我男朋友。”
“我们只是普通朋友。”林初忙补充。
外婆还笑着,不停点头,“好的好的,快进来。”
外公急急出来,头发不多,却精神极好,看得出年青时颜值不低,见到林初也是一脸止不住的笑,“噢,唐唐的朋友,好的好的。”
因为要来看老人,林初带了些水果。外婆收下了,又忙打发外公去买菜,中午非要留二人吃饭。
“外公,他真不是我男朋友。”苏唐拉着外公,解释。
外公笑着说:“不是男朋友,也要吃饭的呀。”说完,开开心心换了鞋就去买菜。
“快坐快坐。”外婆将林初让进客厅,“我们唐唐呀,从来没带异性朋友回来过。”说完,像是对林初极满意,满脸笑容。又是泡茶、又是拿零食。
林初尴尬极了。要早想到这个情况,还不如上网查资料。
“外婆……”苏唐一直跟在她后面,小声解释着什么。
外婆拍了下苏唐,笑骂道:“你这小丫头。”
苏唐一跺脚,懊恼的看着林初,“喂,你解释下呀!”
外婆瞪了眼苏唐,将茶递给林初,陪了个笑道:“唐唐被她爸妈宠惯了,性子急,但人很好,懂事、孝顺,读书也好,大学还拿过奖学金,特别上进。”
“外婆。”苏唐已经无力的捂住脸,“人家是大学老师。”
“谢谢,外婆。”林初微笑的接过茶,“我们来是有些事想请教。”
听到‘大学老师’外婆的眼睛一亮,笑问:“什么事?”
林初微笑着说:“我们正在进行一个课题,是关于城市变迁的,所以最近在走访一些老人,想更多的了解这个城市的过去。”。
“噢,这样啊。”外婆点着头,脸上的笑意怎么都不散,还看了眼挨在身边的苏唐。
“主要就是以前的事,比如外婆小时候,玩什么、吃什么?有没当时很轰动的新闻?”林初认真的问。
这也太含蓄了吧。苏唐白了眼林初,直白的问:“外婆,我们就想问,那时有钱人住哪里?还有,知不知道他们的八卦?”
外婆拍了拍苏唐,笑着说:“我们小时候,跳皮筋、扔沙包。当时的hZ城很小,就几条街,最热闹的地方是河清坊、中南路这一带。要说有钱嘛,建国后国家困难,谁家都没钱。”
“建国前呢?”苏唐看着外婆问:“比如一九三几年?”
外婆笑起来,“这都要八、九十年了吧,巧巧奶奶都不一定知道。”
“外婆有没有听过一些民间传说?关于侵华日军的。”林初问。
“小时候,我爸妈老拿日本鬼子吓我,什么抓女孩子、剥人皮。不过,我们那时候讲的,大多是抗美援朝的故事。”外婆笑着说。
“噢,对。”外婆像想到什么,“河清坊后面的那条巷,原来有很多老墙门。那时一个墙门,就是一户。墙门与墙门之间,都有墙界。听说,里面住的全是解放前在上海做生意的大户人家。解放后,里头住的人就杂了。再后来,就拆了造楼房了。”
几人聊了一会,外婆73岁,谈的最多的是建国后的事。
中午,外公做了几个菜,林初哄老人很有一套,四个人开开心心吃了中饭。至于男朋友的误会,反正没人再提,也就没再解释。